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繩再長也纏不住童年

2020-12-11 傳媒小含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的這首詞裡就出現了端午帶五彩繩的習俗。

五彩繩,又稱五彩絲,具有闢邪作用,兼有祈福的寓意。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闢陰邪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諸多闢邪習俗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五色絲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小的時候每年臨近端午,我都會看見好多小夥伴手腕上繫著各種各樣的彩繩,我覺得很漂亮,回到家也讓爸媽給我安排一個。奶奶告訴我那是端午用來闢邪的彩繩,帶著可以帶來好運。小時候一遇到過節,可以有理由買新衣服,買各種各樣漂亮的飾品,吃各種節日美食,無論什麼節總會很開心。

童年的快樂仿佛很簡單,一顆甜甜的粽子,一條手工編織的五彩繩,就足以讓你感受到節日的氣氛,開心到飛起。看看現在,我們對於傳統節日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放假和美食上了,粽子的種類越來越多,蛋黃粽子、水晶粽子、臘肉粽子、火腿粽子……市場上各式各樣的粽子眼花繚亂,但卻沒有以前蜜棗粽的香甜。五彩繩的蹤影更是罕見,很多小朋友都沒見過,更別說端午戴著它了。

今天打開抽屜,看見柜子裡的手鍊,想著端午快到了,突然開始懷念小時候的五彩繩,上午特地去街上逛了逛,試著能不能買到一條,結果竟然沒有發現它的蹤影,心情多多少少有點失落,童年的味道找不到了。不知道是節日變了,還是我們自己變了,原來一條彩繩就能開心一天,現在卻連過節都變成了一種奢侈。

不管怎麼樣,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在端午那天回到親人身邊,跟家人一起品嘗今年的粽子,就算五彩繩的快樂體會不到了,也別放棄這個大家相聚的機會,不能浪費這個節日·。

相關焦點

  • 孩子的五彩繩,系好了嗎?
    不少人幼時都有這樣的經歷,端午節早晨起來,發現手腕、腳腕和脖子上多了漂亮的五彩繩,原來是父母前一天晚上或是當天天還沒亮時,為孩子系上的。今天(6月25日)就是端午節了,孩子的五彩繩系好了嗎?那麼,你知道為什麼要系五彩繩,它有什麼寓意呢?
  • 佩戴五色繩(五彩繩)的習俗
    其實,五彩繩還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估計很多人不知道,五彩繩在古代也叫長命縷,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後人也稱「續命縷」、「五彩縷」。
  • 包粽子 制香囊 編五彩繩 石家莊各個社區端午節活動異彩紛呈
    包粽子 制香囊 編五彩繩  省會各個社區端午節活動異彩紛呈  包粽子比賽 關愛孤寡老人  幾片蘆葦葉,旋轉折成一個漏鬥形,依次放入蜜棗和糯米,再用繩子扎捆好,一個小巧精緻的粽子便包好了。6月23日,長安區河東街道辦事處煤機街社區會議室內充滿歡聲笑語,社區邀請30多位居民歡聚一堂,舉行包粽子比賽,並為孤寡老人送上節日粽子以表關愛。
  • 端午節都在系五彩繩,你知道怎麼系才能有更好的寓意麼?
    坐標哈爾濱,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小區門口的物業人員正在給路過的業主發五彩繩,雖然不是很貴,卻給人一種很暖心的感覺…不管南方北方,端午的習俗有幾個大多是一樣的,吃粽子,煮茶葉蛋,踏青賞龍舟,系五彩繩。前幾個都不說了,今天採雲給大家說下帶五彩繩的一些小風俗哦:一、五彩繩應該是在端午節那天的早上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端午線。也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不用帶的太早!二、系五彩繩的時候孩子最好不要開口說話,而且戴好之後要囑咐小孩子儘量不要任意扯斷或丟棄五彩繩。
  • 吃苦菜見三鮮做五彩繩,今天就帶孩子這麼過收穫滿滿幸福 | 二十四節氣
    小滿節氣臨近端午節,端午節除了孩子們忙著趕「龍舟水」、看龍舟,大人們也要忙著包粽子、纏彩棕、縫香囊、編五彩繩了。這次子悅媽媽帶來的就是五彩繩的親子手工,這樣有祝福意義的手工,還不趕快帶著孩子一起參與?
  • 教你用五彩繩編金鋼結幸運手繩
    教你用五彩繩編金鋼結幸運手繩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這款手繩很簡單 用五彩繩編一條金剛結手繩 金剛結 象徵金玉滿堂、平安吉祥 無論是自己戴,還是送給親友都非常合適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彩線纏玉臂古法制香囊,煙臺高新區舉辦端午節手工製作活動
    轉眼工夫,就有心靈手巧的朋友用金色、綠色、紅色、紫色、黃色五種絲線,編織出一條條亮麗的五彩繩;填充艾草、薄荷、合歡花、迷迭香、驅蚊中藥等香料藥材,製作成一個個精美的香囊,花花綠綠,煞是好看。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西晉《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 彩線纏玉臂 古法制香囊 煙臺高新區舉辦端午手工製作活動
    轉眼工夫,就有心靈手巧的朋友用金色、綠色、紅色、紫色、黃色五種絲線,編織出一條條亮麗的五彩繩;填充艾草、薄荷、合歡花、迷迭香、驅蚊中藥等香料藥材,製作成一個個精美的香囊,形狀各異、清香四溢,花花綠綠,煞是好看。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西晉《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 做香囊、編五彩繩,益陽市博物館開展傳統習俗體驗活動
    傳統手工體驗分為竹編香囊製作和五彩繩編制。端午自古有佩戴香囊的習俗,竹編香囊也充分體現了益陽竹文化特色。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節各家大人會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活動現場,家長們將現場編制好的五彩繩給孩子們戴上,寓意吉祥平安。
  • 系五彩繩、登讀書樓、發「糕棕」禮包 揚州何園端午佳節祈福考生
    系五彩繩、佩戴香包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有著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長輩們說,系上五彩繩的孩子們,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福祿相伴、健康快樂。帶著這樣美好的祝福與心願,當日,何園工作人員給遊客系上五彩繩,送上最誠摯的祝願。端午節包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25日,何園邀請遊客共同製作粽子,增加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家」的溫暖。
  • 話屈原、 包蜜粽、編五彩繩……省少兒圖書館陪你「雲端」過端午
    五、彩虹手工坊——吉祥五彩繩系五彩繩由五色絲線系臂演變而來,為小孩系五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主講:段知雨,館員活動物料:五彩繩(紅,黃,綠,白,黑),卡紙,雙面膠,尺子,鉛筆,兒童安全剪刀六、樂兔寶寶——手工製作立體小粽子主講:娜娜,樂兔親子園老師活動物料:彩色卡紙,紅絲帶,兒童安全剪刀,雙面膠,水彩筆七、彩虹故事會《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端午節》《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端午節》取材於中華傳統民俗故事
  • 我童年的背帶棉褲
    在我的記憶裡,母親做的背帶棉褲陪伴我走過了童年、少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小時候,北大荒的冬天特別的冷,那時候還沒有羽絨服之類的輕便衣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一身厚重飽實的棉衣、棉褲就是唯一的禦寒之物。一身棉襖棉褲,從剛一入冬就開始穿,等到春暖花開時才能換下來。
  • 【纏花教程】—零基礎新手入門纏花教程乾貨分享
    纏花是我們國家獨有的一種女紅技藝!花從來都是人們熟悉的美麗事物,古代的姑娘們又喜愛在髮髻上佩戴花朵樣式的髮飾,但花開花落,美麗在綻放之後又隨之凋零,無法長時間保存,於是我們充滿智慧的先人們,發明了繞線花這種工藝,用不同顏色的線纏繞在有一定硬度的紙板上,參照花的樣子,製作出一件件美麗髮飾,為了能塑造形態各異的樣式,加入了銅絲作為筋骨,於是纏花應運而生!
  • 纏小腳兒的來歷
    聽上一輩纏過小腳兒婦女們說,纏小腳兒是非常痛苦非常受罪非常難為情的事兒。凡是女孩兒,生下來長到二三歲就開始纏腳了。因為再大了骨頭就硬了,不好纏了,效果也差了。開始都是不願纏的,因為那老疼,折骨扭筋的疼,哭的淚的跑的鬧的甚至尋死賣活的都有。可你不纏是不中,爹娘死逼著,就是強制強行的,打著罵著哭著淚著也得纏。因為那時候興的就是這。女孩兒家長得醜別人不笑話,尋婆家也容易。可你要是腳大,人家就笑話了,長大連個婆家也不好找,一家人都感到丟人現眼。
  • DIY龍舟,香包,五彩繩,開心過端午
    其實端午的習俗在民間有很多,這些對孩子們的吸引力不比洋節的活動小,關鍵在於父母如何來引導,跟著我們的分享,帶孩子過一個既新鮮又快樂的端午節吧:)賽龍舟,應該是端午節最熱鬧的盛事。航海結彩繩:漁夫們通常將船帆和船之間用一根繩打個很結實的扣固定,這個扣用作手鍊上也非常的漂亮哦~
  • 吃吃的童年,哧哧的笑,留下痴痴的回憶!
    小時候1毛的零花錢也是愛,寶貝的放在口袋裡,在眼花繚亂的零食中選一個最中意的,一點一點吃,生怕浪費了每一個珍貴的味道;而我們寶寶的小時候,零花錢都是粑粑麻麻寵著給,超市中琳琅滿目的零食多的數不清,一耍脾氣不吃了,就真的浪費了大半袋,被遺忘在餐桌旁的角落裡,再後來就被丟掉了
  • 纏樹藤
    纏中說纏纏天下她纏出的思想和精神夢想重生長回一棵樹而那女兒身變男子漢的夙願被雨一淋風一刮冰雹一打竟有依附攀爬為智慧的小確幸她最喜歡那金風玉露相逢更希望曉風殘月酒醒處的八卦當然,她有纏的哲學別人不知道的她知道了別人不明白的她明白了
  • 民國時期還在纏小腳!「三寸金蓮」究竟長什麼樣?
    導語:民國時期還在纏小腳!「三寸金蓮」究竟長什麼樣?雖然說,我們現在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社會當中,但是,在老一輩中間,還是會殘留著一些封建思想。在那個年代,女孩子長到四五歲的年齡,就必須在父母的逼迫之下,把腳纏成「三寸金蓮」的模樣。而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嫁入「豪門」,受到丈夫的喜歡。那麼,「裹小腳」這個習俗究竟是怎麼傳下來的呢?其實,早在宋朝年間,「纏小腳」的習俗就已經開始興起。但是,並沒有強調說女子一定要纏足。直到明朝時期,才有了「三寸金蓮」的標準,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纏足鞋。
  • 纏絲兔的做法
    一天以後上下對翻,再醃製一天後起缸,加入醬、豆豉、豆油、白糖等輔料。另加味精、胡椒、花椒、五香粉等混合碾成細末,並調成漿糊狀,均勻地塗抹在腥腔內和劃破的腿部深層肌肉內。此時可用2.5米左右的麻繩一根,從後腿纏到前夾頸部,腹部要纏圓,邊纏邊整形,直至捆緊扎牢成細條圓筒形,橫放時形似臥蠶,故纏絲兔又稱「蠶絲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