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世界之中,修悟成佛的人雖然不多,但並不是沒有,那麼,修悟成佛的人從哪裡開始修呢?很多人認為從「戒」開始,這當然沒有錯,但更準確的說是從「奢摩他」開始。
為什麼如此說呢?
因為在佛教之中,「奢摩他」是寂止,寂靜,寂定的意思,也就是修行之人到達了精神集中,不再受外界任何幹擾之意。
因此,佛在《圓覺經》中,才說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這三法門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在這三種法門之中,「奢摩他」是最基本、最初要修的那個法門,也就是說《圓覺經》中,佛為何說諸佛的修行,皆是從「奢摩他」開始呢?換句話說,佛為何認為十方諸佛都要經過修「奢摩他」才可以成佛呢?
為了解讀方便,我們先看《圓覺經》中,佛所說的「奢摩他」是怎樣的?他對威德自在菩薩說: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如何理解佛說的這一段話呢?
其實佛在這裡所說的諸菩薩,並不是說菩薩不懂不懂「奢摩他」這個概念,而是要通過菩薩來傳導給眾生,也就是說在這裡強調的是眾生,而不是菩薩,因為菩薩早已覺悟。
才他認為,修行的最初先以發清淨之心願開始修,先修止,即靜,在這過程中,不斷的澄清念頭念相,剛開始修時還可以感覺得到浮躁的心仍然波動,但久而久之,「慧」自然而然地從清淨中產生,這時「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所感知的東西也就慢慢的消逝,以至於最終斷滅,到了這個層面,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那個能覺悟的本來存在,這個本來原就是寂靜安穩,如如不動。
能夠感知,才能進一步的體會這個本心寂靜的原本面目,正是由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方知十方世界諸佛所證悟的本心,原來就於這個寂靜之中顯現,就好比抹去鏡子上的灰塵,最終能看到鏡中的影像一樣,這樣的修行,為了能讓眾生更容易理解,才稱名為「奢摩他」。
佛在以上談「奢摩他」,涉及到了三個問題:
一、修止、持定的問題,為什麼要修止或持定,因為沒有止、沒有定,你就會被「客塵」所幹擾,無法進一步證悟本心,所謂的「客塵」,指的是外境,一切外境其本質都是過客,有來有去,有生有滅,只有本心如如不動,不生不滅。
二、除「客塵」,就是破執,斷滅一切外境、外緣,因為這些外境外緣就像附在鏡子上面,讓人無法照見。
三、鏡中的本心,並非真的本心,如鏡中的自己並非真實的自己一樣,因此,修至「奢摩他」只能看到鏡中的本心,而不是真正的本心,更不是證悟的本心。
因此,佛在《圓覺經》中所提到的「奢摩他」,也強調了十方諸佛之所以證悟成佛,皆是從「奢摩他」開始修,才最後得所成就的,他的目的是想告訴眾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先從「奢摩他」開始修,然後才到「三摩缽提」、最後才是「禪那」。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