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圓覺經》中"居一切時不起妄念"等四句,是粗、細、微細、極微細四步功夫

2021-02-19 祖道影

「故於妄念起者任其起(《圓覺經》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應知其所起者,皆為本元清淨性中之道行。功夫至此,毫無粘滯,妄念皆妙用恆沙之道行。以無念即有念、有念即無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妄念要起,那就任它起,不壓制它,這並不是放縱它,放縱是攀緣不息。「任其起」則毫無攀緣。括號裡引了《圓覺經》的話「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這句話前面已經講過了。《圓覺經》是一連講了四句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四句話是粗、細、微細、極微細四步功夫。粗,就是第一句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緣外境,這是粗粗地講,是初步用功。細,就是第二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為什麼不息滅呀?前面我們講過,是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壓死了。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縱它,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較細了。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在這個既不壓死、又不放縱的境界當中。其實,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眾生、花鳥魚蟲等等境界,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蘊積的。不是妄想蘊積,就沒有這些人人我我的境界。因為我們不識得真如自性,無明妄動,追取境相,結果動出來這些境相。我們卻繼續認假作真,妄執妄取,這是多麼迷惑啊!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報,從無六道處動出六道輪迴,從無痛苦處動出無邊苦海。你可能會說:「我覺得這些挺真實的,怎麼沒有覺出這是妄想境啊?」這就微細了。你的心粗,覺不到微細的境界,要作微細的功夫才行。微細的功夫怎麼作呀?「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在既不壓死妄想,又不放縱妄想的境界當中,不加了知。為什麼不加了知呢?因為一切有相的東西都是妄想境,也都是真心所顯現的。妄想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想境。若無真心,哪來妄想境呢?就象無水便無波、無鏡便無影一樣。因此,就不要對這個妄想境分別取捨了,這就是「不加了知」。

第四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的心總是處在有與無、真與假等等相對之中,其實,這都是分別心在作怪。什麼有無真假等等,統統是戲論。說有是「增益謗」,它就是這樣,你再說個「有」,分明是「頭上安頭」,無端地「增益」它,那就等於是誹謗它。說無是「減損謗」,它本來就了不可得,何用減損?你再說個「無」,豈不是「減損謗」嗎?說即有即無是「相違謗」——自相矛盾。說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有、無、即有即無、非有非無,四句全是謗法!真假等相對法,亦復如是——也都是這樣。只有證得真如自性,才能離開種種相對。稍一走作,便落有無、真假等相對之中,這就極其微細了。「不辨真實」,不要去分別這個是真,那個是假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即真即假,即假即真,非真非假,非假非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比如我們修淨土,如果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假,那就錯誤了。若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我們這裡也真;若娑婆世界是假,西方極樂世界也假。怎麼這樣講呢?因為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都是真如自性的派生物,都是大圓覺海裡的浪花。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此法界,就是大圓覺海。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因為它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諸大菩薩的淨心所感得;我們娑婆世界是穢土,因為它是我等眾生著境造業所顯現。著境造業也是真心的妙用啊!就真心來講,全是真的;就影子來講,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真心的影子啊!識得真心妙體之後,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絕對有把握了。「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謂「生淨土」其實是生我心中之淨土,當然不費吹灰之力,不用來來去去。所以大祖師有言:「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

「應知其所起者,皆為本元清淨性中之道行。」應該知道,我們所起的一切作用,所起的一切念頭,所認識的一切事物,都是「本元清淨性」中的「道行」。本元清淨性就是真如自性。道行就是修道的行為,這正是真如自性的妙用啊!應該知道,所起的一切,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

「功夫至此,毫無粘滯,妄念皆妙用恆沙之道行。」功夫至此,就是功夫到這種地步。什麼地步啊?即清醒地了知其所起者,皆為本元清淨性中之道行。若功夫至此,就毫無粘滯了。執著於妄心妄境不舍,謂之「粘」;於無上道停止不前,謂之「滯」。無粘,就不再住相,不再分別取捨,心裏面自然空空蕩蕩。無粘必然無滯,必然在修行的大道上快速前進。那麼,所起的念頭便都是「妙用恆沙之道行」。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土很細,可以想像恆河中沙粒的數目多到何種程度。佛經裡常用「恆河沙」比喻數量之多。妙用恆沙,意即無窮多的妙用。剛才講過,道行就是修道的行為。俗云:某某大法師道行很深。是說他修行功底深厚。所以,道行也指修行的功底。到了這一地步,一絲一毫的粘滯都沒有了,妄念就成了道行,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

「以無念即有念、有念即無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沒有妄念不是很好麼?剛才為什麼說「妄念皆妙用恆沙之道行」呢?因為無念就是有念、有念就是無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我們在前面講《圓覺經》裡四句話的時候,對於有無、真假等已經分析得夠多了,在這裡不再對「無念即有念……不念而念」作過多重複的解釋。相信大家一定能夠舉一反三,正確理解。簡言之:無念即有念,有什麼念?有正念,正念就是「了了分明」。有念即無念,是無邪念,邪念就是「粘滯」之念。念而不念,就是「急水上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念而念,就是「妄念滅處清淨隨得」。對照《圓覺經》的四句話:無念即有念——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有一個「不起妄念」之念),有念即無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念而不念——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念而念——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不辨別取捨,即清淨正念)。

唐朝的龐居士作了個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合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宋朝的楊傑居士,不讓先賢,和了一首「男大須婚,女長鬚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海印信禪師見此兩偈,也和了一首:「我無男婚,也無女嫁,困來便打眠,管甚無生話。」見他三位古人如此,我也和了一首:「有男就婚,有女就嫁,子子復孫孫,是說無生話。」諸位,從這四首偈子,你能看出一絲一毫的「粘滯」嗎?你如果問:「四偈讀來,主張不同,到底該婚不該婚、該嫁不該嫁呀?」那是你自己粘滯於文詞。「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我等也只好「將口掛壁」。

相關焦點

  • 元音老人|如何是"一心不亂" !
    來源:《佛法修證心要》元音老人 著複次,所謂有「深信切願念佛,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者,乃行人習障深重,今雖具深心切願,而妄想習氣一時不能淨除。即貪戀世間的粗妄想雖已斷除,而微細的習氣妄想,仍時來侵犯。古德所謂:「風停浪猶湧,理現念猶侵。」此種妄念雖屬微細,但由於佛外有念,不得不謂之「散心」。
  • 元音老人:開悟之人報終命盡向何處去
    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元音老人的開示法語:「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一切眾生,非但我們人類,螞蟻、蟻蟲、蒼蠅、獅子、猿猴等等無不具有覺性。你說哪一個眾生沒有覺性呢?你看這蚊子,你這裡有血,它馬上飛來叮你。
  • 元音老人|你只是知道妄念的境界
    佛性是智性——智慧之性,因為一切功夫,一切神通,一切妙用都是由它生起的,故稱「 智性 」。只了知妄念起滅隨無,不認取真心,還不能斷惑亂業流。必須認取真心,進一步了知妄心從真心而起。妄心一斷時,這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是什麼?這正是真心,正是「 大圓鏡智 」。要在妄念斷處,認識真心,體驗真心。若不能一把擒來,就是「 當面錯過 」,那就不能見性了。所謂「 見性 」者,明白也。
  • 圓覺經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 圓覺經說「我」
    圓覺經原文云: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演義:佛說:善男子,什麼是我相?
  • 《圓覺經》普覺菩薩,欲求圓覺應除四種病相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善知識有什麼標準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裡講的,善知識有八種德相:「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欲修行啟發覺性的法門,必須先發慈悲所有眾生的願望,誠心訪求良師益友。
  • 元音老人:略說明心見性
    元音老人 :何為見性?   ●所謂「見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  ●見性是見無所見,沒有一點東西的。  ●當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冷眼瞥著就明白自己本來是佛了。  ●一念不生,就前後際斷。前際者,前念;後際者,後念也。前後際「啪」地斷了。照體,就是能照一切事物、能起一切妙用之體──本性。朗然──即不著一切相,即如如佛──這就是佛啊!你看說得多清楚。
  • 名句 |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名句 |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出自晉末宋初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 "沒文化,真可怕"
    ,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都不是。看到網上一個很靠譜的解釋,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胸口摸得著的尺寸叫——胸圍;胸口摸不到的尺寸叫——胸懷。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叫——視線;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視野。
  • "亂彈"新聞理想:"這麼漂亮的姑娘不拍AV可惜了"
    給鳳凰網打工時,我是負責商務合作的,一個有理想的BD。
  • 元音老人|做功夫難,就難在這一點上
    「 妄念滅處清淨隨得,更為重要(僅識妄念,不能斷惑)。」在那妄念滅掉之處,本來清淨的真心隨即現前了。波浪歇下來不就是清淨的水了嗎?識取這個真心,更為重要。(僅僅識得妄念。不認取真心,不能斷惑亂業流)。我們剛才已經講了很多了。
  • 元音老人 | 「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的真實含義!
    古來大德們說:首先要一切時中(注意:是一切時中,而不是某時如此,餘時則非,更不是歡樂時是這樣,不如意時又那樣。要於一切時中,都始終如一),都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涅槃之樂,力求往生。要真實發願,遵照佛所傳的淨土法門,勇猛精進地修持,勤除習染,時時身心輕泰,即現生極樂(這話很重要!是現生極樂,而不是等死了以後才生)。其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供養諸佛。
  • 元音老人開示「百法」
    中隨煩惱有兩種,即「無慚」、「無愧」。因一切不善心都由斯而起,一切煩惱也都隨之而來,故為中隨。假如有慚愧心,則不會做壞事,也就沒什麼煩惱;反之,無慚無愧,做起事來,勢必損人害己,而遭他人指責,因之不勝煩惱。大隨煩惱有八種: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它們由無慚無愧的中隨煩惱所引起,因是一時聚起的,不象小煩惱是個別生起的,故名大隨煩惱。「不信」,不相信,不信仰。
  • 元音老人談打坐方法,非常實用
    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
  • Yellow fever,北美白人男性迷戀亞裔女性,是"情"還是"病"?
    這裡的yellow fever不是指黃熱病,而是用來形容只對亞裔女孩感興趣的白人。有的網站還專門建立起了供白人結交亞裔女友的頁面。由此看來,yellow fever很普遍,但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呢? 但許多男性竟然對此深信不疑,這反映出了他們在現實中與亞裔人群交往甚少。但更重要的是,這說明了他們可能只是將亞裔女性視為物品而非活生生的人類。
  • 元音老人開示百法
    摘自元音老人《心經抉隱》一百法內,第一個是「心法」,稱之為「八大心王」。前六大心王就是我們講過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產生六種識。中隨煩惱有兩種,即「無慚」、「無愧」。因一切不善心都由斯而起,一切煩惱也都隨之而來,故為中隨。假如有慚愧心,則不會做壞事,也就沒什麼煩惱;反之,無慚無愧,做起事來,勢必損人害己,而遭他人指責,因之不勝煩惱。大隨煩惱有八種: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它們由無慚無愧的中隨煩惱所引起,因是一時聚起的,不象小煩惱是個別生起的,故名大隨煩惱。「不信」,不相信,不信仰。
  • 超市裡賣的"無澱粉"火腿="純肉"嗎?知道這些後,你還敢吃嗎!
    中國4月起海關行郵稅新政策:關稅免徵增值稅和消費稅或按70%徵收,取消50元起徵點;這意味著4月起海外商品可能全面漲價!)以下商品均可進入家園商城秒殺!(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搶購區)家園,近200種原裝進口生活用品特價中!
  • 【學·分享】懶貨,來條"士力架"!
    從踏入家門那一刻起,不僅僅意味著從一個學期的勞碌中解放,似乎也成了另一種狀態開啟的標誌。
  • 加拿大丈夫 "怪異"性癖:要像日本小片表演,自己做清水健!中國女子忍無可忍離婚,竟被遣返!移民官:"老公要求很合理呀~"
    直到七年後她在雷灣一間中餐館工作時認識了現在的伴侶,一家人生活在卡爾加裡。L女士表示目前生活很安定:他們已經生了個兒子、買了車、還向一家中餐館投資了3萬元入股。雖然現在生活安定,但移民部在排查中卻認為她第一宗婚姻是虛假的、利用婚姻作為跳板來到加拿大。
  • 《圓覺經》之普賢起問修行之道,知圓覺者已開悟,修圓覺者方證果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知是空華,即如來依『圓覺』便知道什麼是幻覺。知道什麼是幻覺後,就不會再受生死流轉之苦,因為生死也是幻覺。生死並非自己造作產生的,也不是自己產生的,是本來就沒有的。是自己覺性中產生的,自己覺的它存在,它才存在。現在覺者知道生死為幻。就可以免去生死輪迴。當然別不代表沒有覺性。覺性是有的,但沒有所覺之物。即沒有要覺知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