這幾天,一則#廣東一18歲高中生迎娶14歲初中生#的視頻,映入了人們的眼帘,引發討論。
本該是無憂無慮在校讀書的年紀,卻早早步入婚姻,把自己的人生禁錮,這背後暴露了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
廣東汕頭一個17周歲男孩盧某和一個13周歲的女孩莊某,一個退學,一個休學,戀愛一年,雙方父母一拍即合,為兩人舉行了婚禮。
事件一經曝出,吃瓜網友們表示詫異:
@怕不是奉子成婚吧,他們最該學的是性教育;
@ 荒唐至極,這樣的孩子結婚了能幹嘛,極其不負責任;
@ 與未滿14周歲女性發生性關係,無論是否自願,均以強姦罪論處;
@這是法盲,違法婚姻法,是犯罪行為,希望每位家長認識到這點。
根據現行規定,男子法定結婚年齡為22周歲,女子為不得早於20周歲,這對新人均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不能領證,他們的婚姻不受法律保護。目前相關部門已介入,責令女方返回原家庭,正在勸導兩人返校復學。
1、童婚的本質是交易
或許在很多人的眼中,童婚這種陋習只會發生在某些貧窮落後的國家或地區,但事實並非如此。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有6.5億已婚女性是小於18歲結婚,佔女性總數的21%。即5個女性中有1個是童婚;每年有1200萬不到18歲的女孩結婚,即每3秒鐘就有1個女孩進入婚姻。
童婚給女孩的身心與生理,造成雙重傷害,威脅著女孩的健康和未來。
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印度童婚事件顯著增加,很多父母迫於生計「賣女兒」減輕負擔,有些地區童婚量翻倍。據悉,印度政府兒童熱線在疫情期至少處理了9.2萬起兒童權益事件,其中5584起屬於童婚事件。
不知道你有沒有被上面一組驚人的數據嚇到?這背後也暴露著隱藏的社會問題。
童婚的本質不是婚姻,而是交易。
在貧困地區,女童被看成家庭負擔,越早把女孩嫁出去,越省錢越賺錢,不僅省撫養費,還能靠嫁女兒還債,然後父母安然享受生活。
而童婚女孩被丈夫看成「生育工具」,被家暴和被傷害成為「理所應當」。
周而復始的下一代又輪迴到這樣的生育陷阱中,更多的女孩會被禁錮在家庭中,失學、失業,失去社會價值、失去自我、無法脫離男性獨立生活,一代代越來越窮,幾乎無翻身之日。
2、並不是生了孩子就配當父母
這不禁讓人想起電影《何以為家》,12歲黎巴嫩男孩扎因走上法庭控告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的罪狀。他希望「所有不能好好照顧自己孩子的父母,都別再生孩子」。
扎因父母在無條件撫養和教育的情況下,依然不停地生育,因為家徒四壁,扎因沒身份證,沒上學資格,他被當免費勞動力,早早地掙錢養家、照顧弟弟妹妹。有一天,他最疼愛的11歲的妹妹薩哈來了初潮,在這兒,只要來例假,就證明女孩變成女人,就意味著她可以嫁人了、可以被賣了。
為了抵扣房租,妹妹薩哈被當成換錢的「商品」,被父母賣給房東做媳婦,最終在懷孕期間大出血過世,對家庭和父母心灰意冷的扎因憤怒離家出走。
《何以為家》告誡我們:不負責任的生育,等同於一場謀殺。並不是生了孩子就配當父母,父母只管生,不管養,將孩子當做搖錢樹和免費勞動力,簡直是孩子的劫難!
生而為人,我們都應該審視自己,是否能是合格的父母,是否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是否能承擔起家的責任,是否溫柔以待自己的孩子?
3、父母價值觀決定孩子的未來
文章開頭提到的#廣東一18歲高中生迎娶14歲初中生#新聞,很多人好奇,孩子不懂事,父母也懂事嗎?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富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到,如果父母負面行為模式持續存在,始終支配著孩子的生活,就可以稱之為「有毒父母」。
這兩個孩子的父母,是典型的「有毒父母」。他們父母,因為貧困家境、見識有限、價值觀扭曲、不僅放棄供孩子讀書,還讓孩子迎接早熟、早婚、早孕、早育的人生。
此前「14歲早孕生子 00後當寶媽、全網最小二胎媽媽」等相關視頻,引發爭議,很多未成年媽媽把「早婚早育」當成炫耀的資本,並以此博眼球,而這種扭曲的價值觀與有毒的父母密不可分。因為父母的三觀會影響孩子的三觀,孩子會成長為與父母相似的人。
家長慕課認為,家庭教育的真諦是「父母的三觀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影響孩子的未來思維和人生格局。」
作為父母,需要多讀書、多行走、多見識,提升三觀修養,教會孩子在生活中不卑不亢、樂觀自信、經濟獨立、人格獨立,認真努力地活著;而不是用自己的狹隘、愚蠢、短見,摧毀孩子的人生,不是讓原生家庭失敗的教育模式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