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免費製作微信邀請函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有云:「百病生於氣也」。生氣真的可以引起很多疾病嗎?
對,也不完全對。因為生氣,或者說憤怒,只是可能會對我們身體產生影響的情志之一。這裡所說的「氣」,不僅僅是指生氣,而是由情志偏頗導致的氣機紊亂。中醫學認為,氣布散全身,運行不息,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可推動和促進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這一運動就稱為氣機。
那麼,情志是如何通過影響氣機,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建立關聯的呢?這就需要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醫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採用類比的方法,將人體的生命活動、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繫起來。這一學說認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志活動,乃由心、肝、脾、肺、腎五臟所化生,並由五臟所分主。根據七情與五臟的各自屬性,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憂、悲,腎主恐、驚。
七情是我們對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應,本是正常的情志活動。但當七情過於強烈,或持續時間過久,超出了人體所能調節和耐受的範圍,就有可能反過來影響相應的臟腑,使臟腑氣機紊亂,生理功能失常,進而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一系列不利的影響。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的憤怒可致肝氣上逆,甚者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而見面紅、目赤、頭暈、頭痛、吐血、昏厥等症。為什麼這時候肝氣是逆行向上,而不是朝向其他方向?這與肝的生理特點有關。根據中醫五行學說,肝與自然界春季相應。春季是一年之起始,陽氣萌動,地氣上騰,萬物復甦。故而在生理情況下,肝也具有升發人體陽氣的作用。但過度的憤怒卻可以導致肝的這一生理功能發生病理性的亢進,也就是過度的升發,進而形成上逆之勢。所以我們說,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生理情況下,適度的喜悅可以緩和精神緊張,使人身體安和,心情舒暢;那病理情況下又是怎樣的?我們先來舉個例子。範進中舉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故事,主人公範進是一個屢試不中、生活窮困的書生,但他還是堅持一年年地去參加考試,最後終於考中了科舉。這本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他卻在突聞喜訊之時,因為狂喜過極而猝然瘋癲。這是一個典型的喜極而狂的案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於過度的喜悅,可以導致心氣渙散而神不守舍,表現為精神不集中,甚至是像範進一樣的失神、狂亂,此即病理狀態下「喜則氣緩」,實則為「喜則氣散」。
憂悲則氣消。過度的憂愁、悲傷,不僅不利於我們的精神心理健康,還可消損肺氣,而致倦怠乏力、氣短聲低、久咳喘息等肺氣虧虛之證。正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因為長期處於憂鬱哀愁的心境狀態之下,終因身患肺疾而日漸消損,香消玉殞。
恐則氣下。恐為腎所主,腎屬水。自然界中水勢向下,過度恐懼引起的腎氣不固,腎氣亦向下洩,可致二便失禁,遺精,流產,嚴重者血亦隨氣下行,可見患者面色蒼白,甚或暈厥而不省人事。在很多影視節目中,常可以見到劇中人因面對可怕的人事物,而瑟瑟發抖、小便失禁的情形,這並非是他膽小怯懦,而正是由「恐則氣下」所致的症狀表現。
驚則氣亂。驚恐同屬於腎,突受驚駭、猝然驚恐可致心腎功能紊亂,心無所依,神無所附,表現為心悸,慌亂失措。比如我們所說的「嚇一跳」,指的就是受到驚嚇而引起的心慌、心跳不安。
思則氣結。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講:「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這些心之所存,神之所歸,留而不行的正氣,均是供我們思慮所用。但倘若思慮過度、過久,就會導致心、神、正氣嚴重地「存」、「歸」、「留滯」,氣機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就會形成鬱結。由於脾主思,故而思慮過度所致的鬱結也就相應的留滯在中焦脾胃,脾氣鬱結,運化失司,可見食慾減退,脘腹脹滿,大便溏瀉。日久還可暗耗心血,以致心脾兩虛之證。我們很多同學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緊張準備考試的期間,到了下午,突然發現自己這一天都還沒有吃飯,但是卻仍不感覺飢餓,有時反而會覺得胃脹。這就是由於過度的思慮所導致的氣機鬱結。
適當的情志反應是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要素,異常的七情刺激則可以導致疾病發生。因此,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需要注重情緒的調節,理解、接納我們的情緒,不迴避,不過激,努力實現身心的和諧一致,從而增進健康,促進疾病康復。
素材來源網絡,侵刪聯繫q44516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