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坑頭山,我已闊別十年;而草嶺古道,也是如此。
今天與老婆一起出遊登山。我想到座落於貢寮、頭城交界,擁有壯闊山海風光的灣坑頭山。
想走訪灣坑頭山,一則是可以順訪幾年前山友在草嶺古道新發現的一座日治時代明治二十八年(1895)的日軍紀念碑; 二則是想來體驗來山友介紹的一條新開闢的「吾居吾墅步道」,可以從灣坑頭山直下大裡火車站。
這條新步道是大裡吾居吾墅民宿的老闆親自開闢的山路,又定期維護路況,使山友們能夠以大裡為起點及終點, 走出一條登灣坑頭山的完美環形路線,所以也想來實地探訪一趟。我規劃的登山路線如下:
大裡遊客中心→草嶺古道→越嶺鞍部(埡口)→灣坑步道→灣坑頭山→吾居吾墅步道→大裡遊客中心
圖:大裡天公廟碑林(草嶺古道南端起點)
我們從臺北出發,經雪山隧道至頭城,再沿臺2線濱海公路北上,約1.5小時,抵達大裡遊客中心。
從遊客中心旁的大裡天公廟出發,步上草嶺古道之途。石階路上行,路過天公廟的碑林之後,接柏油路; 這是是通往草嶺古道越嶺鞍部的產業道路。
沿著柏油路上行,我開始注意左側路旁的山徑岔路。根據山友的資料, 上行約三、四分鐘,即可看見左岔路小徑通往日軍紀念碑。
果然步行不久,就發現左側路旁姑婆芋草叢間有一條不明顯的山徑, 入口處有中華山嶽藍天隊所釘的小指標,寫著:
「往明治二十八年日軍紀念碑約3分鐘 礦687未找到」。
山徑看來有點荒涼,又有雜草,於是我讓老婆續行柏油路,我獨自前往。 上行山坡小徑,約二、三分鐘,就看見一塊長條直立尖頂的石碑隱身於樹林間。
石碑正面刻有:「巡查心得 木村總藏戰死之地」、背面刻有: 「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戰死.大分縣人」字跡。
圖:「巡查心得 木村總藏戰死之地」紀念碑
我想當年日軍為殉職的同仁建立紀念碑,應當不會選在無人經過的荒僻樹林之中。
可見這座紀念碑是在草嶺古道途中,後來開闢產業道路,古道舊路堙滅,古碑於是消失於林中, 漸漸被人遺記,然而也因此幸逃過改朝換代後可能遭受的破壞或拆毀的命。
直到幾年前,熱中尋找基石的山友,在附近搜尋礦務課687號基石時,無意間發現了這座日軍紀念碑。
碑文「巡查心得」,是日本最基層的警察職等,職位低於巡察;「心得」,意指「某職權理」之意。 明治二十八年,是日本正式領有臺灣的第一年,當時臺灣總督府尚未建立警政制度, 初期由憲兵支援地方治安,後來從日本本土招募警察,受僱於陸軍部,負責協助地方治安。
大村總藏戰死於十二月二十九日,令人懷想起那一年年底反攻臺北城的歷史往事。當時北臺灣各地民眾組成的抗日軍, 相約於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以大屯山舉火為信號,於元日新年會攻臺北城。不料宜蘭三貂堡的林李成在招集部眾時, 被日軍偵查得知,而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對林李成的部眾展開攻擊, 提前引爆戰火(註1)。
木村總藏戰死於草嶺古道,或許與此一事件有關。而這座超過一百二十年歲月的古碑,如今能意外現身, 應當珍惜保存,以見證日治初期的宜蘭抗日史事。 石碑距離主步道並不遠,建議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能實地探勘, 可考慮整修一條小步道通往古碑,並設置指標及歷史導覽解說牌,為草嶺古道再添一處歷史遺跡。
圖:草嶺古道
我返回小徑入口,沿著柏油路前行,很快就追上老婆。
沿著產業道路上行,約20分鐘,終於抵達草嶺古道石階步道的起點。
古道由此脫離產業道路,石階路取直上,與迂迴彎繞的道路幾度交會; 途中經過客棧遺址,僅存基址殘跡,見證了古道交通曾經繁榮的歷史。
爬至更高處,望見大裏海岸線,草嶺古道埡口附近的山稜線亦映入眼簾。 從大裡天公廟起登,約一個小時,登抵古道海拔最高點,俗稱「埡口」的越嶺鞍部。
這裡有一座古老石砌的福德祠,廟牆鑲崁一塊字跡已模糊難辨的石碑,透露了古廟歷史久遠。 嘉慶十七年(1812)噶瑪蘭正式設治,草嶺古道成為淡水廳、噶瑪蘭廳之間交通往來的官道。
我們就在越嶺鞍部的埡口觀景亭吃午餐及休息看風景。休息一陣子,見天氣漸漸轉為陰霾, 雲層漸厚,行程不宜拖延。於是起啟,續走往灣坑頭山。
圖:灣坑步道(下方涼亭為埡口觀景亭)
從埡口通往桃源谷的步道,稱為「灣坑步道」;灣坑頭山大約就位於這條步道中途裡程約2.2K處。
灣坑步道全線幾乎都走於稜線之上,視野不受遮蔽, 所以既有浩瀚遼闊一望無際的海洋風光,也有綿延起伏層巒疊嶂的壯麗山景。 然而也因為無遮蔭,所以不適合在天氣炎熱時造訪。
下午天氣轉為陰雲,很適宜走這條步道,不過美景難免打了折扣。天空不夠藍,海色變迷濛,龜山島隱約可見而已。 灣坑步道至灣坑頭山長,沿途須翻越五座小山頭,走來並不輕鬆。一個小時過去,才走了一公裡,抵達第三座山頭的涼亭。 這時天空飄來雲層,瞬間竟起大霧,視野變得一片白茫茫。霧中行,別有一番意境。
續往前行,又飄起毛毛細雨。迷霧中,登抵裡程1.3K的草嶺山;接著下行,然後上爬至裡程2K處的另一山頭, 名為「四方亭」,沿途山頭原本都有360度環繞視野,如今卻只是四顧茫茫。 這時距離灣坑頭山僅剩200公尺,山頂傳來登山隊伍熱鬧的人聲,此景真是可謂是「霧中不見山,但聞人語響」。
而所謂「天有不測風雲」,登山途中,雲霧忽然襲來,此時又忽然飄散;在四方停休息短短幾分鐘, 灣坑頭山的身影就從漸散的雲霧中清楚出現。登往灣坑頭山途中,霧已完全散去,雨亦消跡, 海洋之景,龜山之島,又再次映入眼簾。
圖:吾居吾墅步道
登至灣坑頭山山頂之前約50公尺處,步道左側立有一塊明顯的木塊指標,寫著:「 往大裡火車站2000公尺」。
這就是山友所說的「吾居吾墅步道」,是我們預定的下山路線。
我們先登頂灣坑頭山。灣坑頭山,海拔616公尺(二等三角點No.1181), 名列臺灣小百嶽之一,也曾被登山前輩林宗聖選為臺灣百大名山。 山頂觀景平臺擁有全方位的山海展望,還可以遠眺桃源谷的全景。
我們在山頂休息一會兒,然後折返至吾居吾墅步道入口。 山徑由此穿越箭竹林陡下,這段登頂的路段,最為陡峭,被命名為「好漢坡」。 我們由上往下走,土石鬆滑,走來更覺得艱苦。過此路段之後,陡度雖有減緩, 而山路仍然崎嶇多陡,沿途須拉著繩索攀降。幸好民宿老闆定期維護這條山徑, 沿途路徑清楚,並有架設繩索,走來既刺激而有挑戰,更有登山的感覺。
從灣坑頭山出發,總計走了110分鐘,將近兩個小時,才抵達山腳下的吾居吾墅民宿。然後步行約7、8鐘回到大裡遊客中心。 其實從灣坑頭山直接下行至大裡的這條吾居吾墅步道,距離雖然較短,但由於山路崎嶇,下行的步行速度也較走原路緩慢, 所以並不會較節省時間。它的主要意義還是在於使登灣坑頭山的路線環狀化,更豐富及活潑化。 雖然不適合一般遊客行走,但厭倦走石階步道登山的山友們,應該會甘願的走在山林小徑,一路拉繩攀爬, 苦中作樂的前進灣坑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