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鋒網成功舉辦了支付AI+數位化商業雲峰會。
本次峰會邀請到銀盛支付、首信易支付、雲從科技、WorldPay的多位頂級觀察者,以雲峰會形式,從專業角度分析近年來支付行業的發展歷程、展望支付科技未來的發展前景。
其中,首信易支付COO梅嶺以《全球支付數位化進程》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他以跨境電商這一推動帳戶國際化的典型行業為切入口,詳細闡述了支付行業在20年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機遇、困難,支付公司在「走出去」時需要注意和遵守的規則以及分享了自己對於這一行業未來發展路徑的深入思考。
以下為梅嶺演講全文,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大家好,我是首信易支付的梅嶺。
今天有幸來到雷鋒網雲峰會,和大家做一個以《全球支付數位化進程》為主題的分享。希望今天分享的內容可以為一些想要從事跨境支付或者進軍國際市場的同仁提供一些幫助。
我認為跨境電商是對帳戶國際化推動作用最大的一個行業。所以我先從跨境電商發展推動帳戶國際化為切入口開始今天的分享。
跨境電商發展推動帳戶國際化
近年來,中國與全球20多個國家籤署了電子商務協議,相當於建立了一個雙邊的電子商務合作機制。這些年來整個跨境電商零售業務增長非常迅速,基本保持在50%以上,處於高速增長的態勢。
2019年,跨境電商在我國的零售進出口額就已經達到1862.1億元,接近200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2015年的5倍,年均增速接近50%。
今年前三季度,根據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看到的數據,進出口也達到了1873.9億元,增速達到了52.8%。市場採購的出口突破5000億元,增速35.5%。 可以看到,跨境電商在貿易新業態裡,已經成為穩外貿的一個重要方式。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這一行業有望整體達到12.7萬億的規模,但是受到疫情影響未能達到。因為國家疫情的防控措施非常到位,所以整個行業只在第一季度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後續很快得到了一個好的恢復。
目前來看,2020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市場應該能達到11~12萬億的規模。 整體來看,發展勢頭良好。
疫情在短期內的確對生產、運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長期來看其實是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很多線下實體因為疫情的原因,業務受到了影響。很多線下的交易,轉為線上。而比如買口罩,大家基本都是選擇在電子商務網站上購買。我們發現近期電子商務的發展反而呈現出逆勢增長的態勢。
除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也呈現出增長態勢,很多傳統企業向電子商務靠攏,今年新增了大概約8.7萬家跨境電商備案企業。
只要你做貿易,在商品買賣中一定要用到支付和收款。支付和收款貫穿整個跨境電商的貿易鏈條,不僅十分重要,還會影響跨境電商其他供應鏈中的環節。
我們知道開展跨境電商除了正常的銷售以外,包括選品、採購、倉儲、物流等都需要穩定的資金流,而且這些板塊都會發生支付。
尤其做出口電商,不管你採用海外倉,還是在境外做營銷,你都要向第三方服務機構去支付費用。在整個跨境電商中,國際支付和國際收款,也是一個完整的鏈條。
這個鏈條中包含了海外的聚合支付、中國本地的本土收單、國際卡收單(外卡收單),甚至包括多幣種結算時的購付匯收結匯,以及本地聚合支付等等。這些全都是跨境電商在國際收款業態中所需要提供的一些服務。 這些服務有的是綜合服務商提供,有的是一些單一的服務商提供。
很多時候賣家或者電商在選擇支付方式的時候,除了關心流程是否合規、價格是否便宜、系統是否穩定,以及使用是否方便這些問題,他們還要考慮到這種支付的方式與它整個鏈條或整個供應鏈是否契合,是否能更好的幫助他們去支付一些倉儲的費用、物流的費用、營銷的費用等等。
我們看到跨境電商其實對整個國際支付或者跨境支付起到了一個推動作用。
當然,如果支付服務商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服務,我們不得不提到監管合規方面的事情。
國際監管態勢及合規需求
跨境支付面臨著不同國家監管政策不一樣的問題。我們更熟知自己本土的法律法規,但是對於我們要拓展的國家和區域,並不熟悉。
這正是中國支付企業走出去所要面對的一些困難。
從2000年以來,歐美的發達國家都制定了電子支付相關的金融法律政策。
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研究好境外相關的法律法規,然後遵守就好。歐美國家對信息安全較為重視,歐洲GDPR、巴西法案、加州法案等等,都是關於消費者信息保護方面的。
信息一旦被盜用,很多人的信息會被用在一些灰色或者違法違規的地方,導致消費者受到損害。所以各個國家在支付環節都加入了很多信息安全的要求,促使從事金融服務的機構重視。
中國的支付企業想要走出去可能都要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市場準入。我們說市場準入的時候,更多說的是企業的安全審查能力,是否具備反洗錢、反恐怖主義的風險控制能力。
另外一點就是持牌經營。凡是涉及金融相關或者說這種金融服務相關的時候,一定要持證經營。
在中國尤其是從事支付行業的同仁都會知道,無證經營絕對是一個禁區。
所謂持證經營其實有一句話大家可以借鑑,就是貿易無國界,但是牌照有國界。我們做貿易做電商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全球化的交易,但是要為電商提供金融服務,尤其是涉及到跨境領域的時候,你一定要在相關金融所屬地持有相應的經營牌照,否則可能面臨無證經營的處罰。
第三點,動態審查。貿易是實時發生的。大多數監管部門都會審核公司的月報、季報、年報,他們會通過大數據篩查來監管。
另外,大家要關注法律法規。在跨境支付這個領域,法律法規的處罰標準非常重,尤其是在國際反洗錢中,罰單都是過億的。
這也是要警告大家,如果從事跨境支付相關金融服務,要遵守持牌經營和法律法規的底線。
強化合規經營,是必然要做的,因為違法違規的成本越來越高。目前來講,大多數監管的處置方式都是在沒收非法所得的基礎上增加一筆處罰。
我個人總結從事跨境支付合規展業要做到以下幾點要求。
首先,公司必須獲得跨境支付的從業許可證。目前中國的企業一般是先有支付牌照,然後向有關監管部門申請獲取跨境支付的從業資質許可。境外的企業也是如此。
其次,為了促進業務的合規展業,跨境支付公司要不斷提升自己全球反欺詐、反洗錢能力。所以我也建議大家去採購一些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反欺詐、反洗錢系統。 坦率的說,支付公司如果自建這種系統,數據基礎等能力還是不夠的。
最後,公司內部也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風控體系,做好整個KYC。
全球化數字帳戶發展趨勢
接下來,我們繼續聊一聊全球支付的數位化發展趨勢。
目前各行各業都提到了數位化。中國整個服務業的大多數領域超過80%的部分還沒有數位化,還停留在一些傳統業務中。數位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還存在很大發展空間。
研究數據也表明,數位化程度如果每提高10%,人均GDP的增長可能也會增長千分之5~千分之6。
支付作為一個數位化程度較高的領域,呈現出多面開花的狀態,比如虹膜、人臉識別、指紋等生物識別技術,都已經應用到支付領域。
其中應用最廣泛的一個是指紋,一個是人臉識別。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金融行業包括支付行業都在逐漸提高自身的數位化水平。尤其是數字貨幣出來之後,這一行業後續會出現更多新的支付方式和新的業務。
我認為以支付為入口打開綜合的商業應用,是支付公司的一個核心競爭力。
目前,行動支付應用已經非常普遍。行動支付帳戶承載了很多東西,包含交易風控、金融增值甚至營銷。很多類似的服務屬性都被搭載到了這一載體上。
在人民幣國際化和支付數據化的背景下,支付公司或者支付工具會被賦予不同的身份。在整個數字生態鏈裡,如果可以將傳統支付打造成數字支付工具,它會更好的與現在的商業生態進行結合。
每一筆交易所對應的數據,都會成為整個商業生態中的基礎數據,然後通過人工智慧,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更多的商業價值。
支付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支付+」和「+支付」。
從98年誕生到現在20多年的時間,支付作為一個普適性的基礎工具和功能開始向場景對接。那個時候我們提出了支付+的口號,比如支付+商業、支付+金融的、支付+數據等。
近幾年,很少出現顛覆式的支付方式和創新。現在更多顛覆的是商業。很多傳統行業都在做數位化轉型,比如電子商務轉型。
媒體行業也是如此,從最傳統的紙媒到如今的數字媒體,再到短視頻。商業本身在發生不斷的變化。
此外,金融增值也是目前大家都在研究的領域。傳統的支付都是基於帳戶與銀行卡綁定所進行的交易。後來白條和花唄的出現造成了一種顛覆,完全通過數字金融的方式進入支付領域、消費領域,引起整個產業網際網路的一次變化。
最後,支付平臺需要開放,而不是壟斷。商業生態的建立,更需要開放的態度,開放平臺會引來更多第三方參與者,共同促進商業生態的發展,還能帶動整個商業生態外圍的經濟發展。
以電商為例,作為一個開放的電商平臺,它裡面可以疊加許多內容進來,像物流、倉儲、廣告,金融等等。在這種大型的生態平臺裡,會引來各種服務機構進來,形成一個更廣大的商業生態。平臺的數位化轉型,可以引領整個商業生態的迭代升級。
而開放平臺也是支付切入整個商業的有效途徑或者手段。
在整個國際化的消費場景中,數字帳戶如何植入進去?
第三方支付主要還是一種小額、便民、高頻的支付方式,其中也包括跨境支付。監管部門發給支付公司許可裡就明確提出,跨境支付的原則是服務於小額、高頻、便民的電子支付。
早期全球支付主要以卡作為交易載體,比如維薩、萬事達卡等,包括像現在我們的銀聯走出去,銀聯國際也在海外發行了1億多張卡。
到了第二代,卡和帳戶進行了綁定,形成了如今這種數字消費的模型。 但本質上講,它還是基於卡基或者帳基,以此為基礎進行的。
而我們認為第三代原生的數字帳戶時代已經來臨。商業機構開始創立數字帳戶,和其金融資產進行掛靠,最終在貿易過程中,通過像這種具備跨境收付款能力的支付載體,或者國際清算體系,來形成國際貿易間的交易。
數字支付帳戶未來展望
數字帳戶在全球消費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之後,全球支付可能會實現通存通取的狀態。
數字帳戶本身是一個技術或者載體,就像Swift,它掌控著全世界的資金的往來,而大家也都接受Swift以電報報文的方式來交換數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數字錢包得以廣泛的應用,並且技術越來越規範,全球的一些數位技術也形成標準和這種協同效應的時候,全球收付和同存同取也就得以實現,同時也消除了一些阻擋全球化支付的壁壘。
另外就是信用卡、電子錢包現在應用也非常廣泛。
我們認為把它們綜合起來,引入一些新技術,和數字貨幣的帳戶相結合後,形成的一種效應,可能就是全球支付的便利化和通存通取。
我看有朋友提問,中國跨境支付行業的格局怎樣?
其實中國跨境支付公司理論上沒有形成特別明顯的格局,因為廣義上來講,中國的支付機構現在還沒有完全走出去,如果只是依靠監管所發放的在線外匯支付的一些許可,其實只是實現了跨境資金清算的一個能力。
在全鏈條、全鏈路上的這種收單匯兌和清算上,中國的跨境支付公司還是處於發展期。所以我認為現在各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還沒有形成明顯的格局。
最後想和大家展望的一個內容是,多元化數字帳戶體系的建立。
未來全球數字支付帳戶體系首先會接入到全球的一個清算系統中。就拿首信易支付來講,我們其實升級的最新一代的這種支付帳戶,就是以原生的數字帳戶為基礎,引入了像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建立的。
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和合作銀行、清算組織進行相應的對接,我們也建立了一個區域性清算網絡,通過在全球範圍內獲取相應的金融牌照,獲得了全球清算的能力,從而可以把這個能力輸送給各行各業的客戶,進而實現全球支付、全球收款的服務。在各個領域中它都可以進行應用,比如電商、酒店、機票、軟體服務、會議、會展、國際物流運輸、留學教育等。
未來多元化數字帳戶是有效進入場景的一個工具,也能幫助支付企業構建和融合自身支付生態體系與商業生態體系。
這裡我要提到一個熱點詞,央行數字貨幣。
今天我們提到數字帳戶,數字帳戶其實是個載體,這個載體上搭載了應用和商業。
目前許多國家的央行都在試水數字貨幣,我們可以想像貨幣本身實現了數位化之後,它肯定是需要載體的,我認為這個載體就是未來的數字錢包,通過數字帳戶、數字錢包承載新的數字貨幣所進行的全套的數位化的支付,它會更好的和一些商業進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