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己做飯健康,感覺菜裡油也不多,為啥還是吃胖了?甚至血脂都高了?
因為你忽略了——有些家常菜,也是吸油大戶!
01
這道家常菜吸油率43%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曾給出油炸食物的吸油率,有的甚至高達80%。比如:
炸麵包片的吸油率高達80%;
炸散雞蛋(炒雞蛋)的吸油率高達43%;
茄盒的吸油率17%;
……
沒有看錯,被譽為國民家常菜的炒雞蛋,吸油率達43%。
不少人做西紅柿雞蛋的時候會倒兩次油,第一次只炒雞蛋,第二次炒雞蛋和西紅柿。最後成品菜裡,確實沒看出多少油,吃著很香,但其實熱量一點沒少攝入。
02
這10道家常菜都是吸油大戶
不僅僅是西紅柿炒雞蛋,我們平時吃到的很多家常菜都超級吸油!
1、地三鮮
雖然食材都是素的,但是油脂含量並不低於肉菜。正宗做法是把土豆和茄子塊裹上麵粉,放入油鍋裡炸成金黃色,本身它們就吸油,再放油鍋裡翻炒一遍,更是油上加油。
2、水煮魚、水煮肉
雖然叫「水煮魚」,但其實叫「油煮魚」更加貼合實際。吃過的人都知道,水煮魚或肉的湯裡,上面是油,下面是水,但當夾起肉時上面的油會吸附在肉和菜上,十分不健康。
3、幹煸豆角、虎皮尖椒
幹煸只需少量油,但耗時間較長。所以為了降低等候時間,現在幹煸菜基本都變成了油炸。此外,虎皮尖椒表皮呈「虎皮」狀也是油炸的結果。油炸菜本身油量就高。
4、乾鍋筍、乾鍋菜花
乾鍋菜,其實就把熟了的食材,繼續幹泡在半鍋油裡加油,不僅菜繼續吸油,而且長時間高溫還會損失營養素。
5、炸藕盒、炸茄子、炸蘑菇
這類炸制的食物往往需要裹上麵粉,然後放到油中去炸,不僅食材吸油,而且澱粉在高溫油炸情況下還會產生丙烯醯胺等致癌物。
03
每天該吃多少油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年人每天食用油攝入限量為25克。但目前,我國居民人均每天攝入量達到44克,和吃鹽一樣,遠遠超過指標。
不少食物和調料中含有油分,比如油炸食品、方便麵、餅乾、蛋糕點心類等食物;比如用油醃製的辣椒醬、炸醬麵的醬料、海鮮醬料、方便麵調料油脂很高。
如果攝入食用油過多,有的人會表現出腸胃不適,如腹瀉或嘔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長期食用油攝入過量,會導致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及胰腺疾病。
04
如何做到低油飲食
首先,減少在外就餐,外面的飲食都是多油、多鹽的。
其次,減少食用含油脂較多的菜色。
再則,選擇含油量少的材料,例如:雞、魚等含油量較豬、牛等少;相同的肉類,不同部分含油量也不同,牛腱的油便比牛腩低,還有烤雞腿,去皮後油脂量相差將近6至7克。因此,將眼睛可見的油去除,例如肥肉、雞皮、鴨皮等,這也是低油的方法之一。
最後,自己在家做飯時,要控制用油量。改變烹調方式,少用油炸、油煎、紅燒、燉或滷,多用水煮、涼拌、清蒸,除了可以減少熱量,更可以降低油膩感,口味也不會太重。
# 其他精彩文章你錯過了嗎?#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