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你只是知道妄念的境界

2021-02-20 祖道影

「 但妄念雖自滅,尚未為清淨。以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

妄念縱然不起來,自然滅掉了,但還不算清淨。有人迷惑了:妄念滅了應該是清淨了吧?為什麼說還不算清淨呢?因為「 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 」。僅僅了知妄念的境界,曉得這是妄念,而沒有認識真心,那還不行。認識真心之後,才能斷惑亂業流。惑亂,就是對境之後就迷惑了,心就亂了。看到金元寶,心亂動了,要發財呀;見到美色,心亂動了,淫慾之火燒身……這些都是惑亂。你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影子、都是假的、都不可得,你就是不能斷。為什麼?因為你只是知道妄念的境界,而不認識真心。真心是什麼,你不知道,所以沒有力量,遇到境界還是要動心,故不能斷惑亂的業流。我等凡夫,迷失本性,認物為己,追逐物境,造業受報,象流水一樣不斷。過去的業,就象種子種在八識田裡面,怎樣斷它?只有證到真心,把根本斬斷,才能斷掉。所以,欲斷惑亂業流,必須證到真心,僅僅了知妄念自滅是不夠的。

「 必須在了知妄念自滅之同時,即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則自然而住。」

「 自識之智性 」就是根本識,就是第八意識由迷而回歸覺悟,轉過來了。第八識一轉,便是「 庵摩羅識 」,又稱白淨識。此即所謂「 轉識成智 」,把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 顯見 」自識之智性,即明顯地見到大圓鏡智,也就是自性朗然現前,也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真心朗然現前。這樣,才能斷惑亂的業流。「 顯見自識之智性 」並不難,難在你不了解不認識它,即難在不「 識知 」它。「 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 」,在禪宗叫做「 一把擒來 」,在淨土宗叫做「 花開見佛悟無生 」,在密宗叫作「 證入悉地 」。

必須在了知「 妄念自滅 」的同時,「 即識知顯見自識之智性 」。在沒有妄念的時候,要認取真心,要認取我們真正的佛性。佛性是智性——智慧之性,因為一切功夫,一切神通,一切妙用都是由它生起的,故稱「 智性 」。只了知妄念起滅隨無,不認取真心,還不能斷惑亂業流。必須認取真心,進一步了知妄心從真心而起。妄心一斷時,這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是什麼?這正是真心,正是「 大圓鏡智 」。要在妄念斷處,認識真心,體驗真心。若不能一把擒來,就是「 當面錯過 」,那就不能見性了。所謂「 見性 」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於妄心息處,當下就「 抓住 」真心。不是用手去抓個什麼東西,真心無形無相,「 說似一物即不中 」,並不是存在一個有相的東西等你去抓,而是要你體驗它,認取它,肯定它。在妄心歇下來的時候,認取真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曾再三提醒大家:在「 前後際斷 」時,即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時,這是什麼?應在此時猛著精彩,認識真心、肯定真心,深信不疑,承當下來。認取真心之後,就不著相了,一切妄念都化為妙用。

真心是沒有形相的,凡有形相的都是假象、都是影子、都了不可得。既知如此,我們就不會去執著有相的東西了。這樣才有力量,才能放舍有相、拋棄有相、不住著有相。若不認識真的,總被假的所迷惑。「 假做真時真亦假 」,因不認識真的,不免認取假的,那就「 認賊做父 」,埋沒了真心。這是個最最重要問題。必須認識妄念從何而來?妄念是什麼?妄念並不是壞東西,妄念是我們真心所起的妙用。不要怕妄念,只要不跟它跑,認清它的本來面目,不粘境,不住境,不著相,時時刻刻念起就覺,念起就斷,一念斷處,「 自識之智性 」就會朗然現前。所謂「 無念 」,未必是一個念頭也不起。假如一個念頭也不起,那就變成土木金石了,那是斷滅、是無記,不是無念。無念者,念起不住也。

僧問趙州:「 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剛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知道,總不會對境生心,妄想紛飛吧!嬰兒是不是具有「 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呢?這實際上是以嬰兒作喻,問什麼是「 無念 」?趙州答:「 急水上打球子。」 僧又問投子:「 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 投子答:「 念念不停留 」。在很急的流水上打球,球能停得住嗎?一下子就被衝跑了。「 不停留 」就是無住。可見念起無住就是無念,而不是一個念頭也沒有才叫無念。我們再三提示,一念斷處,這了了分明的,就是我們的靈知之心,這就是真心、就是真如佛性。念佛,就是念這個佛。佛者,覺也。念佛,就是念念在覺,這是念佛的真諦。不明白這個真諦,迷迷糊糊地念佛,那等於沒有念佛。我的師父(王驤陸上師)從前講過,假如念佛的人很多年不得妙用、不得力量,那就趕快改修密宗,待修密得了相應、得了三昧之後,再回過頭來念佛,就知道念佛的落處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識得妄念的來處,於妄念歇處認取真心,這最重要。

認取真心之後,「則自然而住」。無住之住,叫自然而住。自自然然、平平穩穩,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再被境界所動搖,不再為妄念所困擾。這樣學佛,才是真正得力。不然的話,都是錯用功。有的人說:我已經念了多少多少經,還要再念多少多少,我要還願呀!做這些事正是大夢不醒,不是真用功,不是真學佛!真學佛就要認識本來無住的妙明真心,時時覺醒,處處無住,這才有成佛的希望。念了多少句佛,念了多少部經,點點紅點子,燒一燒,還還願,有什麼用處啊?如此著相,能成佛嗎?不能的。

公眾號主編:果然回頭

相關焦點

  • 元音老人:略說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 :何為見性?  ●若從究竟說來,假就是真、真就是假,全假即真、全真即假。若沒有法身,從何顯出報身、化身呢?報化身離開法身能顯現嗎?同時還要知道真心是妙用無邊的,妄念與煩惱都是它所起的妙用。  依「妄念緣境、念之隨起」而觀察自心本相。妄念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緣境而起。妄念是隨著外境而起現的,這就是妄念的緣起。依照妄念的緣起來觀察自心本相。妄念是因境界而有的,假如光有境界,沒有真心,妄念也起不來。比如,境界是風,真心是水,妄念是波浪。若沒有水,光有風,也起不了波浪。
  •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這是個大問題啊!悟道之後,到什麼地方去了呢?很多人這樣問。當代法祖元音老人借圭峰宗密禪師的一段話把這個問題談了談。圭峰宗密禪師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
  • 元音老人|《圓覺經》中"居一切時不起妄念"等四句,是粗、細、微細、極微細四步功夫
    粗,就是第一句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緣外境,這是粗粗地講,是初步用功。細,就是第二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為什麼不息滅呀?前面我們講過,是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壓死了。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縱它,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較細了。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在這個既不壓死、又不放縱的境界當中。
  • 元音老人|不是一個念頭也沒有才叫無念 !
    「但妄念雖自滅,尚未為清淨。以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妄念縱然不起來,自然滅掉了,但還不算清淨。有人迷惑了:妄念滅了應該是清淨了吧?為什麼說還不算清淨呢?因為「僅僅了知妄念,而尚不能斷惑亂業流」。
  • 元音老人|如何是"一心不亂" !
    來源:《佛法修證心要》元音老人 著複次,所謂有「深信切願念佛,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者,乃行人習障深重,今雖具深心切願,而妄想習氣一時不能淨除。即貪戀世間的粗妄想雖已斷除,而微細的習氣妄想,仍時來侵犯。古德所謂:「風停浪猶湧,理現念猶侵。」此種妄念雖屬微細,但由於佛外有念,不得不謂之「散心」。
  • 元音老人談打坐方法,非常實用
    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象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 元音老人開示「百法」
    《碧巖錄講座》--元音老人
  • 元音老人 | 「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的真實含義!
    這一切空花水月般的境界和因緣,既然能放得下,還會有什麼妄想煩惱縈繞於懷而不去修行呢?更有什麼空花水月般的事物能惑亂我們的心呢?既無妄想惑亂,念佛時就一定能如上面所說,不求一心,而自得一心了。所以,藕益大師說:「信得深、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我們要注意這個「雖」字,它是突出信願的重要性。
  • 元音老人開示百法
    摘自元音老人《心經抉隱》一百法內,第一個是「心法」,稱之為「八大心王」。前六大心王就是我們講過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產生六種識。當你作意了,心動了,就引心向境,把這個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滯到一塊了。境又分為兩種:一個是內境,是種子,稱為習氣,這習氣在裡面薰第八識;另一個是外境,由無明因緣變現為境。六識攬之則發起現行。譬如:有人愛好聲色犬馬,這個習氣就在八識裡面鼓動,薰發第八識,使他不知不覺地時時嚮往著聲色犬馬(內境),一旦他碰到了聲色犬馬的境界(外境),就不免有所舉動,隨之而行,這就是現行。
  • 元音老人|不動心,腦子是否會遲鈍
    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塵脫落時,所謂看不見的世界自然得見。問:如何才能振興佛教?答:著相的人多,無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做佛事趕經懺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氣。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問:我想在師父出國前,與幾位同修來拜見您,聆聽教誨,可否?
  • 短元音a和長元音a的發音規則
    今天我們來解析自然拼讀中短元音a和長元音a的發音規則問題。我們都知道英語的音素根據發音方式或分布規律的不同分為輔音和元音,輔音發音難點在於輔音數目眾多,發音位置各異,而元音發音難點在於變化多樣。所謂閉音節是指一個以輔音結束的音節,形式上是元音之後有一個或多個輔音字母,不過後面的輔音字母不包括r和半元音w, y。我們通常所說的CVC單詞便是這樣的一類單詞,當其中的元音字母為a時,它的讀音是短音。
  • 元音老人:「陽神」、「元神」、「身外身」、「意生身」
    等你清淨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來了。做氣功做得好的,心清淨了,也能出來。不過只能出一個,還不能夠要出就出。入三昧時能出,不入三昧時就不能出。140問:睡覺前我念咒,念著念著就睡著了,感到一個小人出去了。心裡都知道,也有喜歡心。就說「回來!」小人就回來了,又念咒了。一會兒「哄!」一下又出去了。我想老出去不行,「回來!」小人很聽話就回來了。請師父指示。
  • 佛七開示 27 | 正念妄念皆無得,如實念佛是本分
    沒有這種感受,妄想紛飛的人,要知道妄想和正念念佛的本質一如,皆是不可得的,所謂夢幻法則,就是緣生緣滅的一個現象、一個作用力,不管你是對稱的不對稱地。念念相應,對稱,沒有自性,不可得。雖然有它的安穩、清淨或者安心的事實、種種境界方便力等等,它也是不可得的,亦是緣生緣滅,絕無自性。妄念紛飛呢?
  • 元音老人|做功夫難,就難在這一點上
    「 妄念滅處清淨隨得,更為重要(僅識妄念,不能斷惑)。」在那妄念滅掉之處,本來清淨的真心隨即現前了。波浪歇下來不就是清淨的水了嗎?識取這個真心,更為重要。(僅僅識得妄念。不認取真心,不能斷惑亂業流)。我們剛才已經講了很多了。
  • 自然拼讀應知應會的元音詞組發音,你知道都有哪些,你都會了嗎
    先記住之前提過的5大元音:a e i o u。還有那個不靠譜的半元音:y元音知道了,那麼他們元音組合是哪些呢?就是它們幾個混合搭配的組合如圖好,這麼多的元音詞組,一個個去記嗎?不、不、不 , 這太多,太複雜了!你不需要去記這麼多,只需要熟悉下面的元音詞組就好了。
  • 佛家說的妄念是什麼,妄想又是什麼
    文:養心閒人大日問:佛家說的妄念,指的是念頭嗎?而妄念,它包括我們能夠察覺到的和根本無法察覺到的,我們可以察覺到的妄念就是一閃而過的心念。問:起心動念,指的就是能夠察覺到的妄念嗎?答:是的。問:潛意識就是我們無法察覺到的妄念?答:可以這麼理解。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但其實,關於開悟,由於本身就是難以言說的境界,就不得不借用比喻,而佛教緣起於印度,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在印度的神話中,誇張是常有的事情,因此聽上去難免顯得像是神話,實則不過是比喻。釋迦牟尼是作為人醒覺,也作為人入滅,不是神話中的仙神,只是從宇宙固有的自然規則中,感悟到了關於生死的道理。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也是這樣,心有所悟,於是託之以神話,來把自己所要言說的事情道明。在現代,我們都清楚神仙不存在,但古人蒙昧,不用這樣的例子,很難把自己要將的道理給說清楚。
  • 元音老人:遠離顛倒夢想
    所以,要達到佛的境界,首先應斷「得」,「以無所得故」,方能開佛知見,而遠離顛倒夢想,成為大覺。我們學佛修行的人,要想夜間沒有亂夢,就須看破世間一切事物皆如夢幻泡影,都是假相而不可得。《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們不要貪愛追取,所有的飲食起居等只是隨緣受用,絲毫不貪戀留愛,心中方能空蕩蕩地輕安自在。
  • 短元音e和長元音e發音規則
    英語中的字母分為輔音字母和元音字母,讀音也分為輔音和元音。輔音難點在於其數量眾多,發音方式五花八門,牽涉的發音器官更多,但是單個的輔音或輔音字母組合發音規則相對簡單許多;元音則相反,元音字母很少,但是元音一點也不少,一個字母在不同的地方發音可能不同。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短元音e和長元音e的發音規則。
  • 元音發音比較教材,掌握髮音要領,快速學會22個元音音素
    元音的發音比較:   1、 前元音的發音比較:前元音包括 [ee] ,[i] ,[e] ,[a] 。發前元音時,舌端抵下齒,雙唇從向兩側撕開扁平逐步開大到雙唇稍平,再到向兩側撕開稍扁,牙床從小於1mm到2食指,前舌從高到低,就依次發出 [ee] ,[i] ,[e] ,[a] 。   2、 中元音的發音比較:中元音包括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