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我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

2020-12-22 雲南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那麼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從哪裡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如何繼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答案,也蘊藏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之中。

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從哪裡來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社會長期穩定主要取決於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社會需要的現實滿足程度,第二個要素是社會需要滿足的未來預期程度。這兩個要素相互作用,沒有現實需要的不斷滿足,再美好的未來預期也無法帶來長期穩定;另一方面,現實需要的短暫滿足,但未來預期太差,也無法帶來長期穩定。

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資本主義道路之外,探索了一條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之路。但在整個國家的國力不斷增強的同時,蘇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而對未來的預期也很低,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帶來的消極影響可以說是致命的。蘇東劇變最終宣告通往現代化的「蘇聯模式」失敗,這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一種探索的失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這也證明,社會主義的真理性不會自然而然地在實踐中轉化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治理能力,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得不到滿足的社會,註定是無法保持長期穩定的。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必須通過科學的制度建設,必須在滿足人民的現實和未來需求方面體現出相對於之前社會形態、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顯著優越性,充分顯現優異的治理效能,才能得到真正實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滿足人民現實需要和未來美好生活需要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問題。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後,又通過不斷探索,經歷不斷改革,堅持、完善和形成包括國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這一制度體系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緊緊依靠人民,始終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考慮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初心使命要求,人民的現實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預期也得到了制度性設計和保障,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這一奇蹟是相對於其他社會形態的奇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和應有之治,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應有之舉。

當代中國社會偉大變革和長期穩定的偉大奇蹟,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70多年來構建形成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包括社會治理體系和中國共產黨卓越治理能力是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根源。

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繼續

1993年,鄧小平同志說:「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時指出:「我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還面臨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和待解的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都還處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之中。」這表明,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關注新中國國家治理所創造的奇蹟能不能繼續的這一重大問題,自然也包括社會長期穩定的問題。

與此相對應,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前景及命運的預測、評判的雜音、噪音就一直不斷:「中國崩潰論」的論調讓人懷疑中國社會的前景;「中等收入陷阱」等觀點讓人懷疑中國治理社會的能力;「資本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讓人懷疑中國社會穩定的實質。面對以上思潮,有的人要停止改革開放,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以逃避改革中出現的影響社會穩定的長期課題;有的人要放棄社會主義,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以逃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建設中出現的時代難題。這些問題複雜交錯,影響在什麼時候都不可低估。因此,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到底能不能繼續就成為新時代迫切需要回答的又一個問題。

新中國70年創造的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已經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社會治理體系具有顯著的優勢,並已經轉化成為治理效能。因此,要依據時代的發展,對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各種具體制度進行堅持和完善。所謂堅持,就是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內在本質規定性,確保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充分發揮效能;所謂完善,就是對基於內在本質規定性基礎之上的各種具體實現形式進行建設。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質量互變規律,質變鞏固了原來量變的成果並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在新質變基礎上又開始一個新的量變過程。優秀的實現形式有利於內在質變的堅持,也兼顧了質變過程中量的積累。因此,社會穩定奇蹟的持續不是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實現,而是需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堅持和完善。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以實現保持社會穩定的重大任務,並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建設目標,並就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等進行了專門部署。可以判定,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其是社會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將為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繼續提供根本的制度和能力保證,伴隨著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社會穩定奇蹟將成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展現。

(責任編輯 王大林)

作者尹麗靜 中共雲南省委黨校(雲南行政學院)

2020年《社會主義論壇》第3期「理論輔導」

相關焦點

  • 楊根喬:創造「兩大奇蹟」的成功密碼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可以說,這「兩大奇蹟」是我們黨執政成就和國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標誌。
  • 孫曉莉:深刻把握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的方法論
    當前,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加快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正確認識和解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的各種複雜情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深刻把握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的方法論。把握任務的難與易,增強維護大局的自覺性。
  • 人民日報評論部: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深刻認識和...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外部衝擊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碰頭等多重影響。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儘管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
  • 「兩大奇蹟」的制度解碼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社科評論|奮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貢獻了解決人類面臨共同難題、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中國智慧;提供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的中國方案,書寫了追趕時代、引領時代的偉大傳奇
  • 許寶健 石偉:「兩大奇蹟」的制度解碼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從兩大奇蹟深刻認識「中國制度」顯著優勢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我們能夠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
  • 奮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四個自信」新中國成立70多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兩大奇蹟」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持社會長期穩定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造福全國各族人民、深得全國各族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兩大奇蹟」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
  • 發揮獨特優勢 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前進道路上,只要我們充分發揮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充分利用經濟社會發展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就一定能繼續譜寫「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新篇章。  充分發揮獨特的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 以中國道路解釋中國奇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世界發展的奇蹟」;「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
  • 中國奇蹟「奇」在哪裡?
    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中國奇蹟」帶給人們最為直觀和切實的感受,也是「中國奇蹟」最具辨識度的成就,但「中國奇蹟」絕非僅限於經濟領域,而是擴展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所有領域,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整體性進步。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誌著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用「經濟發展」描述中國社會所實現的全方位變革已顯得相對片面。
  • 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執政成就和國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標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 續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續寫「兩大奇蹟」新篇章何忠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 《中國共產黨如何改變中國》:向世界講述中國治理奇蹟
    回顧新中國70餘年的歷史,我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蹟」——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強大領導能力的黨,是始終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黨,是勇於以偉大自我革命來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黨。
  • 豆瓣8.6《奇蹟男孩》|淺析培養孩子融入社會能力的核心三要素!
    《奇蹟男孩》|帶給現實社會的教育啟示:雖然奧吉已經到了上小學5年級的年紀,但因為他從來沒有與外界建立過正式的社交關係,因此他的社交能力養成方式呈現出「兼具性」特點:既含有幼兒時期的不成熟性,又含有青少年的穩定與理智性,因此對於孩子普遍具有現實性教育意義。
  • 人民日報整版探討:如何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充分發揮包括這一顯著優勢在內的多方面制度優勢,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如何理解這一顯著優勢的內涵?形成這一顯著優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半月談|在新發展階段續寫兩大奇蹟
    在新發展階段續寫兩大奇蹟熊若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 半月談 | 在新發展階段續寫兩大奇蹟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兩大奇蹟」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團結奮鬥近百年的最高褒獎,又是實現「十四五」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堅實基礎。
  •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中風險等級不包括()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中風險等級不包括()   單選題: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中風險等級不包括()。  A.特高風險  B.高風險  C.中風險  D.低風險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項目評估質量控制。
  • 出現「中國奇蹟」的奧秘是什麼?多虧掌握了這新四大法寶
    正是這一制度使中國共產黨通過長期的組織建設,具有了世界上其他任何政黨未有的偉大組織力與號召力。因此,改革開放偉大奇蹟的政治法寶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而且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的現實需要。中國之所以需要一黨執政,道理既深刻又簡單:必須有一種政治力量把中國人民組織成統一整體,決不能允許領導力量的多元化將中國拖入分裂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