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 歸還地球本色

2020-12-21 正北方網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行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整體環境。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經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記得小時候,老師教育我們「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要保護她。」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我國得到充分展現,生態環境治理也取得不小成果,但是現實生活中霧霾、汽車尾氣、光汙染、水汙染、颶風、暴雨、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都是因為環境汙染產生的,同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困擾。

水資源逐漸減少,世界有43個國家嚴重缺水,危及20多億人口的生存,我國670多個城市中嚴重缺水的有110多個;我國的沙漠化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27.3%,而且這個比例還在擴大;日常生活中,我們仍會看到一些人隨手丟垃圾、濫用塑膠袋、肆意使用紙張……

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曾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寫道:「不是魔法,也不是敵人使這個受損害的世界無法復生生命,而是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

生活在公共環境裡,我們就是公共環境的一份子,有欣賞美景的權利,更有維護美景的義務。如今,正值春意盎然的時節,我們每一個人其實能做得有很多:儘量少開車、多種樹、節約用水、垃圾分類投放、減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使用等微小的舉動來踐行低碳環保理念,讓地球永葆生機。

我們擁有了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才能在現代化的城市散發魅力,才能讓靈動的生命保持勃勃生機,才能擦亮「美麗中國」的鮮活名片,才能歸還地球本色。(曹敏)

相關焦點

  • 共同珍惜地球 保護生態環境
    隨著全球範圍內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環保合作已成為國際交流新的發展方向。廣東省汕頭市通過小淵基金項目種植紅樹林,保護和發展北回歸線上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加強中日兩國在環保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加深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推動中日友好關係的持續深入發展。       汕頭市與日本大阪府岸和田市已締結為中日友好城市,歷年來日本大阪府與汕頭市多次派員互訪。
  •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一、學習目標抓住關鍵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課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護地球」這一結論的。
  • 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2020-06-07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球日|愛護環境,保護地球,我們可以做這些……
    生活中,多參加植樹活動,為地球多添幾抹綠。隨手關燈目前我們生活中所用的電,60%依靠燃燒煤炭,每發1度電就要燃燒400g煤炭。燃燒煤炭不僅消耗地球資源,還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粉塵,嚴重汙染環境。養成隨手關燈小習慣,不僅能省電,也能保護自然環境。
  • 世界地球日|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
    世界地球日|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 2020-04-22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球母親滿目瘡痍,2020,保護地球環境,刻不容緩!
    地球母親的資源,幾億年的沉澱都能被我們所尋找開發,亂砍亂伐,亂填亂造,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地球給予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唯有合理循環利用才是無限的。2020,開場就註定不平凡。一切都那麼突然,一度讓人們陷入沉思。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警鐘……水汙染,空氣汙染,陸地汙染,海洋汙染。這些掛心頭的汙染如果一直持續就是給地球埋下一個毀滅性的炸彈!
  • 世界地球日|從公益訴訟談環境保護——原來還可以這樣保護環境?
    世界地球日|從公益訴訟談環境保護——原來還可以這樣保護環境?在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京小槌從公益訴訟角度跟大家談談環境保護。案情簡介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受理過一起由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公益訴訟人)訴被告趙某環境汙染責任糾紛公益訴訟案件。
  • 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你知道多少?
    生態環境保護知識 你知道多少?(2)從人們對環境要素的依賴和利用程度來看,又可將其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生活環境指人們居住、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場所;生態環境指生活環境以外的各種自然要素,如礦藏、森林、野生動物、海洋等。2.什麼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吉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職責,確定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村(居)民委員會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督促和引導村(居)民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或派出機構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 保護生態環境,牢記習近平提出的「五個追求」
    202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如約而至,今年的主題為「關愛自然 刻不容緩」。▲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在甘肅張掖市山丹縣了解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保護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思考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法則,謀劃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前進方向。
  • 自然與地球的抉擇,呼籲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作品
    他們的作品呼籲人類注意環境生態惡化,再不行動一切美好都會消失。Gerda steiner和Jrg lenzlinger這對組合藝術家也是受邀創作的藝術家之一。他們將多種纖細、柔軟的植物掛在展廳的天花板上,如同織網一般向下延伸;與空間內的其他裝置互相重疊、糾纏生長,使整個空間宛如一座夢幻花園。
  • 【地評線】保護生態環境要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取得顯著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 關於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
    一是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有待提高。生態環保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和各縣(區、市),部門之間、城鄉之間尚未形成整體合力。生態環保宣傳深度廣度不夠,部分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環保,少數群眾對生態環保缺乏理性認知,全社會參與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強。    二是環境汙染治理手段不強。
  • 海洋生態破壞嚴重 人類應該怎樣保護生態環境阿迪達斯海洋環保
    雨林和其他陸地生態系統同樣重要,但沒有了海洋,陸地上就不會有生命。地球上被稱為生物圈的空間約97%有海洋構成。不是巧合,作為地球上的生命之源的水,97%也蘊藏在蔚藍色的大海裡。其餘不足3%的淡水又有將近2/3凍結在南極洲和格鈴蘭的冰層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棲息與海洋,海產品目前為人類提供22%的食用蛋白質。人類應該怎樣保護地球?
  • 生態環境保護倡議書
    廣大納稅人、繳費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省各族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是廣大納稅人、繳費人的生態價值觀、生態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保護好生態環境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2018年機構改革,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劃入生態環境部。臭氧在大氣平流層中是保護地球的「好東西」,近地面高濃度臭氧才是危害人體健康的「壞東西」。臭氧汙染比PM2.5汙染更隱蔽,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和損傷作用。通常情況下,臭氧超標時段一般集中在午後氣溫較高、陽光較強的時段;在此期間,只要大家儘量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可防可控」。謝謝!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21萬餘家生態環境保護企業助力生態文明...
    來源:金融界網站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據新華社報導,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從4月20日開始,至4月26日結束,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
  •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早報記者 黃碧雲 通訊員 朱成芳 文/圖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2月9日上午,安溪縣第九小學的學生記者們走進安溪生態環境局。 在這裡,學記們學習了環保知識,參觀了實驗室,動手體驗環保監測工作,使學記們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6月5日首亮相
    央廣網北京6月5日消息(記者杜希萌)6月5日是2020年六五環境日,在上午舉行的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中,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據了解,「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吉祥物」自2019年11月起開始徵集,經過近7個月的徵集、專家評審、公示、網絡投票等過程,從2400餘件作品中遴選,再經專家評審、調整優化最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