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浙網首發(主編/王志鵬)為了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燈彩文化,尋訪以藝戰「疫」的非遺人,7月18日浙江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全媒體中心的13位同學組成暑期實踐團隊來到浙江海寧,開始了為期十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7月19日上午,實踐團隊到南關廂歷史文化街區的中國非遺燈彩展示館參觀燈彩作品,在這裡同學們看到了全國各地燈彩非遺傳承人的作品,如海寧硤石燈彩、台州仙居無骨花燈、福建泉州花燈、廣東佛山瓜子燈等。
下午大家來到宋振華燈彩工作室,宋老師在2013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先進個人」,多年來製作大型燈彩30多盞,小型燈彩3000多盞,榮獲國內外眾多榮譽。作為硤石燈彩的省級傳承人,宋振華老師將發揚光大硤石燈彩、普及燈彩教學作為己任,義務開展校園燈彩授課活動,先後有300多名學生跟隨他學習硤石燈彩的工藝。
宋老師詳細向大家介紹了正在製作的燈彩以及自己和燈彩的故事,他不斷強調做燈彩就是講究耐心和細心,這是因為製作燈彩需要複雜的工序,它以針剌花紋出名,製品工細絢麗,玲瓏剔透。燈體以宣紙、竹篾、鉛絲為主要材料,有畫、拗、刻、扎、針刺、裱、糊、結等八大製作技法,製成後以燈映畫,能顯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體畫面。
參觀結束後,宋振華老師給實踐團隊準備了燈彩所需要的工具,大家從一條小魚燈開始做起。宋老師的逐步教學讓大家感受到了燈彩的魅力,更是親身體會到做燈彩時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擁有絕對的耐心。製作小魚燈主要分為四個步驟:製作中間軸、轉印圖案、裁剪針刺、粘貼。雖然只有短短四步,但同學們整整花了五個小時才完工,過程中遇到的艱辛都化作了完工後的成就感。
做完小魚燈,熟悉了基本操作後,成員們開始製作有關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抗疫故事的燈彩。有了之前的經驗,同學們熟練了很多,按照之前的步驟一步一步完成,並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繪製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燈彩畫。在製作過程中,大家切身感受了紅色文化的力量、抗疫的艱辛和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正體會了非遺文化的神奇,讓非遺和多方面結合,堅定了大家傳承和發揚優秀非遺文化的決心。
經歷了為期三天的製作,三個主題的燈彩作品終於完工。7月22日,實踐團隊發揮自己專業優勢,以燈彩為靈感繪製時裝畫,將學校最強勢的資源之一與燈彩文化相結合,表達大學生對於非遺文化的態度。下午,實踐團隊的成員在歷史街區舉辦小型的展覽,將製作的有關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抗議故事的燈彩進行展覽和志願宣講。隨後,在指定公益地點將宣傳手冊和印有燈彩圖案的口罩免費分發給景區中未帶口罩的遊客。
通過本次傳承數萬針孔下的燈彩,探尋以藝戰「疫」的非遺人主題實踐活動,同學們深入了解了燈彩文化,豐富了大家的藝術審美,同時激發同學們對傳統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的敬佩之情,激發了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通過一系列採訪和探尋,成員們了解到當代非遺人對於疫情的態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他們的愛國敬業精神震撼了大家,給了同學們很大的精神支持。最後,這次活動成員們將傳統與時尚相結合,深入挖掘討論傳統非遺文化的同時,將傳統與現代碰撞提升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