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那麼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從哪裡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如何繼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答案,也蘊藏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之中。
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從哪裡來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社會長期穩定主要取決於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社會需要的現實滿足程度,第二個要素是社會需要滿足的未來預期程度。這兩個要素相互作用,沒有現實需要的不斷滿足,再美好的未來預期也無法帶來長期穩定;另一方面,現實需要的短暫滿足,但未來預期太差,也無法帶來長期穩定。
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資本主義道路之外,探索了一條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之路。但在整個國家的國力不斷增強的同時,蘇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而對未來的預期也很低,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帶來的消極影響可以說是致命的。蘇東劇變最終宣告通往現代化的「蘇聯模式」失敗,這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一種探索的失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這也證明,社會主義的真理性不會自然而然地在實踐中轉化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治理能力,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得不到滿足的社會,註定是無法保持長期穩定的。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必須通過科學的制度建設,必須在滿足人民的現實和未來需求方面體現出相對於之前社會形態、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顯著優越性,充分顯現優異的治理效能,才能得到真正實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滿足人民現實需要和未來美好生活需要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問題。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後,又通過不斷探索,經歷不斷改革,堅持、完善和形成包括國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這一制度體系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緊緊依靠人民,始終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考慮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初心使命要求,人民的現實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預期也得到了制度性設計和保障,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這一奇蹟是相對於其他社會形態的奇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和應有之治,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應有之舉。
當代中國社會偉大變革和長期穩定的偉大奇蹟,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70多年來構建形成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包括社會治理體系和中國共產黨卓越治理能力是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根源。
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繼續
1993年,鄧小平同志說:「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時指出:「我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還面臨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和待解的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都還處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之中。」這表明,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關注新中國國家治理所創造的奇蹟能不能繼續的這一重大問題,自然也包括社會長期穩定的問題。
與此相對應,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前景及命運的預測、評判的雜音、噪音就一直不斷:「中國崩潰論」的論調讓人懷疑中國社會的前景;「中等收入陷阱」等觀點讓人懷疑中國治理社會的能力;「資本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讓人懷疑中國社會穩定的實質。面對以上思潮,有的人要停止改革開放,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以逃避改革中出現的影響社會穩定的長期課題;有的人要放棄社會主義,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以逃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建設中出現的時代難題。這些問題複雜交錯,影響在什麼時候都不可低估。因此,新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到底能不能繼續就成為新時代迫切需要回答的又一個問題。
新中國70年創造的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已經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社會治理體系具有顯著的優勢,並已經轉化成為治理效能。因此,要依據時代的發展,對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各種具體制度進行堅持和完善。所謂堅持,就是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內在本質規定性,確保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充分發揮效能;所謂完善,就是對基於內在本質規定性基礎之上的各種具體實現形式進行建設。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質量互變規律,質變鞏固了原來量變的成果並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在新質變基礎上又開始一個新的量變過程。優秀的實現形式有利於內在質變的堅持,也兼顧了質變過程中量的積累。因此,社會穩定奇蹟的持續不是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實現,而是需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堅持和完善。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以實現保持社會穩定的重大任務,並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建設目標,並就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等進行了專門部署。可以判定,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其是社會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將為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繼續提供根本的制度和能力保證,伴隨著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社會穩定奇蹟將成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展現。
(責任編輯 王大林)
作者尹麗靜 中共雲南省委黨校(雲南行政學院)
2020年《社會主義論壇》第3期「理論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