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寫了一篇文章《自學中醫,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親戚朋友和有些讀者看了此文,萌發了想學中醫的念頭。問我從何學起?
中醫世代相傳,魅力無窮。中醫可以用幾片生薑加紅棗、蔥白治好風寒感冒,可以用一根針讓垂死的病人煥發生機。即使是一個小小的竹罐(拔罐),一根艾條(艾灸),一個搪瓷湯勺(刮痧),到了中醫手裡都會發揮出不可思議的作用。這就是中醫的神奇之處,也是中醫的強大所在。
但是中醫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內容浩瀚。要想自學中醫,從哪裡入手,這的的確確是個問題。
有人從《易經》入手,因為醫易同源。
有人從《神農本草經》入手,先搞清楚中藥材的四氣五味和功效。
有人從《中醫基礎理論》入手。先搞清楚中醫的陰陽五行,藏象、六經、五運六氣等基礎理論。
有人從背誦湯頭歌入手,先學習方劑學。
有人從《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入手,因為《黃帝內經》是中醫群經之首,《傷寒雜病論》是群方之首。比如朱丹溪就是這樣入手自學中醫的。
有人直接從《醫宗金鑑》入手,根據裡面的經典名方,按圖索驥給自己和家人治病。比如化學家李寧先就是這樣。他通過學習《醫宗金鑑》治好了自己的危重症:心臟病和夫人的甲狀腺癌和夫妻倆的多種慢性病,以及親戚朋友的疑難雜症。
還有人從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入手。比如倍受周總理青睞的名中醫嶽美中就是這樣。
嶽美中生於1900年,25歲時他是一個小學教員。此時的他因得肺結核咯血遍求名醫不治,名醫們都異口同聲讓他回家等死 。他不想坐以待斃,就自己學醫自救。靠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好了肺病,從此愛上了中醫。後來還兼任、承擔了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在內的中央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還曾幾次被周總理指派出國為外國元首治病。
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無論從哪個門進去,只要肯努力,終能到達中醫學的殿堂之上。
但是根據我本人的經驗,自學中醫應該先從經絡學入手,可以事半功倍。
三十多年前我也是從中醫基礎理論入手的,學得暈暈乎乎,懵懵懂懂的。後來又從方劑學和中藥學入手,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習《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也是雲裡霧裡的,感覺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舉步維艱,進度緩慢。
最後悉心研究了經絡學以後,再重新去看《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一下就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把之前二十年所學的各種中醫知識一下就串聯起來、融會貫通起來了。
中醫界有一句話:「不懂十二經絡,張口動手便錯。」經絡學是中醫學基礎理論裡面的基礎。中醫治病靠經絡,中藥也講歸經,哪種藥物入哪條經絡。拔罐、刮痧、艾灸、針灸、點穴、穴位敷貼無不用到經絡。
人體經絡分為十二條正經和奇經八脈。
十二條經絡,人身左右對稱之脈,內連臟腑。包括膽經、肝經、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之外的重要經脈,在經絡系統中發揮著統率、聯繫、調節等作用。
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從經絡學入手自學中醫,可以事半功倍。否則《黃帝內經》和《傷寒論》這些經典名著根本不可能完全看懂和理解。
搞清楚經絡的表裡關係,才能明白經絡不是孤立存在的。
比如明白肺與大腸相表裡的原理,那麼治療痔瘡必治其肺。
中醫經絡有子午流注學說。比如營氣4.00出於肺,至2.00歸於肝。所以人早上四點要翻個身,呻吟一聲。12.00至心,所以午時勿開玩笑打人,正午時出手打人易傷人。16.00至膀胱,不尿者此時多來尿……
把經絡運行的規律完全掌握,搞清楚經絡之間的關係。這樣自學中醫才能事半功倍。
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對有志自學中醫的讀者有所幫助。
我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弘揚中醫,傳承中醫。多一個人熱愛中醫,多一個人學習中醫,那麼振興中醫文化、弘揚中醫文化、傳承中醫文化就多一份力量!
讓我們一起來做中醫文化的傳承人!讀者朋友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