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的認真遭遇非優厚的待遇,你能為難自己多久?
90名科研人員辭職的科研所不停擺也運轉困難了,用人單位最怕的集體辭職事情發生,但是有時只要這樣的事情發生也擋不住。目前該所的辭職事件正在接受上級調查,然而這些辭職的人還會回來嗎?回來又是因為滿足了什麼樣的條件?以後一個不滿意再來一出又該怎麼辦?結果現在不知道。有人說和制度有關係,那麼如果現在去完善是亡羊補牢嗎?變化不斷,規矩滯後。在職場的情懷和現實之間我們選擇哪樣?什麼時候員工才能覺得勞動和報酬完美對稱?
辭職的原因大都十之八九因為工資待遇,刨出根子來不是工資就是待遇,工資帳目是清楚的,高低一眼分明,待遇卻往往的工作的環境,或者叫「軟環境」,它不單是車間有沒有空調或者WIFI,還可能包括員工對老闆或領導臉色的評價,這些有時候是員工挑剔,有時候是員工確實受不了的形勢逼人。沒有白拿錢耳朵裡卻少不了仿佛欠著二百文的呵斥,想想都不爽,工作也是講心情指數的。
這個科研所在調查後也只能通過一些規章制度的完善來防患於未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未來希望當然是好的。或許會有對以後有利的檢討和自查出現,算是在經歷中成長吧。但也不好得說就是科研所的問題,只是可能有一個誘因被觸發了而已,有預謀也是可能的。同仇敵愾的集體辭職,怎麼說也得有人牽頭和組織,因為要保證大家出去後的去向。如果沒有一定的把握,依照我們骨子的習慣是不可能這麼整齊劃一的。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一般也就是說說而已。
所以有可能是出現了「二般」的情況,事情就出現了意外。或許在以後的相應立法中可能會有關於惡意辭職的約定和約束,勞心者總覺得勞力者欠管教,於是動腦筋對付。然而,在要求別人的時候也要看自己是怎麼做的,權利和義務應當是相互的。
在職場總有老闆或領導和員工談什麼奉獻,主張情懷,從不考慮開的薪酬和員工付出總不相符。這邊講孔子,那邊談孟子,總是不在一個頻道,雞同鴨講。小時候和夥伴吵架,大人的公平說辭就是,沒有一個好東西,有一個好東西就吵不起來!那時候很是恨這一桿捅翻一船人的說法,洪洞縣裡沒好人是多麼錯誤的結論。
離合和圓缺,很是符合職場的人員的來去,有辭職,有求職。來的時候對工作充滿希望,走的時候帶著失望,變化就在來了之後,那麼在這個裡面發生了什麼?現實和期望值不符?這是欲望過高,還是掌握取捨的人吝嗇了?員工不會說自己工作沒有盡力,老闆不會說自己工資太低,那麼存在的錯誤是誰的呢?肯定不是走路的造成的。
薪酬是職場最現實的,也是員工動力的根本,而員工又是用人單位的基石,不吃飯幹不動活,工資低上班沒勁。工作多少才是合適的?不要看除了最低工資標準外沒有標準,其實員工和單位都是有數的,橫向縱向總是有一個朝向是可以比較的,員工知道同行的薪資水平,企業知道產出的成本如何,但是為什麼揣著明白裝糊塗呢?
員工和企業的矛盾永遠是在利益上起紛爭,員工覺得工資卡可以承載更好看的數字,公司追求的卻是利潤最大化,而我們的所有的企業基本都有一個通病,在生產經營成本中列為第一項的往往是人工成本,把增利營收精打細算地放在員工頭上。老闆沒事的時候對自己說,一個人一天幫我掙一百塊,十個人一天就是一千塊。
和員工談工資待遇就是情懷上前,鼓動人心的話滔滔不絕,但現在「打雞血」管用嗎?工資年年月月相似,超市裡糧油價格月月有微調,工資漲幅跟不上物價。有時候不是員工在工資斤斤計較,實在是開支勒脖子越來越緊,在現實面前不老實的結果就是吃虧。當科研所90名工作人員辭職的時候,我們有人也會說不講貢獻,也會拿老一輩的科學家來舉例。道理是有的,但是時代不同了,即便的純粹貢獻的人可能也要一個榮譽的精神食糧,所有的付出背後都是有索求的。
科研所的未來制度肯定會更好,肯定也會有對此事針對性的舉措,但是因為過錯產生的損失在以後會不再發生嗎?不好說,如果未來還是跟不上形勢誰也保證不了同樣的事情不會再次上演。從科研所集體辭職事件鋪開說,在勞資間本應該相輔相成的關係基本成了對立,問題就是出在工資待遇上。
你的工作和工資般配嗎?相差太多是不是在心裡一直有個辭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