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取決於性別、年齡,也不取決於學歷、權力,而取決於每個人的認知能力。
認知,是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認知過程。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都是學校教育,學到的都是文化知識,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開發的是智力,但都不是認知。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知過程是密切相關的,認知過程是主觀客觀化的過程,即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表現在主觀中。
認知不來自於意識,來自於我們面對的世界,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的感知,轉換成行動。
「見多識廣」,就是一個認知過程。看見的東西越多,儲存在大腦中的東西越多,將來對這方面的知識就了解得越多。
那麼,如何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呢?
一、心態
孔子曰:「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
如果想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不但不能不懂裝懂,很多時候就是知道一點,都不能說知道,因為你以為你知道,未必真知道。
當你有「我知道」的心理,就會缺少探索、求知的想法。從認知升級的角度來說,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對任何事說:「我知道」。
這不僅是態度上的謙虛,而事實也是如此,當你是一個真正的學習者,你會發現你要學的東西很多,越學越發現不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
只有從心理上承認自己無知,才能虛心接受新知。
現代化之前的某些人類文明曾經犯過無知的錯誤。他們認為自己了解整個世界,什麼都知道,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太多東西不知道,所以限制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更可笑的是,現代社會竟然還有人犯這種錯誤。某些西方國家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什麼殾能控制,他們的所作所為必將承受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後果。
現在的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道自己不知道,或假設自己不知道,不斷的自我否定,不斷的自我修訂,才能成為更完美的人。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者硬裝自己什麼都知道,不虛心接受未知,必將一事無成。
只有常懷自我否定的心態,才是提升自我認知的基礎。
二、行動
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知行一體,知來自實踐。
古時候趙括熟讀兵書,對於排兵布陣,譴兵調將,說得頭頭是道,但沒有實戰經驗,真正上戰場打仗,只能是功虧一簣,紙上談兵能算得上真知嗎?
行動才有可能證偽,坐而論道沒有任何意義。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方知寒;「知飢」,必已知飢了,方知飢,所以說,知行是分不開的。
知決定行,行又決定知。
人人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你也知道讀什麼書對你有好處,但你並沒去讀,跟不知道有什麼區別?
你知道戒菸很重要,健身很重要,早睡早起也很重要,但你不去做跟不知道有什麼兩樣?
知道了,不去行動,等於不知。
不只停留在知,而是把知變行,才是提升我們認知的重要途徑。
三、學習
「器虛則受,實則不受,物之恆也」。
器皿的價值在於它的空,我們的大腦何嘗不是呢?
書法講「疏密」,畫畫講「留白」。我們的大腦也要學會「留白」,只有「留白」才能裝進新東西,誠實面對自己領域的無知,並試著加以填補。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時,我們會對看到、聽到所有關於這件事情的信息,與大腦中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去進行推理、分析、判斷,得出結果,然後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水平高低就取決於我們大腦中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所以不斷學習是我們提高認知能力的關鍵。
不斷學習,不斷行動,不斷「填補」知識,不僅能使我們自身變得出類拔萃,而且是人類探索世界,拯救地球的必然需要。
進入現代社會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生態環境、能源問題,一直是人類擔心的問題。
其實,世界並不缺能源,而是缺能夠駕馭並轉換符合我們所需能源的知識。
結語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認知的不同。那些高高在上、賺著大錢的人,都是因為眼界寬、認知能力高。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永遠與比你知得多的人在一起,你的認知也會得到提高。
認知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