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北港的這幾種老手藝,你都見過嗎?

2021-02-17 平陽文旅體資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港淳厚質樸的鄉土風情,滋養了北港人吃苦耐勞的地域性格。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用古老的民間技藝,嫻熟的傳統手法,匠心獨運,踐行老祖宗的工匠精神,對待製造一絲不苟,對待質量精益求精、對待完美孜孜以求,把每一款手工藝品做到極致,彰顯了睿智的別識心裁和卓越的創造精神。百工嘔心之作,是北港文化的實體標籤,是當代北港人表達文化自信的一個物化載體。

北港的先民早在商周時期就發明了制陶技術,在水頭雅嶼山、南湖湯家嶺、騰蛟鳳山、山門鳳嶺、鬧村北山等地的考古遺址,還有仕靜巖頭山南宋窯址,都曾採集到大量陶片。至今,在鶴溪缸窯村尚保存著較為原始的手工制陶作坊。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北港鳳巢后庄村魯明、魯通利用當地優質的陶土,設窯燒陶。後日益興盛,陶窯發展至18座,后庄村遂更名為缸窯村。民國二十九年(1940),當地人謝伯和出資創辦平陽縣缸窯陶器廠。1942年,經縣政府批准更名為「缸窯陶器生產運銷合作社」,由當地鄉民集資900股,籌資4300銀元,年產陶器5萬隻,收益良好。1946年,開始生產耐酸埕等化工用品,暢銷上海、南京等地的化工企業。1954年,蘇增財、謝如觀等發起成立鳳巢陶器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升格為地方國營平陽耐酸器材廠。其有四條龍窯一條倒焰窯,開始採用機械化生產,所生產的鹽酸磚出口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同時供應上海焦化廠。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產品暢銷浙閩各地。2010年,鶴溪缸窯手工制陶技藝列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番薯刨是一種普通的生產用品,稀鬆平常,但三百多年來人們一直沿用。「秀溪薯刨」暢銷國內外,成為一個知名品牌。這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鶴溪秀溪村銅匠鄧武聊在生產實踐中的一項發明創造,是北港先民的一種智慧象徵。

民國十年(1921),當地資本家蘇子經獨資創辦「三一公司」, 時有產業工人100多人,專業生產番薯刨。翌年,秀溪薯刨被甄選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覽,廣受讚譽,由是蜚聲遐邇,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出口越南、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三一」商標的薯刨享受海關免檢待遇。1930年大旱,各地番薯歉收,產品滯銷,公司歇業,轉入當地家庭作坊生產。1935年,平陽縣農行行長莊士傑牽頭成立「平陽秀溪薯刨生產消費合作社」,參加社員有202人,年產薯刨最高達125萬張,實現盈餘56萬元。災年時節,合作社積極開展慈善賑災活動,民國時期,省政府曾贈予「實惠於民」、「有利於民」兩塊匾額,予以表彰。

俗稱「打銀」。早在宋時,民間就有婦女插銀釵、銀簪的習俗。民國時期,北港鄉村已婚婦女已流行銀飾。特別是嬰兒「滿月」「對周」的喜慶日子,外婆家都要贈送銀手鐲、 腳鐲、銀項圈、銀鈴、銀蛤、銀吮等佩飾。銀項圈上通常鏤刻「榮華富貴」「長命百歲」等吉祥字眼。

銀飾製作流程主要有化銀、打箔、雕花、焊接等四道工序,俗稱「四把交椅」。行話說,「只有四把交椅坐透,才能打出精美銀器」。所以過去的打銀學徒必須跟師傅學滿三年,方可出師。北港的銀飾製作由來已久。清光緒後期,水頭內岙村謝氏大屋的後裔謝清開於當地始創「銀店」。其雖地處偏僻,憑著高超的技法,聲名遠播十裡八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李孫喜在水頭上街白益大創辦「喜源樓」打銀店,至今傳承五代。其以拋、鉚、鏨、鏤、焊等精湛技法,享譽甌江南北。民國中期,蘇尚榮在騰蛟老街創辦「蘇新華」打銀店,至今傳承四代。其店字號在騰蛟堡、鶴溪、鳳巢、蔡垟一帶婦孺皆知。現今,製作繁複的銀飾漸為黃金飾品所取代,此項技藝逐漸流失。

木活字印刷是雕刻在木板上的單個文字,通過排列組合以印製書籍,是我國古代活字印刷的一項傳統工藝。目前,木活字印刷術多應用於宗譜修纂印製,印刷的字模採用老宋體,選用梨樹木雕刻而成,所雕刻字符以宣紙鈐印,華美端莊。

木活字印刷工序相當複雜,純粹手工操作,揀字排版要嫻熟,定稿校對需嚴謹。印刷時使用的是原墨,且不添加任何油性物質。印製過程雖緩慢,但墨色凝重、字跡清晰,若保存得當,可存放百年不褪色。民國初期,水頭仕靜人吳焯三開創「吳松記」木活字印刷,法遵歐蘇二式修譜,在浙南閩北聲名顯赫。後將木活字印刷術傳授其子吳良華,吳良華再把技藝傳授其子吳逢明、吳逢竹、吳正黨,代代傳承至今。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青街人徐世榮師從其兄徐世甫研習木活字印刷術,專研彌深,一幹就是58年。2009 年,徐世甫、徐世榮被列為浙江省「非遺」木活字印刷術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吳逢明被列為溫州市「非遺」木活字印刷術代表性傳承人。

圓木工藝是北港民間手工技藝,即木桶、木盆製作工藝。北港民間婚嫁向來就有用「子孫桶」作陪嫁妝奩的傳統習俗,「子孫桶」也叫「五代桶」,漆色豔麗的子孫寶桶、聚寶木盆、蓄勢 木桶是必備的嫁妝,是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的喜慶吉祥物。「子孫桶」 製造過程工藝繁雜,需要鋸、鑿、刨、斧、刻刀等,每一道工序要求運斤細膩,雕刻精美。作品定型後,紋飾精美考究,著漆色澤光潤,深受民眾喜愛。

清末以來,圓木製作在北港曾風行一時。民國時期,水頭街的美麗木器店、山門街的白奇媖木器店,專門製作各種婚嫁圓木及居家用品,聲播北港。解放後在水頭后街成立水頭木器生產合作社,主要產品有稻桶、水桶、家具等。近年來,隨著金屬和塑料製品的普及,圓木產品逐漸退出市場。目前,南雁鎮的卓考才「子孫桶」作坊、水頭鎮清江巷的趙百根(南湖人)「子孫桶」作坊,依然堅守著傳統的圓木工藝,滿足當地民眾的特殊需求。

篾器製作是我國的一門古老手藝。舊時農業生產、家庭生活及民間婚嫁諸事,都要置辦一些篾器以備日常生產、生活之需,譬如竹篰、竹簟、竹簍、籮筐、簸箕、篾箱、米篩、鬥笠等等。篾匠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劈篾刀、小刀、刮刀、仰刨、車鑽、鑿、鋸等,還有一種由兩張鐵片作「尖門」的特製工具。篾匠在製作婚嫁用品時,很講究刀工手法,精心雕琢,在器皿上染上顏色,編織有花鳥蟲魚、綠水青山等吉祥圖案。

民國十八年(1929),鶴溪人徐光有編制的篾器參加首屆西湖博覽會展覽,獲得一等獎。民國時期開始,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蔑器一直深受民眾喜愛。後來隨著金屬、塑料製品的普遍應用,蔑器逐漸被替代,已淡出生活,退出市場,篾器製作工藝日益失傳。值得一提的是,水頭新街有一位洪玉蓮老人,在水頭街家喻戶曉。她自民國時期就開始做鬥笠、賣鬥笠,而今儘管已年逾九十,還時常親自剖篾、做鬥笠,守護著舊日時光。騰蛟山尾村曾是名聞北港的「鬥笠第一村」,自清初以來,村民就開始做鬥笠,技藝世代傳承,家家戶戶都會做,現今整個村子只有林心起夫婦尚在堅守。

北港素有「木偶戲之鄉」美譽,木偶是木偶戲中的基本道具。木偶雕刻是一門高難度的手工技藝,要匠心獨運,以木偶形象及道具表現時代風格與特徵。北港木偶戲馳名甌南閩北,民間木偶藝人不但能演好木偶戲,還能自行設計、雕刻製作木偶。

木偶的雕刻、造型、服飾、化妝都要服務於劇情,以追求上佳的舞美,故而木偶造型雕刻、開相、描繪、粉彩、袍服、盔巾帽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須精雕細刻。一出木偶劇,需要配製一堂木偶,其中涉及生旦淨末醜等眾多人物,還有飛禽走獸、花草魚蟲等逼真的道具,以營造精緻的舞臺效果。騰蛟駟馬人黃昌儉、麻步永門人許仁都、許家卿、南雁礬巖人卓乃金、水頭朝陽人唐升溪、順溪新田人李上續、順溪維新人王志白、吳正康等都是著名的木偶雕刻家。1998年,卓乃金、唐升溪等聯袂雕刻《時針飛轉》《藍星星之歌》等劇目的人物和道具,參加第十一屆墨西哥國際木偶節,獲得最高榮譽獎。2014年,唐升溪被列為溫州市「非遺」木偶雕刻代表性傳承人。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始自周代。鼓自古以來就雅俗共賞,民間有歡慶鑼鼓,廟堂祭祀和宮廷宴會也離不開鼓樂。鼓在北港民間廣受歡迎,是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及宗教活動不可或缺的器樂,譬如,端午節划龍舟有「龍船鼓」,寺院有「開鐘鼓」,宮廟有「太平鼓」,祠堂有「祠堂鼓」。

騰蛟龍尾百尖村是名聞遐邇的繃鼓專業村。清乾隆年間,李祖祿在本村創辦「李益順」繃鼓作坊,開始專業制鼓。李氏家族純手工制鼓技藝已經流傳了200餘年,已傳承六代,共有18人擁有繃鼓技藝。現今李貽錐、李孫昌、李孫模、李孫波、李孫賓仍在從事這個行當,其出品的「李益順」品牌鼓,以音色洪亮通透、工藝精湛而供不應求。繃制一個鼓,通常要歷經裁板、破篾、箍桶、剖皮、曬皮、削釘、繃鼓、試音、固釘、修飾等10道工序,整個製作流程至少需要4天時間。2015年,李貽錐被列為溫州市「非遺」繃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據民國《平陽縣誌》載,宋代時,平邑就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故而花燈製作在平陽鄉間流傳已久。頭髮吊燈由花燈演繹而來,它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是平陽獨有的民間技藝,是北港鄉民的一大創造。其以騰蛟馬車村馬家人所製作的最為馳名。

清光緒年間,馬志沛在本村創辦花燈作坊,專門製作頭髮吊燈。馬氏家族製作頭髮吊燈技藝已經流傳了130餘年,已傳承五代。頭髮吊燈通常直徑為1.2米,高1.6米,呈八角形亭臺樓閣結構,用竹篾、蘆葦、絡麻稈和棉紙、彩紙紮制而成。頭髮吊燈分上中下三層,底層製作提供旋轉的「走馬燈」,上面兩層一般編制飛禽走獸和戲劇人物,以頭髮絲牽引其關節,通過底座下的氣流帶動走馬燈和軸盤旋轉,帶動被頭髮絲牽引的紙人活動。製作頭髮吊燈是個慢工細活,一盞燈通常要花費10天左右的時間,且每一道工藝必須嚴絲合縫,頗費周章。頭髮吊燈以「發」寓意「發財」,以「燈」寓意「人丁興旺」,這在盛行閩南話的北港地區,備受鄉民青睞。2008年,馬家第三代傳人馬必重被列為浙江省「非遺」頭髮吊燈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就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這是對工匠精神最形象的概括。一個人,一輩子,要是能把一條道走到黑,把一件平凡的事兒做到最好,這便算得上傳承了工匠精神。當前社會上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日益濃鬱,因此眼下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在物質繁複、科技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期待工匠精神的現實回歸,以支撐職業的敬畏情懷、有為的擔當情懷。

相關焦點

  • 平陽傳統美食小吃
    索麵分兩種:一種較寬的叫扁面,寬約5毫米,厚約1毫米;另一種又細又圓的叫細面,直徑不到1毫米。雖然形狀不同,但其製作過程基本相同。在以前一般都得有喜事才有的吃。­,都是迎街叫賣。,早幾年是一家麵館,後來因炸大排外皮酥脆肉質鮮美被當地人廣為追捧而改為專炸排骨,現在吃來還是當年口味,店在北港一帶小有名氣,這也是我們這些歸人在外懷念的一種味道。
  • 溫州北港人真的太厲害了
    缸窯制陶北港的先民早在商周時期就發明了制陶技術,在水頭雅嶼山、南湖湯家嶺、騰蛟鳳山、山門鳳嶺、鬧村北山等地的考古遺址,還有仕靜巖頭山南宋窯址,都曾採集到大量陶片。至今,在鶴溪缸窯村尚保存著較為原始的手工制陶作坊。
  • 平陽這10道美食竟然蘊含著10種人生哲理!
    在平陽,冬節的時候,人們都要吃一種蘸滿粉末(炒熟了的大豆碾成的粉、紅糖等拌勻而成)的湯圓,就是「冬節圓」。包上花生仁,包上芝麻糊,揉成了團團圓圓,色與白玉無異,質如凝脂一般,寓意生活甜甜蜜蜜,日子團團圓圓。
  • 平陽美食總動員
    長壽麵分兩種:一種較寬的叫扁面,寬約5毫米,厚約1毫米;另一種又細又圓的叫細面,直徑不到1毫米。雖然形狀不同,但其製作過程基本相同。在以前一般都得有喜事才有的吃。­馬蹄蓮(米及加)馬蹄蓮為北港地區傳統特色小吃之一,以荸薺(馬蹄)以原料,加松子、綠豆、紅豆、雪梨煮之沸騰,然加少許白糖即可,沒有固定的地方,都是迎街叫賣
  • 你知道平陽北港這51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有你家鄉嗎?
    矮壟坑據當地《鍾氏宗譜》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鍾百戶自福建羅源大壩頭經福鼎縣管陽後溪,轉遷平邑北港朝陽溪邊肇基。村邊小山坑有幾丘小梯田,田壟低矮,故稱矮壟坑。清乾嘉年間平陽名流劉眉錫遊歷疇溪,有詩云:「三處臺門古蹟存,由來此地號三門。」當地鄉民習稱這條街道為「三門街」,因「三」、「山」方言諧音,後遂名山門。
  • 平陽水頭有「第一山房」,你知道嗎?藏在深山!
    私家書院一般都由紳商自行籌款,於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我縣教育始於西晉立縣,唐開元年間又執行鄉裡置學的敕令,學術大盛於宋代。從北宋創建會文書院開始,曆元明清,書院代有興廢,直至清季科舉廢,罷書院而改名學堂。
  • 這幾種丁香你見過嗎?都是「外來戶」,正在馴化中
    這幾種丁香你見過嗎?都是「外來戶」,正在馴化中 2020-05-26 0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北港老街一日遊,在這個裡你買得起茶葉蛋
    臺灣北港老街一日遊,在這個裡你買得起茶葉蛋。臺灣是一個旅遊的好去處,特別是現在,大陸這邊進入冬天了,而臺灣這時候溫度適宜,非常適合旅遊,臺灣也是一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的島嶼。咱們一直把臺灣稱為「寶島臺灣」,從小在課本上就有「臺灣日月潭」,可見中國人對臺灣一直都是有特殊感情的,不僅僅因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多的原因也許是臺灣保存著我國太多的傳統文化。就比如說媽祖吧,媽祖是臺灣人民主要的信仰之一,雲林的北港是知名的宗教聖地,自1694年興建朝天宮後,媽祖的各種神跡撫慰著人心,鼎盛的香火更是帶動周邊的商圈發展,每年吸引大批信眾及觀光客前往朝聖。
  • 北港茶——嶽陽茶史的開篇巨作
    可以斷言,灉湖茶是嶽陽茶史上無可爭議的開篇之作,且其初出即驚豔世人,乃至得寵於皇家,這在當時已是奇蹟,至今仍令嶽陽人為之驕傲。只是從後來的發展歷程來看,灉湖茶的品牌價值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是有些遺憾的。灉湖含膏為當時的一種蒸青團茶,因出產在灉湖一帶而謂之灉湖茶。
  •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造嗎?
    而隨著時代發展,許多老手藝已經漸漸消失了,只留在記憶裡。老年間,走街串巷的夥計們貌不驚人卻身懷絕技,捏麵人、吹糖人、打鐵、鋦瓷、磨剪子、戧菜刀、箍桶、絞面、刮臉……這些行當在短短幾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已難覓其蹤跡,只留下讓人惆悵的背影……歲月變遷,風流雲散,時光裡的記憶符號,你還懷念哪些?在那個清貧而節儉的年代,手藝人就是千變萬化的魔術師,給了孩童和生活無數的歡樂。
  • 你知道幾種牧羊犬?這六種牧羊犬,你或許一個都沒見過
    不過你知道的牧羊犬可能是牧羊犬品類中,很少的一部分。大家熟知的牧羊犬也無非是德國牧羊犬、邊境牧羊犬、高加索牧羊犬,除了這三種可能很少人能說出第四種牧羊犬了,今天筆者就帶大家看看這六種,我們幾乎見不到的牧羊犬。貝加馬斯卡牧羊犬產地義大利,我們看到它身上那麼長的毛髮,是不是會覺得那麼長的毛髮該怎麼梳理和清潔啊。
  • 環鄭看港區,港區看北港,北港核心又在哪裡?
    這其中,錦榮悅匯城項目的運營對於港區發展有著裡程碑的意義,這標誌著「產業工人之城」的終結、也代表著航空港大都市的興起;再到後來,園博會召開,南港雙鶴湖CBD興起;隨著高鐵南站、會展中心建設加速,東港價值突出;而北港河東區域隨著領事館片區規劃出臺,也初露頭角……但目前,遍數港區各片區,北港的生活氛圍最為醇熟、現代城市面貌最為明顯
  • 媽祖聖誕 臺灣雲林縣北港朝天宮改在線祝壽
    華夏經緯網3月25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今年因疫情取消媽祖聖誕遶境,廟方為方便信眾向媽祖祝壽,推出「媽祖季祝壽祈福」在線祝壽活動,並免費提供1萬個公益名額給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希望藉由媽祖信仰力量安撫人心,共同度過此次疫情。
  • 尋味南海:這幾種南海美食你見過吃過嗎
    >
  • 平陽公主:成熟女人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彼時的平陽公主尚且年幼,但這一切都被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慄姬曾經很受景帝寵愛,但她在盛寵之下失去了本心,變得飛揚跋扈,連皇親國戚也不放在眼裡,終於下場悽涼。人一旦迷失自我,生活處處都是萬丈深淵。歷代向皇帝獻美的人很多,可能做到如平陽公主一般有識人之明,所薦美人皆是內外兼修的卻是寥寥無幾。幾代之後,陽阿公主也將府上調教的歌姬趙飛燕、趙合德獻給漢成帝,趙氏姐妹入宮後卻作惡多端。
  • 來看看這幾種水果,你是否見過?綠色草莓我忍了,橘子有點可怕
    來看看這幾種水果,你是否見過?綠色草莓我忍了,橘子有點可怕說到水果的時候,想起很多人都是非常清楚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水果呢,則就是非常常見到了,並且多吃水果的話,對我們人體也是有著很大的好處的,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遇到的都是比較正常的水果,剛看了大部分的水果之後,都確定它們的顏色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今天我要說的這幾種水果呢,主要就是和之前的樣子長得一點都不像的,首先我要說的就是草莓說到草莓的時候你們是什麼印象嗎?
  • 爆米花機、磨菜刀、彈棉花…桐城街頭的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有時候家門口響起「修涼傘——」的叫喊聲,家裡的大人總會把需要修理的傘都拿出來。修傘師傅幹活手腳麻利,哪怕散成一堆鋼絲骨架的傘到他手裡,不必花費多長時間馬上整理成形,再經過簡單的幾針縫補,一把壞了的傘便還原如初。如今,禮品店門口的雨傘早已不見,會修傘的老師傅也無從尋找了吧。
  • 民間老手藝 | 修鞋匠
    修鞋的老爺子動作伸張得很,一點也看不出冷的樣子,雙手遊刃有餘地割,縫,粘,量,砸,不時嫻熟地搖幾圈眼前那個我叫不上名字,能縫皮子的機器,一串細緻,均勻的針腳瞬間就躍然皮鞋之上了!好容易輪到我了,老爺子接過「張口瞪眼」的舊皮鞋,扶扶老花鏡,眯著眼睛端詳了半天才帶著些許可惜說:「好皮鞋啊!好皮鞋!怎麼造成這個樣子了?!」
  • 花草集|水邊、沼澤地常見的幾種花卉植物,你有見過嗎?
    相信很多花友平常出去玩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的留意過一些野生植物,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幾種在水邊、窪地常見的花卉植物,看看你有見過幾種?同時它作為一種四季常綠,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將它擺放在臥室裡,可以淨化空氣,增加含氧量,對人們的睡眠和身體健康都非常的有好處,有興趣的花友可以養護一盆試試哦~
  • 看鐘樓北港房價走勢
    買房了嗎?這句話適合於家庭聚會、相親約會、朋友聚會等等場合。常州12月的房價也已經新鮮出爐。據房天下研究院發布,常州12月二手房參考均價16672元/平,環比11月上漲0.15%,同比去年同期上漲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