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生於氣,情深人不壽,為何「深情」的人都不長壽?

2020-12-21 道訊

病生於氣,情深人不壽,為何「深情」的人都不長壽?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中醫理論說起。道家追求健康長生,道家的修行,講究平心靜氣,因為在中國古老的中醫理論中,人體系統的運行,就是五臟六腑之氣在運行,五臟六腑之氣在人體內形成了一個如下圖一樣的圓形軌跡。

人體之氣的圓運動

人體之氣的運動,開始於腎水,腎水上承,溫暖脾土,滋潤肝木;接著,脾氣開始上升,肝氣開始升發,這就叫「肝隨脾升」。

然後,當肝脾之氣上升到頂部之時,就會在這裡遇上心火和肺氣,心火本來是向上的,但由於肺氣的收斂和肅降作用,心火會隨著肺氣下降,一直降入腎水。

與此同時,胃氣也隨著肺氣和心火一起下降;胃氣下降,膽氣便會隨著胃氣一起下降,這就叫「膽隨胃降」。

大家看,肝脾之氣從左邊升,胃膽之氣從右邊降,一升一降,一左一右,便構成了人體之氣的圓運動。

不難看出,要維持這個圓運動的正常,有兩個最關鍵的地方:一是脾胃,一是肝膽。脾升胃降,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它們升降正常,圓運動就正常。

而另一個關鍵地方就是肝膽,肝升膽降,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如果它們的升降不正常了,人體內的圓運動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肝膽也是人體之氣運行的關鍵。

人體內五臟六腑之氣按照這個圓來運行,身體就會健康;如果人體之氣違背了這個圓,人就會生病。中醫說氣是殺人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體之氣脫離了這個圓運動,變成了危害身體的強盜。

影響這個圓運動的因素有哪些呢?

影響這個圓運動的因素我們可以劃分為內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指外在的風、暑、溼、寒、燥、火;內因則指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情六慾」中的「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對身體之氣運行的影響,歸納起來可以用以下七個成語來總結: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則氣聚;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喜則氣緩,說的是人若高興過了頭,氣的運行就會緩慢,所以,中醫說「喜傷心」,所以有很多「樂極生悲」的事情發生。

怒則氣上,說的是人一旦發怒,氣就會向上運行,這也是漢語成語所講的「怒髮衝冠」,在中醫理論中,怒傷肝」。

憂則氣聚,思則氣結,說的是人如果憂愁過頭,思慮過了頭,氣就會聚集一起,鬱結在那裡不運動,氣行不暢,所以,中醫說「思傷脾」。

悲則氣消,說的是人如果悲傷過頭,氣就會消沉,氣消沉,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悲傷肺」。

恐則氣下,說得是人如果整天恐懼,氣就會下行,腎在人體的下面,氣下行就會對腎造成壓力,自然而然地,恐懼會導致腎氣失固,大小便失禁,所以我們常有「嚇得尿褲子」這樣的說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恐傷腎」。

驚則氣亂,說的是人如果受到突然的驚嚇,就會變得六神無主,氣就會四處亂竄、亂成一團,氣升降運動規律就被打亂,這也是漢語成語所講的「驚慌失措」就是這個意思。

人體內的氣本來是按照水升火降這個圓在運動著,現在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卻可以幹擾氣的正常運行,使人體內的圓運動失常,這樣一來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表達感情,但千萬不能深陷其中。一個人如果深陷這七情中的任何一種,氣的運行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時間一長,疾病就會找上門來,所以,我常說:「百病生於氣,情深人不壽。」

小結:

百病生於氣,情深人不壽,「七情」就是這樣在危害人類健康的。所以,感情是一把雙刃劍,感情是人幸福的源泉,也是人痛苦的根源。人一旦感情問題處理不好,就會打亂人體之氣的運行循環,危及人體健康。按照道家「無為」的理論,人的活動應「順乎自然」,按照時勢和事物的本性,不強行要求,而「七情」就是人為地情緒影響了人體的自然狀態。

/完/

相關焦點

  • 百病生於氣,中醫養生關鍵在控制脾氣
    黃君璧《秋岸靜坐圖》 《皇帝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 現代醫學認為,人生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感染因素和生活習慣等,這些因素可獨立致病,也可疊加致病《黃帝內經》認為,人生病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百病生於逆「陰陽之氣」;二是百病生於「過用」;三是「百病生於氣」。
  • 百病生於氣(下)
    老李養生 第7講(下)人可以不吃飯餓幾天,可以不喝水幾個小時,可是不呼吸大氣5分鐘也活不了,氣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是如此的重要。
  • 百病皆生於氣
    孝慈天下恩澤你我「劉氏圈療」教您來養生《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指出「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九種氣機失調的形式統稱為九氣為病,也說明了人體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臟腑經脈氣機失調所致,正如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所說:「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生,故百病皆生於氣。」從肝氣鬱結到腫瘤只需6步。其發病路徑,中醫認為:先是肝氣鬱結、然後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氣互結、循經上行、最終結於喉結之處。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宮廷配備樂師、樂隊,每逢宴會、祭祀、慶典都要奏樂,甚至有」音樂通神「的說法。
  • 百病生於氣,致病原理及用藥分享(收藏版)
    名家注釋張介賓註:「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陰氣而至,故百病皆生於氣。」「怒,肝志也。怒動於肝,則氣逆而上,氣逼血升,故甚則嘔血。肝木乘脾,故為飧洩。肝為陰中之陽,氣發於下,故氣上矣。」張琦註:「九氣皆以病言,緩當為緩散不收之意。」
  • 中醫詳解為何「百病生於氣」
    點擊免費製作微信邀請函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有云:「百病生於氣也」。
  • 決定人體正氣強弱的條件有哪些;為什麼說百病生於氣
    當然,生活環境和習慣對人的健康也有很大影響。比如,生活無規律,飲食偏嗜,作息無常以及個人和環境衛生不佳等,都會損害人體健康。二、為什麼說「百病生於氣」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氣機失調所致,如發怒則氣上逆;歡喜則氣和緩;悲衰則氣消損;恐懼則氣下陷;遇寒則氣收斂;遇熱則氣外洩;驚嚇則氣混亂,因而,就有了「百病生於氣」之說。
  • 百病皆生於氣,兩味中藥,疏肝理氣和胃
    圖|網絡 文|柒大夫 中醫有「百病皆生於氣」的說法,各種大大小小的疾病以及腫瘤,都與「氣」是有一定關係的。 這一組對藥的特點是不粗暴不燥烈,既能舒暢肝氣,又不會引起氣血暴漲,逆流。能消食化積,又不會破壞食慾和吸收功能。 像有些人一吃完飯,肚子就脹。是不是吃了不乾淨?為什麼別人吃都沒有脹?不是不乾淨,是你心太急,人心一急,肚子就脹氣。
  • 氣病沒人替!這6大疾病都是被「氣」出來的!
    氣病沒人替!這6大疾病都是被「氣」出來的!
  • 老話說「背薄一寸,百病全消,命長十年」,瘦背真的利於長壽嗎?
    關於長壽,民間有很多的俗語,有的是不可信的,有些是居有借鑑的意義。很多人認為老來瘦的人,更容易長壽,也不會經常生病。這瘦的部位還有講究,就是背部,背薄如紙才是最健康的。這樣的觀點主要就是出自一句俗語「背薄一寸,病退九成,命長十年」,它是真的還是假的,瘦背真的有助於長壽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 百歲老人調查:決定長壽的「2個字」能延壽11年,長壽自動找上門
    說起百歲老人大家都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在成都一個小村子裡,百歲老人數量非常多,於是美國研究人員對700多名老人做了很大的研究,他們發現成都這個小村裡的老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性格特別溫和開朗,每天吃吃喝喝,什麼事都不往心裡擱,幾乎是沒有任何煩惱的。
  • 古代長壽之人這幾個都是中醫,他們有什麼養生長壽之術?
    說到長壽,相信這是所有人的願望,我們大概3歲就有了記憶,到了2019年人類的平均壽命有77歲,這樣算下來我們可以經歷、記憶這世間美好的時間也只有70多年,何人不珍惜。因此我們都想要長壽,它是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與追求,我們希望自己長壽,更希望身邊的家人長壽,讓彼此可以更多的相互陪伴。其實歷史上有很多長壽的人,讓人心生嚮往,在這些長壽的人裡邊有幾位是中醫學者,這長壽與中醫養生之術不無關係。
  • 【易經智慧】道生於安靜,德生于謙卑,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這個人德行越來越高,心量越來越大。  謙卑就是對萬事萬物持懷有一顆敬畏的心,這份敬畏是源自於敬重。  總是歡歡喜喜、快樂無憂,總是平易近人,對人恭敬,沒有一點驕慢之心,這種人是「至德」之人,如果沒有至高無上的品德他做不出來。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就成為一個人修養高低的體現,隨時給人一個臺階,隨時保持謙虛的風範,必定擁有智慧,必定會有很多朋友。
  • 論「衛氣為百病母」
    它化生於水谷精微,伴行於經脈之外,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肢節皮毛,一身表裡上下貫通 ,無所不至,無時不運,是機體抗禦外邪,溫煦臟腑,潤澤皮毛,調節體溫、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如《素問·痺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盲膜,散於胸腹。」
  • 長壽秘訣已被諾貝爾獎得主破解,你一定要知道!
    期待與您有緣共修禪學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與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菸酒,喜肥肉,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長壽者都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為人隨和。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其它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佔到了50%!01.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也。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三焦是人體的六腑之一,是人體的氣之通道,每一焦裡都蘊含著一種人體的「生命之氣」。人體氣的來源有三種:自然之氣、水谷之氣、先天之氣。自然之氣來源於呼吸,水谷之氣來源於飲食也就是吃喝,先天之氣來源於父母。三焦不通,百病纏身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溼骨病、頸椎病等。
  • 巴馬人的長壽心得:每天喝碗長壽湯,百病不生,輕鬆活到九十八!
    上世紀70年代,廣西一個叫巴馬的瑤族自治縣轟動了世界,中國《人民日報》、日本《朝日新聞》、英國《路透社》、香港《大公報》等世界大報社爭相報導巴馬縣,而讓各大媒體如此感興趣的原因,就是巴馬人的長壽現象。據統計,巴馬縣全縣僅有23.88萬人,卻有80-90歲的老人2800人,90-99歲老人395人,100歲以上老人74人。
  • 不吃晚飯,餓治百病有沒有道理,過午不食的養生之道源自哪裡?
    不吃晚飯,餓治百病有沒有道理,過午不食的養生之道源自哪裡?中國有句古話叫「不吃晚飯,餓治百病」有道理嗎?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養生長壽的辦法。如煉丹食精,吐納氣息,修仙了道,練功輕身等等。除了這些高深的修煉方法,在民間也有許多養生長壽的好辦法,老人常說,「不吃晚飯,餓治百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這也是道家提倡的好辦法。一些有經驗的養生專家也一直提倡「早上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上吃的少」才符合吃飯規律,也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早上是一天工作的開始,早上到中午一般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這就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因此吃好才能保障這一需要。
  • 《魯冰花》作者去世,享年96歲,為何作家多長壽?
    鍾肇政於1925年1月20日生於中國臺灣新竹,畢業於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曾就讀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後中途輟學,任龍潭小學教師。她一生寫下了逾2000萬字的作品。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則是1960年發表的首部長篇小說《魯冰花》。1989年,由楊國立導演、吳念真編劇的同名電影公映。
  • 人活一口氣,氣不足百病生!中醫補氣靠一物,建議提早收藏
    為什麼常說人活一口氣,氣不足百病生呢?因為氣不僅是身體的動力,還是身體的防護網。一旦氣不足的時候,很容易外邪入侵體內,各種疾病隨之而來,就會導致「病來如山倒」的健康危機。那麼,氣虛的人該如何補氣呢?人活一口氣,中醫看世界的基本構成就是「氣」,讓身體呈現好的狀態、讓人不生病的氣叫「正氣」;有破壞效果讓人生病的氣叫「邪氣」。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的概念很廣,細分下去,對於傳染類疾病的預防,也就是外來邪氣的侵犯,要著重養護衛氣。啥是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