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漁鋪的大師傅(即炊事員),剛把漁工早餐碗筷收拾乾淨,倚著門框望著趕海人走遠,偶一抬頭,看見一隻漂亮的大鳥飛落在了河西的海灘上。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呀!他便趟河追了過去,只見大灘如砥,鹼花閃爍。他不甘心空手而歸,抓了把鹼土,用塊布包好,回屋順手掛在了燒鍋屋箔頂上。
從此後,吃飯的漁工都誇大師傅的手藝好了。他不明白憑啥受得大家的獎掖,掀開鍋蓋的一瞬間,在蒸騰的熱氣中,那懸掛的「鳳凰土」浸潤出水珠滴下來一滴,原來是這一滴改變了他燒出的飯菜的味道。
這是盤錦人認識鹽,熬鹽的由來。
如果說這個繞陽河畔的故事尚虛幻,那麼在清水河畔的考古發現卻提供了真實的佐證。1982年,遼寧省文物大普查時,在大窪清水農場小鹽灘,發現了東漢時代的遼東屬國下領的房縣遺址遺物。如果將其發現的城址、漢代陶瓷殘片、布紋瓦、煉鐵廢渣再與遺址的名字——小鹽灘聯繫起來,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漢代大興的鹽鐵產業。
古時渤海遼東灣海域海水鹽度都超過30‰。遼寧沿海為31.5‰,這非常有利於海鹽資源開發。在漢代「鹽鐵官營」制度規約下,盤錦地界曾大興製鹽產業。丁偉成先生介紹:「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瀕臨渤海的馬丈房(羊圈子鎮東2公裡處)即設有閭陽縣鹽百戶所。」
盤錦鹽業曾盛極於明代,據彭文強《盤錦市城鄉結構重構研究》一文介紹:「在明朝時期,實行屯田政策,在盤錦境內北部設鎮武、西興、西平4座邊堡、53座邊臺,駐守管軍約3000人。」這些駐守烽火臺的官軍戰時打仗,平時墾荒種地、納滷曬鹽。清至民國,鹽業分布更加廣泛。《海城縣誌》記載:「鹽,田莊臺海濱多產之,鹼,二界溝有鹼場,產額極旺。」據《盤山縣誌》記載,境內共有三處鹽灘,分別是藍石鰲、二道磧鹽灘和二龍江(大窪區趙圏河)鹽灘。據記載,三處鹽灘共有滷溝一百六十五道,每年產鹽可達二千一百五十八萬二千斤。
盤錦早期的鹽曬方式有兩種:一是灘曬。在廣闊的海塗上,建成帶有斜坡的一格格單池,引海水在內循環。強烈的紫外線吸引了水中最細和最輕的部分,並且將它高高帶起;而鹽由於其自身的濃度和重量,留了下來,結成晶粒後,人們將其收取。
二是鍋熬。收取灘面上的鹼土,用草灰和秫秸過濾去雜質,放入鍋中熬出結晶。春天的鹽鹼灘光光溜溜一眼望不到頭,泛起的鹽晶與鹼花,就像鋪著一層霜雪,陽光一照,閃著耀眼的光芒,晃得你睜不開眼,人們就用特製的木耙把粉末狀的鹽撓成一堆又一堆。然後,就地挖坑,蓋上葦簾,撒上小灰,鋪鹼土在上,澆水淋出鹽水,滴到陷在深坑的缸裡。這鹽水濃度大得很,燒上茬頭火,用大鐵鍋一熬就出鹽。從前二界溝、田莊臺、趙圈河、新興、清水、太平、胡家、甜水一帶的居民,幾乎家家都會做。
盤錦灘海下還藏有豐富的地下鹽滷,那是大海後退的遺留。《市勞動志》載:盤錦西部地區井鹽資源豐富,在盤山縣胡家西部、甜水南部、羊圈子東部,地下埋藏著15.8億立方米鹽滷水資源,深度為60-100米,易於開採。
鹽滷水厚度47-77米,按年開採360萬立方米計算,可開採數百年。現在的羊圈子鎮馬丈房、大羊兩個村屯,從事用井鹽水曬鹽戶可達200多戶,墾灘8000畝,年產鹽近八千萬噸。鹽工劉鳳雙在太陽底下駟馬汗流曬起鹽來,他說,頭一年只掙兩三千元,第二年以後收入逐年有增,年收入達到萬元。「苦也好,累也好,掙也罷,賠也罷,畢竟是守住了祖宗傳下來的基業,想起這,心裡還是挺舒服的。」鹽工劉鳳學這樣說。
盤錦的鹽,
你是太陽、大海、灘涂
和汗水的凝體,
雖粗陋卻精緻;
你是渺小的、卑微的,
但這渺小和卑微,
卻構織了我們生活中的
壯闊與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