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何說諸佛的修行,皆是從「奢摩他」開始?如何理解

2021-01-21 問過藍天

在佛教的世界之中,修悟成佛的人雖然不多,但並不是沒有,那麼,修悟成佛的人從哪裡開始修呢?很多人認為從「戒」開始,這當然沒有錯,但更準確的說是從「奢摩他」開始。

為什麼如此說呢?

佛像

因為在佛教之中,「奢摩他」是寂止,寂靜,寂定的意思,也就是修行之人到達了精神集中,不再受外界任何幹擾之意。

因此,佛在《圓覺經》中,才說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這三法門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在這三種法門之中,「奢摩他」是最基本、最初要修的那個法門,也就是說《圓覺經》中,佛為何說諸佛的修行,皆是從「奢摩他」開始呢?換句話說,佛為何認為十方諸佛都要經過修「奢摩他」才可以成佛呢?

為了解讀方便,我們先看《圓覺經》中,佛所說的「奢摩他」是怎樣的?他對威德自在菩薩說: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如何理解佛說的這一段話呢?

其實佛在這裡所說的諸菩薩,並不是說菩薩不懂不懂「奢摩他」這個概念,而是要通過菩薩來傳導給眾生,也就是說在這裡強調的是眾生,而不是菩薩,因為菩薩早已覺悟。

才他認為,修行的最初先以發清淨之心願開始修,先修止,即靜,在這過程中,不斷的澄清念頭念相,剛開始修時還可以感覺得到浮躁的心仍然波動,但久而久之,「慧」自然而然地從清淨中產生,這時「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所感知的東西也就慢慢的消逝,以至於最終斷滅,到了這個層面,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那個能覺悟的本來存在,這個本來原就是寂靜安穩,如如不動。

能夠感知,才能進一步的體會這個本心寂靜的原本面目,正是由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方知十方世界諸佛所證悟的本心,原來就於這個寂靜之中顯現,就好比抹去鏡子上的灰塵,最終能看到鏡中的影像一樣,這樣的修行,為了能讓眾生更容易理解,才稱名為「奢摩他」。

佛在以上談「奢摩他」,涉及到了三個問題:

一、修止、持定的問題,為什麼要修止或持定,因為沒有止、沒有定,你就會被「客塵」所幹擾,無法進一步證悟本心,所謂的「客塵」,指的是外境,一切外境其本質都是過客,有來有去,有生有滅,只有本心如如不動,不生不滅。

二、除「客塵」,就是破執,斷滅一切外境、外緣,因為這些外境外緣就像附在鏡子上面,讓人無法照見。

三、鏡中的本心,並非真的本心,如鏡中的自己並非真實的自己一樣,因此,修至「奢摩他」只能看到鏡中的本心,而不是真正的本心,更不是證悟的本心。

因此,佛在《圓覺經》中所提到的「奢摩他」,也強調了十方諸佛之所以證悟成佛,皆是從「奢摩他」開始修,才最後得所成就的,他的目的是想告訴眾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先從「奢摩他」開始修,然後才到「三摩缽提」、最後才是「禪那」。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

相關焦點

  • 佛說諸法勇王經
    No. 822  佛說諸法勇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密多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該如何理解呢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該如何理解呢。原文是,「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出自《妙法蓮華經》。【經文解釋】人生在世數十年的光陰,不知不覺地過了。但是這種人,偶一走到佛寺裡,見此寂靜莊嚴的梵剎,心生歡喜,或見佛菩薩形象而隨口聲稱佛名者,或心生清淨而起感慨,稱讚如來吉祥而生稀有者,這都是過去生中有甚深善根,由此皆得成佛。很多人理解這四句,認為這是說只要念一聲南無佛,就踏上了修行成佛的大道,並不是念了一句佛就成佛了。還有一種解釋,是過去有人念了一聲南無佛,後來依據此功德,漸次修行,最終成就了佛道。這2種解釋,都是正確的。
  • 廣論0736「奢摩他001」(p336+1)
    0736「奢摩他001」(p336+1)阿彌陀佛!」修行的道次第為戒定慧三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到下士、中士、上士,一直到止觀,全部加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廣論》70頁倒數第1行云:「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之外),學習律儀學處以下(就是願心跟行心律儀,即菩薩律儀以下),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
  • 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止觀禪)
    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講】妙覺,指本妙覺心。體居象先,故以無上稱之。非約修得,名無上也。遍諸十方者,法性遍在一切處故。出生如來者,隨緣出生一切諸佛,豈惟諸佛,乃至情無情等,亦皆從此出生,故云與一切法。前雲種種幻化,皆生妙心,即此意耳。同體平等者,既皆從彼妙覺出生,則佛與諸法,同一體性。
  • 初學者該如何打坐?如何思維?如何悟道?佛在這裡講得很清楚
    初學佛法的人一般很難理解佛經所講的真實義,因為佛法是離文字相、離言說相的,佛只能通過拋磚引玉的方式,引導人們漸次悟入。還有些人學了一些時間的佛法,自以為明白了佛的意思,其實都是錯誤的理解,佛法微妙,若有所得即是妄念。
  • 奢摩他
    奢摩他《菩提道炬論》止支若失壞 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 亦不能得定故當善安住 定資糧品中 所說諸支分
  •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但作為學佛修行的在家人來說,皆以佛教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生活中實施,就是一種大智慧 。《六祖壇經》修行原則是什麼?《六祖壇經》是我國唯一一部以「經」為名的經典,可謂是在這個佛教界有著非凡的影響。六祖大師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明心見性」的中心來展開,以「佛向心中覓,不向身外求」的觀點,給佛教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佛說摩利支天經》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阿羅漢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大菩薩眾。彌勒菩薩。曼殊室利菩薩。觀世音菩薩。而為上首。及摩利子等諸天龍八部前後圍繞。爾時舍利弗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於未來世末世眾生。作何等法得脫諸難。佛告舍利弗諦聽諦聽。我今為汝說於此事。爾時會眾歡喜踴躍重勸請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日前有天名摩利支。
  • 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天人龍神所供養 十方菩薩皆來集
    眾苦得休息皆因緣救世  一切諸天人無能說因緣  是誰神通力而來至此處  為佛諸菩薩梵摩帝釋等  唯願救世說神通之因緣  爾時世尊告淨有帝釋言。八十頻婆百千那由他菩薩以神通力俱來至此。悉作聲聞像在如來前。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即為合掌而說偈言。
  • 無為真佛,實在我身
    所謂用功修行,就是藉助方便法門,把這個捕風捉影的妄心歇息下來,把這個散亂不定的妄心安定下來。妄心歇下了,這時,光皎皎、赤裸裸的覺性靈知,則當下現前。這時,若能認出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靈知,就是佛教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儒教所說的「明明德」,就是孔子所說的「知天命」。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靈知,即是無為真佛,亦名法身真佛。無為真佛,不在別處,只在諸人六根門頭上歷歷孤明。
  • 祈禱上師時以信心視師如佛(上師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
    尤其說到真正的佛,除了我們身邊最親近的導師之外,真的沒有一個更親近的佛了。可能很多人說,有啊,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但這些都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概念。因為書中說過曾經有一個這樣的佛,從概念的角度當中再講解佛的功德,我們就說這就叫佛。但是誰又見過呢?
  • 東密烏樞沙摩明王誦經寫佛之感悟
    烏樞沙摩明王修行之初尚被許多煩惱瑣事叨擾。身體健康出了狀況,事業處於不明確的階段,愛情也是不知何時才能遇上良人,身邊亦有人不友善對待我,似乎一切紛紛擾擾糾纏在身邊。有幸得炎老師指點,開始修習烏樞沙摩明王之法。
  • 南無羌佛說法 了義經【古佛正法 學佛修行】
    南無羌佛如是說法。望眾諦聽。 於宴間蒼年僧坐於我右側席。忘年僧坐於我左側席。我於中席落位。爾時忘年僧起示。我們今席宴上。來論佛性真相如何?蒼年僧與我皆願欲論。 忘年僧起曰。何為佛性真相? 我說。無所住而立法。即是佛性。 蒼年僧卻說。頑石初三相。即是法身。報化然其。 忘年僧請我示法。何以了義? 我曰。頑石無情識。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阿難見到世尊,一面向佛頂禮,一面悲傷的哭泣,痛恨自己久遠以來,生生世世,一味地偏重多聞,而不注重實際修行的功夫,所以定力不夠,一遇著摩登伽女的邪咒就被迷惑了。因此殷切誠懇地求佛宣說,十方如來是怎樣修持才得成正果,證得菩提正覺的道理?他們最初開始修行的下手方便是什麼?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眾生因為執著我相帶來了很多的煩惱,人類一切煩惱皆以「我執」為根源。正像經論中所說的那樣「由我貪增上,以我愛執持,從無始生死直今,生起種種不可欲樂。」眾生執著「我」原本是為了「我」的幸福,然而事與願違,反而帶來人生種種煩惱。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由眾生到佛的境界,其實是沒有距離的,我們迷惑愚痴的時候是眾生,開悟時就是佛。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就好比阿難尊者,在本經中,他是在佛陀的點撥下,才憶念起自己和釋迦牟尼佛同時在空王佛所發下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件事。根據一些大德的說法,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不會迷惑。那麼八地以下的菩薩,雖然忘記了自己的本願,但他們依本願而投生,故而在本願的加持下,依然能保持著往昔的修行習氣。所以,通過一個人的修行習氣,就可以推知他是否是菩薩再來。
  • 諸佛之母 --- 大吉祥天女
    從勝義諦的觀點看來,空行母是一種最高的證悟智慧,她是對空性直接、不假他物、非概念的了悟,此狀態是無法落於言詮的。這種證悟的智慧,能出生三世佛陀。此外,在密乘的修行中,上師、本尊、空行是缺一不可的三根本。她是重要的教法之一,代表了密乘瑜伽士自心光明本具的守護悉地、成就利生四大事業的能量。
  • 奢摩他、三摩地、毗缽舍那、補特伽羅都是什麼含義?
    ◆居士問:奢摩他、三摩地、毗缽舍那、補特伽羅都是什麼含義?「六時吉祥」指哪六時?
  •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上)
    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四眾圍繞,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汝當諦聽!我為汝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名字。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諸佛名者,是人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什麼是佛?信佛,究竟信什麼?
    無上覺簡別菩薩,登地菩薩福慧尚未圓滿,唯佛悲智行願皆已究竟圓滿,無有過上,無有與之可比,所以稱無上覺者。如佛地經論云:「於一切法一切法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者,察知煩惱,如人覺賊,對治煩惱障;覺悟者,照了諸法,如睡得寤,對治所知障。覺復有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