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奶:豆漿兌點智商稅?

2020-12-10 騰訊網

作者 | 維多厲害呀

新概念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

為了緩解當代年輕人的「健康焦慮」,飲食界近幾年科學未到而「概念先行」的趨勢愈發明顯。排毒、刮油、防脫、抗糖,一浪更比一浪強。

而時下最高的浪,大概要數「植物奶」了。

這廂,小紅書上,「民間營養學家」們變著花樣的教授著將所有牛奶有份參與的食品替換成植物奶基的方法。

那廂,天貓平臺今年的植物奶飲料銷售同比增長了800%,而2007到2016十年間的複合增長率連25%都不到。

再看看百度百科對植物奶的定義。

你沒有看錯,正是我們從小就喝的豆漿、核桃露、杏仁露。

而相傳1900多年前的西漢人就開始喝的豆漿、人人都能接上下半句廣告語的維維豆奶、「承德之光」杏仁露、想「補腦」就喝的六個核桃,沒有一個是新鮮玩意兒,怎麼今年就突然能賣出去8倍之多了?

植物奶的風,是被燕麥奶吹起來的。

1

燕麥奶背後的男人

植物奶的迅速走紅和它在海外已經擁有了基礎堅持、規模龐大的市場不無關係。全球範圍內逐漸增長的植物奶銷量和看起來已經「漲不動了」的牛奶銷量,仿佛都可以證明,植物奶將成為牛奶的替代品。

可它在海外常見,並不代表它是給海外的普羅大眾喝的。

在全球範圍內追溯「植物奶」的起源,你會發現,在中世紀歐洲齋戒食譜上已經出現了杏仁奶的身影。

這一段話重點是哪個詞?

齋戒。

植物奶在海外,除了提供給乳糖不耐受人群,更多的是被純素食主義者買走了。也就是不食用任何來自動物的食品,包括牛奶和蜂蜜的人群。

中國12%的素食人口比例雖然居世界第三位(前兩位是印度和以色列),但符合「純素食主義」的卻並不多。

這是因為大部分倡導食素的宗教出發點只是不殺生。而純素食主義比起傳統宗教,更多的是受到了現代環保主義和動物福利主義的倡導。

多年前,一則名為《DAIRY IS SCARY!(恐怖的乳製品)》的短片在YouTube走紅,視頻用5分鐘時間列舉了乳製品行業的「殘忍行徑」:強迫母牛懷孕、偷走誕下的小牛、奶牛分泌乳汁過度都變成了軟腳牛等等。

這一套操作耳不耳熟?沒錯,曾經也是一支狩獵、飼養然後給水貂剝皮的影片,直接把皮草和「不人道」劃上了等號。

同時,也有數據可以證明喝植物奶「更環保」 -生產燕麥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生產牛奶的1/5,還能大幅度降低對水和土地資源的消耗,節約了大量資源。

不得不說,歐美老百姓確實很吃這一套。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於90年代初,平凡的賣了20年燕麥奶的瑞典品牌Oatly,在12年迎來了一個新的CEO - Toni Petersson。

這位「託尼老師」,堪稱瑞典版陳歐(創下金句「我為自己代言」的聚美優品CEO)。不僅原創了一首《WOW, NO COW(哇,沒有奶牛)》廣告歌,還自彈自唱的出演了這支廣告。

同時還不遺餘力的飛遍全球,為自己的產品站臺。

而煥然一新的Oatly燕麥奶包裝上,除了印上了「時髦的價值觀」 - 「沒有奶牛!」「我是素食主義者!」,甚至在反面印著:「It’s like milk, but made for humans(這個很像牛奶,但是是給人喝的)」

從倫敦的地鐵,到柏林的牆面和阿姆斯特丹的街角,Oatly用大量的廣告瘋狂的向牛奶宣戰。而這種「叛逆性」,竟然也為燕麥奶吸引到了大量的粉絲。

「託尼老師」還試圖通過這款燕麥奶,掀起人類對自己飲食結構合理性的反思:動物都喝同類的奶,為什麼只有人類要喝其他動物的奶。Toni直言:「牛奶是給小牛喝的,而牛與人類的需求完全不同。

這個說法雖然沒有附上有說服力的科學依據,有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同也無從考證。但卻實實在在的「吸粉無數」。

而Oatly也因為這一番操作被瑞典的乳製品集團以「破壞奶牛形象」為由給告了,而且敗訴了。但Oatly反手就把超過100頁的起訴書放上了官網,試圖在沒有法律支持的前提下,用民眾的支持「反敗為勝」。

不過,Oatly取得今天這樣全球性的成功,還是得益於「託尼老師」採取的最成功的戰略 -把燕麥奶送進咖啡店,尤其是星巴克

環境和動物保護的倡導,外加咖啡師有意的引導,選擇燕麥奶咖啡一下子在歐美變得理所應當,而歐美國家喝咖啡的日常化,自然使得燕麥奶一下子打開了市場。

2

流行,不代表合適

咖啡是舶來品,而在這個舶來品「舶來」的地方興起了燕麥奶的風潮,一下子使得櫃檯上擺著幾瓶燕麥奶的咖啡店,顯得更「正宗」。

就在這兩年,國內一、二線城市的精品咖啡館,燕麥奶已經取代了牛奶,成為了咖啡師的新寵兒。

曾經還能壓過牛奶一頭的低脂牛奶和豆奶,也只能在角落黯然神傷。

但正如上面所述,植物奶在海外的迅速走紅,除了是小部分真的乳糖不耐受的民眾(而且這個比例比中國低很低很低)不得已之選,大部分植物奶的受眾,並不是覺得植物奶更好,而是覺得牛奶不好。

這樣由許多複雜的信仰和情緒驅使的「反牛奶運動」,到了國內市場反倒成了一種小資的生活方式。而理由也變成了「喝牛奶會長痘」,甚至是「牛奶有腥味」。

可以說,因為知道原本的故事在中國講不通,燕麥奶的風颳到中國以後,有意識的換了一個故事。

弱化了「反牛奶」的主張,而強調植物奶「不長胖」、「更健康」,眼看著就要逐漸和收割年輕女性的「她經濟」大鐮刀合二為一了。

3

「什麼都沒有」,更健康?

出於對健康和精緻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在選購食品飲品的時候,把目光從品牌、口味轉移到了包裝背面密密麻麻的小字 -成分表

而當我們看成分表的時候,我們是在看裡面都有什麼嗎?不,我們是想看看它裡面沒有什麼。

時下的網紅零食、飲料,包裝的統一特徵就是上面要印上好幾個「0」。

《脫口秀大會》裡,顏怡顏悅就曾調侃過這樣的現象——

「上次我看到一塊代餐餅乾,上面直接寫著:無糖無油無鹽無脂肪無碳水無能量。我當時就打給了宇航局,說我找著了反物質。」

而植物奶和牛奶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植物奶不含有乳糖。

雖然無乳糖牛奶市面上早就有了,但許多人或許還是覺得「本來就沒有」比靠工業的方法「拿出去」更為可靠。

可乳糖是什麼不好的成分嗎?並不是。乳糖不僅可以提供能量,也是參與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重要成分,不是大量、過量的攝入也不會導致肥胖。

只是你一定在介紹植物奶益處的文章/視頻中,看/聽過這樣一句話:「亞洲人80%都有乳糖不耐受症」,這句話的變種還有:「中國人80%都乳糖不耐受」、「中國人90%都乳糖不耐受」、「中國人全體都乳糖不耐受」。

且不說中國人,二戰結束就開始在中小學生中貫徹「每天一杯奶」的日本人,完全可以當作是「亞洲人80%都有乳糖不耐受症」這個表述缺乏事實依據的活例子。

這倒也不代表這個表述就是騙人的,只能說,這個調查結果完全基於遺傳決定的人種基因差異。90%以上的中國人,的確持有導致乳糖酶中斷分泌(lactase non-persistence)的基因型。這也就導致了絕大部分中國人成年後都不再有分泌用以消化乳糖的乳糖酶的能力了。

但是,腸道內的細菌也能分解乳糖。

這也導致了在一個今年進行的、專門針對中國人的乳糖耐受情況調查裡,絕大部分受試者在攝入300毫升牛奶(包含14g左右的乳糖)時,都沒有出現什麼明顯的症狀。

但這個過時且片面的表述,顯然讓「精緻」的年輕人對乳糖這種成分產生了深深的焦慮。在某一次喝過牛奶後壞過肚子,統統自我診斷為乳糖不耐受。

按理說中國人吃完火鍋壞過肚子的人應該更多,也沒聽說有「中國人80%都火鍋不耐受」的說法。

同時,沒有乳糖的植物奶,其他成分方面也不能絕對的說,就是比牛奶更健康。對比牛奶與常見的植物奶,脂肪少的蛋白質也少,蛋白質高的又沒什麼鈣。

而且即便看了營養成分表也無法解釋,雖然低脂但也沒什麼蛋白質、雖然高鈣但碳水也高的燕麥奶,怎麼就在植物奶中脫穎而出了。

可以說,除了真的需要喝牛奶卻真的乳糖不耐受的人群,為了無乳糖或者低脂而專門去找植物奶喝,是妥妥的「焦慮稅」。

因此,在信息發達、食品品類和飲食理念都更加多樣化的今天,單憑一句「更健康」的口號,恐怕留不住試過以後覺得植物奶不如牛奶好喝的那部分 - 很有可能是絕大部分 - 消費者。

想要代替牛奶的燕麥奶,恐怕最終也只能淪為高檔咖啡店裡的一個選擇而已。

相關焦點

  • 高碳水的燕麥奶,是不是新中產智商稅?
    隨著燕麥奶火起來,也有人開始質疑,這個「看似低脂、實際高碳水」的植物奶,真的比牛奶更健康嗎?幾十塊錢一瓶的植物奶,到底是不是徵智商稅?  坦白講,我是燕麥奶的忠實愛好者,但是!燕麥奶真不一定比牛奶更健康。  今天就聊聊燕麥奶、植物奶,到底是不是新中產智商稅。
  • 植物蛋白飲料、植物奶、豆漿與牛奶有什麼不同?
    傳統上,中國人是喝豆漿的。在英語裡,豆漿是「soy milk」,再翻譯回中文也經常被稱為「豆奶」,但國外的「soy milk」與傳統的豆漿有一些不同。此外還有其他植物蛋白做出來的「植物奶」,比如杏仁、大米、椰子等。在中國,還有一大類產品叫「植物蛋白飲料」,比如椰汁、核桃乳、杏仁露、花生乳等。
  • 植物蛋白飲料、植物奶、豆漿,跟牛奶有什麼不同?
    傳統上,中國人是喝豆漿的。在英語裡,豆漿是「soy milk」,再翻譯回中文也經常被稱為「豆奶」。但國外的「soy milk」跟傳統的豆漿有一些不同,此外還有其他植物蛋白做出來的「植物奶」,比如杏仁、大米、椰子等等。而在中國,還有一大類產品叫做「植物蛋白飲料」,比如椰汁、核桃乳、杏仁露、花生乳等等。
  • 3500元的戴森新款直發器,是「智商稅」嗎?
    戴森直發器與捲髮棒不光賣點有不少重合地方,連「吐槽點」都驚人相似。據了解,該款黑科技直發器售價約為3500元。因而此次的直發器,還未正式開賣,就已被部分人貼上「智商稅」標籤,認為該產品品質與價格不相匹配。戴森是來收智商稅的嗎?
  • 燕窩如何成為智商稅?
    另一邊則是視燕窩為「智商稅」的同樣龐大的群體。比如,在辛巴的「燕窩事件」中,就以職業打假人王海為代表,稱市場上的燕窩全都是燕窩糖水,一直在收智商稅。對於此,中山大學藥學院蔣林副教授則公開表示,燕窩的藥理方面沒有任何問題。為什麼燕窩問題爭論不休?燕窩到底是不是智商稅?答案就在我們的認識裡。
  • 喝植物奶,是交智商稅嗎?
    當你去超市購買奶時,會發現可以選擇的產品多到讓人眼花繚亂,有乳制奶,也有植物奶產品。舉個例子,若要制豆奶,就必須要將豆子們浸泡、瀝乾、衝洗,再磨成黏稠的漿,或者乾燥之後磨成粉,接著,將維生素及礦物質加入植物漿或粉中,增加營養價值,再調味、用水稀釋,結果就會產出大量的選擇,每種選擇都有動物奶的特性。所以,到底買哪種奶吶?乳制奶?杏仁奶?豆奶?還是燕麥奶?
  • 非正式臥談:薩沙的「智商稅」沒少交!
    你有沒有交過「智商稅」?最搞笑的智商稅可能就是薩沙的5500的小車車啦~真的自打他買了那個車以後每一期都要提一下,想一想薩沙無奈的表情,真的好想笑,後來節目組想把這些錢都退給薩沙,結果因為面子上的事情,就把價格降到了3800,薩沙真的太天真了吧!
  • 層出不窮的「智商稅」,買不得
    哈哈,有錢當然不是缺點,但是她年紀輕輕就深感生命寶貴,特別愛「養生」,為了防止健康離她遠去,花了不少錢,當然也交了不少「智商稅」。這不,下面就是最近六運助跟她的一些聊天記錄。-親愛的,我休息日一直在家悶著快無聊死了,你那裡有沒有什麼好玩兒的樂子可以上繳出來~-別提了,我哪兒來的樂子,刷會兒某寶準備睡覺呢!
  • 又一千億巨頭誕生,年入16億,靠收年輕人「智商稅」起家?
    這樣的營銷方式,與當年乾脆麵「集卡兌新」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獎勵機制」和發掘用戶「好奇心」來增加產品銷量,而且用戶黏性很高。不同點在於,集卡兌新是在產品內容已知的情況下進行獎勵,而盲盒則是在產品內容位置的情況下進行獎勵。這種獎勵更多的是在心理層面,而非價值層面。
  • 「智商稅」的存在說明了什麼?
    在接受採訪時,王海直白地提出其他燕窩糖水一樣都是「智商稅」,「1 個雞蛋的營養成分相當於 30 克幹燕窩」,「所有的即食燕窩都是糖水」。他還認為「網紅帶貨,要麼殺熟,要麼替騙子殺熟」「直播帶貨是廣告代言和推銷員二合一,本質上還是割韭菜」,銷量高則「多是刷的」。「智商稅」常被用來形容那些並不值得花很高價錢購買的商品,市場上有其它廉價替代品,可以實現一樣或者更好的效能。
  • 那些年,你交過的「智商稅」.
    圖片來自網絡作者|柚子這兩年有一個詞很火——智商稅。
  • 現在大火的植物奶到底「香」在哪?
    「燕麥奶」的正規商品名叫「燕麥飲」 | 圖片來自Oatly天貓店 主要的植物奶類型有以下這幾種: 穀物奶:燕麥奶、大米奶(不就是米漿嘛)、藜麥奶、玉米汁也可以算是 豆奶:豆漿、豌豆奶、鷹嘴豆奶
  • 「我給相親騙子,交了瓶拉菲當學費」誰還沒交過點「智商稅」啊
    來源:放牛班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誰小屁孩時代還沒幹過幾件智障的事呢時代日新月異但我們的大腦卻有時跟不上節奏今時今日我們也會不時地因為缺乏自主判斷力衝動消費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狠狠地交上了一筆昂貴的「智商稅」前兩天小牛一個朋友說
  • 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都被N階智商稅騙過
    [PConline 雜談]你可能不願相信:無論你智商有多高,總能匹配到一款合適你的智商稅,並心甘情願的遞上一把割韭菜的刀。  如果把智商稅分成如下等級,還真沒人能逃出被騙的結局。反之,如果你能從這份智商稅N階表,搞清楚智商稅騙局的套路,說不定你就能被少騙點,也算賺到了。
  • 名表是不是「智商稅」?有沒有「性價比」?
    [腕錶之家 鐘錶技術] 前一陣,我學了一個新詞,叫「智商稅」,指的是,在買東西時,缺乏判斷能力,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現,花了冤枉錢,這些冤枉錢就被認為是繳了低智商稅。現在「智商稅」這個詞很火,很多東西都被認為是「智商稅」。勞力士紅字海使126600我看到有人提出,奢侈品是不是智商稅?
  • 靠吹風機收智商稅的這家企業,終於也被收智商稅了
    不過,很多人在用過戴森吹風機後都覺得自己被收了智商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戴森吹風機的實際體驗並不像傳說中那麼「神乎其神」。當然,戴森的吹風機相較於普通的吹風機肯定也是好點的,比如顏值更高、機身非常輕、風機更強、吹起來會更快幹一些,但花了3000元買的吹風機就這麼幾個好處,未免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被收割了「智商稅」。
  • 又一個智商稅騙局,玩脫了……
    對此很多科普人士出場表示,一碗燕窩的真實營養價值還不如雞蛋,卻賣那麼貴,不是智商稅是什麼?如果買燕窩是想要進補,比如滋陰降燥、益氣養顏等神奇功效,或很多人所稱「唾液酸能提高兒童智力」,這些則是智商稅。高價買燕窩進補,顯然是智商稅。這就是市場上真實的含混複雜狀態。很多商品都有滿足心理需求和智商稅的雙重特點,尤其那些賣得貴的商品,比如白酒、阿膠、中藥、補品。消費者花大錢購買,希望達成某種效果,比如治療疾病和益壽延年,但最終事與願違。
  • 遠離護膚坑,避交智商稅!
    不知道大家和我是否一樣,一旦有什麼護膚彩妝類的問題,都喜歡在網上尋求答案,也正因為如此,小編這些年踩了不少「雷坑」今天小編忍不住化身為正義使者,為大家整理了一下這些我在護膚方面交過的「智商稅」希望姐妹們遠離護膚坑,避交智商稅!
  • 辦不到的信用卡,繳不完的「智商稅」
    「智商稅」的出現,歸根到底是因為焦慮。
  • 機械錶大師:手錶不是智商稅,過度保養維修才是智商稅!
    經常會有人跟我詢問手錶是不是智商稅這個問題。我曾明確的解答過,當你還生活在溫飽線上,任何超過你收入和消費能力的商品都會被認為是智商稅。比如玉器、鑽石、手錶甚至豪車。但是,如果你的生活品質不錯,那麼戴一塊好表就跟其他概念性商品一樣可以彰顯你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