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港淳厚質樸的鄉土風情,滋養了北港人吃苦耐勞的地域性格。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用古老的民間技藝,嫻熟的傳統手法,匠心獨運,踐行老祖宗的工匠精神,對待製造一絲不苟,對待質量精益求精、對待完美孜孜以求,把每一款手工藝品做到極致,彰顯了睿智的別識心裁和卓越的創造精神。百工嘔心之作,是北港文化的實體標籤,是當代北港人表達文化自信的一個物化載體。
北港的先民早在商周時期就發明了制陶技術,在水頭雅嶼山、南湖湯家嶺、騰蛟鳳山、山門鳳嶺、鬧村北山等地的考古遺址,還有仕靜巖頭山南宋窯址,都曾採集到大量陶片。至今,在鶴溪缸窯村尚保存著較為原始的手工制陶作坊。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北港鳳巢后庄村魯明、魯通利用當地優質的陶土,設窯燒陶。後日益興盛,陶窯發展至18座,后庄村遂更名為缸窯村。民國二十九年(1940),當地人謝伯和出資創辦平陽縣缸窯陶器廠。1942年,經縣政府批准更名為「缸窯陶器生產運銷合作社」,由當地鄉民集資900股,籌資4300銀元,年產陶器5萬隻,收益良好。1946年,開始生產耐酸埕等化工用品,暢銷上海、南京等地的化工企業。1954年,蘇增財、謝如觀等發起成立鳳巢陶器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升格為地方國營平陽耐酸器材廠。其有四條龍窯一條倒焰窯,開始採用機械化生產,所生產的鹽酸磚出口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同時供應上海焦化廠。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產品暢銷浙閩各地。2010年,鶴溪缸窯手工制陶技藝列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番薯刨是一種普通的生產用品,稀鬆平常,但三百多年來人們一直沿用。「秀溪薯刨」暢銷國內外,成為一個知名品牌。這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鶴溪秀溪村銅匠鄧武聊在生產實踐中的一項發明創造,是北港先民的一種智慧象徵。
民國十年(1921),當地資本家蘇子經獨資創辦「三一公司」, 時有產業工人100多人,專業生產番薯刨。翌年,秀溪薯刨被甄選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覽,廣受讚譽,由是蜚聲遐邇,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出口越南、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三一」商標的薯刨享受海關免檢待遇。1930年大旱,各地番薯歉收,產品滯銷,公司歇業,轉入當地家庭作坊生產。1935年,平陽縣農行行長莊士傑牽頭成立「平陽秀溪薯刨生產消費合作社」,參加社員有202人,年產薯刨最高達125萬張,實現盈餘56萬元。災年時節,合作社積極開展慈善賑災活動,民國時期,省政府曾贈予「實惠於民」、「有利於民」兩塊匾額,予以表彰。
俗稱「打銀」。早在宋時,民間就有婦女插銀釵、銀簪的習俗。民國時期,北港鄉村已婚婦女已流行銀飾。特別是嬰兒「滿月」「對周」的喜慶日子,外婆家都要贈送銀手鐲、 腳鐲、銀項圈、銀鈴、銀蛤、銀吮等佩飾。銀項圈上通常鏤刻「榮華富貴」「長命百歲」等吉祥字眼。
銀飾製作流程主要有化銀、打箔、雕花、焊接等四道工序,俗稱「四把交椅」。行話說,「只有四把交椅坐透,才能打出精美銀器」。所以過去的打銀學徒必須跟師傅學滿三年,方可出師。北港的銀飾製作由來已久。清光緒後期,水頭內岙村謝氏大屋的後裔謝清開於當地始創「銀店」。其雖地處偏僻,憑著高超的技法,聲名遠播十裡八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李孫喜在水頭上街白益大創辦「喜源樓」打銀店,至今傳承五代。其以拋、鉚、鏨、鏤、焊等精湛技法,享譽甌江南北。民國中期,蘇尚榮在騰蛟老街創辦「蘇新華」打銀店,至今傳承四代。其店字號在騰蛟堡、鶴溪、鳳巢、蔡垟一帶婦孺皆知。現今,製作繁複的銀飾漸為黃金飾品所取代,此項技藝逐漸流失。
木活字印刷是雕刻在木板上的單個文字,通過排列組合以印製書籍,是我國古代活字印刷的一項傳統工藝。目前,木活字印刷術多應用於宗譜修纂印製,印刷的字模採用老宋體,選用梨樹木雕刻而成,所雕刻字符以宣紙鈐印,華美端莊。
木活字印刷工序相當複雜,純粹手工操作,揀字排版要嫻熟,定稿校對需嚴謹。印刷時使用的是原墨,且不添加任何油性物質。印製過程雖緩慢,但墨色凝重、字跡清晰,若保存得當,可存放百年不褪色。民國初期,水頭仕靜人吳焯三開創「吳松記」木活字印刷,法遵歐蘇二式修譜,在浙南閩北聲名顯赫。後將木活字印刷術傳授其子吳良華,吳良華再把技藝傳授其子吳逢明、吳逢竹、吳正黨,代代傳承至今。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青街人徐世榮師從其兄徐世甫研習木活字印刷術,專研彌深,一幹就是58年。2009 年,徐世甫、徐世榮被列為浙江省「非遺」木活字印刷術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吳逢明被列為溫州市「非遺」木活字印刷術代表性傳承人。
圓木工藝是北港民間手工技藝,即木桶、木盆製作工藝。北港民間婚嫁向來就有用「子孫桶」作陪嫁妝奩的傳統習俗,「子孫桶」也叫「五代桶」,漆色豔麗的子孫寶桶、聚寶木盆、蓄勢 木桶是必備的嫁妝,是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的喜慶吉祥物。「子孫桶」 製造過程工藝繁雜,需要鋸、鑿、刨、斧、刻刀等,每一道工序要求運斤細膩,雕刻精美。作品定型後,紋飾精美考究,著漆色澤光潤,深受民眾喜愛。
清末以來,圓木製作在北港曾風行一時。民國時期,水頭街的美麗木器店、山門街的白奇媖木器店,專門製作各種婚嫁圓木及居家用品,聲播北港。解放後在水頭后街成立水頭木器生產合作社,主要產品有稻桶、水桶、家具等。近年來,隨著金屬和塑料製品的普及,圓木產品逐漸退出市場。目前,南雁鎮的卓考才「子孫桶」作坊、水頭鎮清江巷的趙百根(南湖人)「子孫桶」作坊,依然堅守著傳統的圓木工藝,滿足當地民眾的特殊需求。
篾器製作是我國的一門古老手藝。舊時農業生產、家庭生活及民間婚嫁諸事,都要置辦一些篾器以備日常生產、生活之需,譬如竹篰、竹簟、竹簍、籮筐、簸箕、篾箱、米篩、鬥笠等等。篾匠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劈篾刀、小刀、刮刀、仰刨、車鑽、鑿、鋸等,還有一種由兩張鐵片作「尖門」的特製工具。篾匠在製作婚嫁用品時,很講究刀工手法,精心雕琢,在器皿上染上顏色,編織有花鳥蟲魚、綠水青山等吉祥圖案。
民國十八年(1929),鶴溪人徐光有編制的篾器參加首屆西湖博覽會展覽,獲得一等獎。民國時期開始,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蔑器一直深受民眾喜愛。後來隨著金屬、塑料製品的普遍應用,蔑器逐漸被替代,已淡出生活,退出市場,篾器製作工藝日益失傳。值得一提的是,水頭新街有一位洪玉蓮老人,在水頭街家喻戶曉。她自民國時期就開始做鬥笠、賣鬥笠,而今儘管已年逾九十,還時常親自剖篾、做鬥笠,守護著舊日時光。騰蛟山尾村曾是名聞北港的「鬥笠第一村」,自清初以來,村民就開始做鬥笠,技藝世代傳承,家家戶戶都會做,現今整個村子只有林心起夫婦尚在堅守。
北港素有「木偶戲之鄉」美譽,木偶是木偶戲中的基本道具。木偶雕刻是一門高難度的手工技藝,要匠心獨運,以木偶形象及道具表現時代風格與特徵。北港木偶戲馳名甌南閩北,民間木偶藝人不但能演好木偶戲,還能自行設計、雕刻製作木偶。
木偶的雕刻、造型、服飾、化妝都要服務於劇情,以追求上佳的舞美,故而木偶造型雕刻、開相、描繪、粉彩、袍服、盔巾帽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須精雕細刻。一出木偶劇,需要配製一堂木偶,其中涉及生旦淨末醜等眾多人物,還有飛禽走獸、花草魚蟲等逼真的道具,以營造精緻的舞臺效果。騰蛟駟馬人黃昌儉、麻步永門人許仁都、許家卿、南雁礬巖人卓乃金、水頭朝陽人唐升溪、順溪新田人李上續、順溪維新人王志白、吳正康等都是著名的木偶雕刻家。1998年,卓乃金、唐升溪等聯袂雕刻《時針飛轉》《藍星星之歌》等劇目的人物和道具,參加第十一屆墨西哥國際木偶節,獲得最高榮譽獎。2014年,唐升溪被列為溫州市「非遺」木偶雕刻代表性傳承人。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始自周代。鼓自古以來就雅俗共賞,民間有歡慶鑼鼓,廟堂祭祀和宮廷宴會也離不開鼓樂。鼓在北港民間廣受歡迎,是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及宗教活動不可或缺的器樂,譬如,端午節划龍舟有「龍船鼓」,寺院有「開鐘鼓」,宮廟有「太平鼓」,祠堂有「祠堂鼓」。
騰蛟龍尾百尖村是名聞遐邇的繃鼓專業村。清乾隆年間,李祖祿在本村創辦「李益順」繃鼓作坊,開始專業制鼓。李氏家族純手工制鼓技藝已經流傳了200餘年,已傳承六代,共有18人擁有繃鼓技藝。現今李貽錐、李孫昌、李孫模、李孫波、李孫賓仍在從事這個行當,其出品的「李益順」品牌鼓,以音色洪亮通透、工藝精湛而供不應求。繃制一個鼓,通常要歷經裁板、破篾、箍桶、剖皮、曬皮、削釘、繃鼓、試音、固釘、修飾等10道工序,整個製作流程至少需要4天時間。2015年,李貽錐被列為溫州市「非遺」繃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據民國《平陽縣誌》載,宋代時,平邑就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故而花燈製作在平陽鄉間流傳已久。頭髮吊燈由花燈演繹而來,它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是平陽獨有的民間技藝,是北港鄉民的一大創造。其以騰蛟馬車村馬家人所製作的最為馳名。
清光緒年間,馬志沛在本村創辦花燈作坊,專門製作頭髮吊燈。馬氏家族製作頭髮吊燈技藝已經流傳了130餘年,已傳承五代。頭髮吊燈通常直徑為1.2米,高1.6米,呈八角形亭臺樓閣結構,用竹篾、蘆葦、絡麻稈和棉紙、彩紙紮制而成。頭髮吊燈分上中下三層,底層製作提供旋轉的「走馬燈」,上面兩層一般編制飛禽走獸和戲劇人物,以頭髮絲牽引其關節,通過底座下的氣流帶動走馬燈和軸盤旋轉,帶動被頭髮絲牽引的紙人活動。製作頭髮吊燈是個慢工細活,一盞燈通常要花費10天左右的時間,且每一道工藝必須嚴絲合縫,頗費周章。頭髮吊燈以「發」寓意「發財」,以「燈」寓意「人丁興旺」,這在盛行閩南話的北港地區,備受鄉民青睞。2008年,馬家第三代傳人馬必重被列為浙江省「非遺」頭髮吊燈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就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這是對工匠精神最形象的概括。一個人,一輩子,要是能把一條道走到黑,把一件平凡的事兒做到最好,這便算得上傳承了工匠精神。當前社會上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日益濃鬱,因此眼下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在物質繁複、科技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期待工匠精神的現實回歸,以支撐職業的敬畏情懷、有為的擔當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