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之普賢起問修行之道,知圓覺者已開悟,修圓覺者方證果

2021-02-08 增長多聞

導讀:文殊菩薩為大眾請問不墮邪見之法?如來開示:修習圓覺。並告訴大家如來如何修習圓覺。

本師釋迦摩尼佛

原文: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知是空華,即如來依『圓覺』便知道什麼是幻覺。知道什麼是幻覺後,就不會再受生死流轉之苦,因為生死也是幻覺。生死並非自己造作產生的,也不是自己產生的,是本來就沒有的。是自己覺性中產生的,自己覺的它存在,它才存在。現在覺者知道生死為幻。就可以免去生死輪迴。當然別不代表沒有覺性。覺性是有的,但沒有所覺之物。即沒有要覺知的對象。如來不會起任何知見分別,所以覺性也清淨無染。而眾生有知見分別,即分別心,所以覺性常自以為,自以為有生死,自以為有眾生相,我相,壽者相,故這些相便會在覺性中產生二次覺知,即幻覺。

普賢菩薩

這時普賢菩薩代表大眾又請問如來,如來當時是如何修習圓覺的呢?

不得不說普賢菩薩是在理解如來上一篇教導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思考提問的。如果你也理解了如來所說的圓覺,就應知道現在的身與心皆是幻,更不用說這個世界了。要知道我們修行修的就是心,現在如來告訴我們我們的心都是幻,都是妄心,那還怎麼修呢?

原文: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世尊,假如眾生知道自己就是幻化的,身心也是幻化,為什麼還用幻身在幻中修行,假如一切幻性都消滅,也沒有自心在裡面,那誰在修行呢?為什麼又說修行也是幻?假如眾生不修行,常在幻化之中,也不了解幻境,怎麼才能使妄心解脫呢?

菩薩的發問是到點上的,很精準的把眾生疑惑提問了出來

明心見性即是佛

世尊便告訴普賢菩薩,我給大家講: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原文: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世尊先解決一下普賢菩薩提問疑惑。一切眾生,還有各種各樣的幻化都是由如來圓覺心而起。就像天空中產生空華一樣,知道天空中華相是幻,幻滅之後天空不變。覺性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在幻中起念也皆是幻。所以一切不變為一,才算是幻滅。才能覺真相。

原文: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以幻修幻,就像以木鑽火,把幻當作工具,修行離幻的方法。

原文: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最終世尊告訴大眾修行方法,就是一句話:覺知到是幻就遠離,離幻之後就只剩覺性,便是永離諸幻。

相關焦點

  • 圓覺經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 佛陀在圓覺經中說的有無俱遣 是怎樣的禪修功力
    在上一章,我們已詳細了解了自己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覺受系統的覺性。已經知道,只要能隨時隨地用自己的覺性,與世界萬物接觸,就是在用清淨的圓覺與自己周圍的世界接觸。要以自己每個覺的覺性,接觸自己周圍的人事物,我們就要有無俱遣送的禪修功力。
  • 圓覺經說「我」
    圓覺經原文云: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演義:佛說:善男子,什麼是我相?
  • 元音老人|《圓覺經》中"居一切時不起妄念"等四句,是粗、細、微細、極微細四步功夫
    「故於妄念起者任其起(《圓覺經》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應知其所起者,皆為本元清淨性中之道行。功夫至此,毫無粘滯,妄念皆妙用恆沙之道行。以無念即有念、有念即無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妄念要起,那就任它起,不壓制它,這並不是放縱它,放縱是攀緣不息。「任其起」則毫無攀緣。
  • 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世尊 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 於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 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 清淨法師:《〈圓覺經〉講記》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因為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罪惡、邪見熾盛,有無二邊的邊見熾盛,邪定聚與不定聚的因緣熾盛,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發起這樣的殊勝因緣,為了使我們遠離修行的諸病,發清淨的道心,使我們速入大乘,遠離邪見,才作此發問。文殊菩薩祈請說:「慈悲心廣大而受世人尊敬的導師!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圓覺經》普覺菩薩,欲求圓覺應除四種病相
    修行都要看佛經。經文難懂,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從哪裡開始?怎麼學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呢?善知識猶如一座橋梁,是我們和法之間的路,順著他的指引,就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善知識」,就是了知因果輪迴和般若空性的人。
  • 【零極限清理日記】從《圓覺經》,了解清理的意義.
    最近,在我內在智慧的引導下,我開始閱讀《圓覺經》,因為許多文字都不了解其中的意思,於是藉助南懷瑾的《圓覺經略說》來了解詳細的意思。這裡要額外補充強調的一件事是,與內在神性智慧溝通的重要性,它是自己回歸自性的一個智能嚮導。
  • 清淨法師:《〈圓覺經〉講記》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其內院常為補處菩薩之生處,今彌勒菩薩生於此,故謂之彌勒之淨土。《彌勒上生經》說淨土之相,以勸願生。兜率淨土彌勒三尊是:彌勒菩薩、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復有他方諸大菩薩發心而來,古來大德發願往生者眾,其中有阿難尊者、戒賢大師、道安法師、法遇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智者大師、智晞大師、灌頂大師、玄朗大師、道宣律師。近代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諸位祖師。
  • 證道圓覺紀念
    證道圓覺紀念作者:道玄 彌勒 君子謙
  • 大安法師:生滅心無法辨識如來的圓覺
    那這個信心的功德很大,《阿彌陀經》也說,只要深生信願,就能往生;《無量壽經》也說,聞到阿彌陀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就這麼圓頓直捷!那難信在什麼地方?就在於淨土法門的一個本質特點:淨土法門全體建立在佛的果德、果覺的這個層面。
  • 雖然我們現在的心是虛幻的 卻包含著圓覺妙心
    在我們知道自己現有的心是虛幻的,自己目前所做的修行也是虛幻的,我們沒有必要為此退卻,也沒有必要為此感到迷茫。因為我們這顆虛幻的心,包含著圓覺的種子和能量。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學習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種種幻化之心,都能生出讓萬物如實而來又如實而去的圓覺妙心。我們現在的心是虛幻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充滿著貪嗔痴,充滿著貪慾、憤恨、緊張、焦慮、憂愁和期盼。數之不盡的虛幻,覆蓋了我們的圓覺之心。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覺,都成了虛幻的覺,都成了不圓滿的覺。我們無法以清淨的心,來對待自己周圍的人事物。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4—P5阿難七處覓心不可得之阿難請定
    「一向多聞未全道力」:阿難聞佛說法,一聽便記住,從不忘失一字,故為佛弟子中之「多聞第一」。「全」,完全,究竟圓滿。「道力」者,定慧之力;道力為修行三十七道品(參考No.40-No.47三十七道品)所得之力用,其中有24道品是修定,13道品是修觀。
  • 清晰了解每一個覺的覺性 明確自己圓覺修行的努力方向
    通過上一章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目前的所有覺,與圓覺相比還存在四大缺陷。正是因為有這些缺陷,才使我們不斷產生著貪慾、分別和痛苦。佛陀在經文中說,去除分別和貪慾以後,不可說無知覺性。那什麼是覺性?在正式學習圓覺的修行方法以前,對覺性進行一個全面而清楚的了解,能使我們明確自己圓覺修行努力的方向。每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覺,都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意覺六個覺受系統。覺性,就是每個覺感知、認知自己周圍世界的屬性。我們對人事物感知,是通過每一個覺的覺性實現的。
  • 自然法師講《圓覺經》~072講
    顏回告訴孔子,因為孔子問顏回「回啊,你最近你的參學,你的研究如何了?」有一次問顏回,顏回居然跟孔子講:「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孔子聽到這句話,馬上起立、起座,還問他:這是什麼意思?「離形去知」,他根本不是在這種觀感上、形體上,種種形量上面去見的。所以還要看到有沒有體?那可笑,連儒家那個都還不夠!他不是在知見上面說種種立知的,但是離開那個形相,離開那個知見,就好像不在種種根本末梢的所知上面說知的。
  • 普賢菩薩,指出了修行的方法,你悟懂了嗎
    重實質而不看形勢,這也是佛子修行的真諦。普賢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也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被稱為十大願王。他的十大願廣為流傳,並且在寺院道場的早課上,每天都要念誦。開始念普賢菩薩十大願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和念其他經文一樣。
  • 安嶽圓覺洞詳盡解說詞,看完可以跟朋友吹一整天了
    窟左壁從右至左為文殊、普眼、彌勒、大勢至、淨業障、圓覺菩薩,窟右壁從左至右為普賢金剛藏、清淨慧、辨音、普覺、賢善首菩薩,共12尊,故稱「十二圓覺菩薩」。釋迦佛窟出了」圓覺洞「,繼續前行,便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窟。釋迦牟尼佛窟方形平頂,高6.4米寬4米深3米。正壁刻釋迦牟尼佛立像,幾乎接近圓雕呈三維空間,極富立體感。
  • 佛為何說諸佛的修行,皆是從「奢摩他」開始?如何理解
    佛像因為在佛教之中,「奢摩他」是寂止,寂靜,寂定的意思,也就是修行之人到達了精神集中,不再受外界任何幹擾之意。因此,佛在《圓覺經》中,才說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這三法門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在這三種法門之中,「奢摩他」是最基本、最初要修的那個法門,也就是說《圓覺經》中,佛為何說諸佛的修行,皆是從「奢摩他」開始呢?換句話說,佛為何認為十方諸佛都要經過修「奢摩他」才可以成佛呢?為了解讀方便,我們先看《圓覺經》中,佛所說的「奢摩他」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