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白色的可樂 ,ID:hhkele2020】
夏天的夜晚,有明月有清風,有孩童無邪的笑聲,也有放肆的蛙鳴聲,就是那嗡嗡嗡的蚊子太煩人!
不過,你有你的沉香,我有我的蚊香
雖然聞著不香,有時也會很嗆,但是夢會很甜!
蚊香的歷史
蚊香作為一種古老的防蚊手段,存在已有1000多年,據史料記載,宋代的《格物粗談》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的記載,這個就是最早的蚊香了。雄黃即硫化砷礦石,是古時候的驅蟲良藥。
現代意義上的蚊香,誕生於1890的日本。當時的蚊香跟普通線香一樣很細,燃燒的特別快,而且每次要同時點燃兩三支才有驅蚊效果。如果加大長度,就又很容易斷。
在1895的時候,受到盤著的蛇的啟發,才開始試做粗大螺旋式的蚊香。不過限於當時技術條件等原因,蚊香全部是純手工卷制,效率不高,直到1955年之後因為機械化的發展,則實現了全面機器製作。
蚊香中最初的主要原料——除蟲菊,一種美麗的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黃色花心部分含有強力殺蟲效果的除蟲菊素,曬乾製成粉末作為蚊香的主要原料。因為有光不穩定性的弊端,所以現代工業上做了大量的改進工作,現在使用的擬除蟲菊酯,就是模擬天然除蟲菊素而由人工合成的物質,能夠讓蚊蟲興奮、痙攣、麻痺,最終死亡。說白了,就是一種神經毒素,但也是目前毒性最低的一種蚊香原料。按照我國農藥分級,它屬於低毒或微毒物質。
黃色的花蕊外周鑲著一圈潔白的舌狀花瓣,在這麼美麗的花兒下死去,我想蚊子們還是喜歡的!
原材料
蚊香一般是擬除蟲菊素、粘合劑、植物性粉末等材料製作的。
也有一些東南亞國家選擇當地盛產的原材料用以製作蚊香,譬如泰國的蚊香,通常選用以桉樹、香茅、薑黃,椰殼這些天然的原料。
研磨
將上述幾種材料經乾燥、粉碎後再研磨成粉末狀。
攪拌
把水溶性好的染料、香料、工業用粘合劑倒入水中,攪拌均勻,直到粘合劑完全糊化。
落料
再將粉末狀的原料倒入其中進行混合,攪拌15分鐘後,就變成了黏糊糊的一團膏狀體。
膏狀的蚊香原料隨著輸送帶進入到型框輥壓機,出來時被壓成了長長的片狀,滾刀按照一定的的長度切斷。
壓制
片狀原材料被這樣的壓模按壓出蚊香的形狀,邊角料會被回收重新進入流水線
就如我們做手工蛋糕
這樣一個模具直接可以切割出來兩個一組的蚊香,好處也顯而易見,一是整體盤狀的比鬆散的單個強度要高,不易折斷;二是能節省空間,也能降低包裝成本。
壓製成型後的蚊香,這個時候蚊香很柔軟,含水量還有40%,,這麼柔軟蓬鬆,有強迫症的會不會想啜啜手指頭呢?
乾燥
在這個自然乾燥室裡,用一到兩天的時間讓水分自然散發,這個過程含水量會從40% 降低到 20% 。
然後再送入40多度的乾燥室,熱風使蚊香的含水量繼續減少到 10% 左右。有小夥伴會疑問,為什麼不高溫一次性烘乾,其實是蚊香中驅蚊用的有效成分在溫度過高的環境下會揮發掉的,而且高溫的烘烤會蚊香變形而更加的脆弱。
點燃的蚊香,燃燒的部位溫度可高達700℃至800℃,蚊香的有效成分會在燃燒前就被烤到250℃而氣化,而煙霧只是幫助了有效成分擴散。
包裝
乾燥後的蚊香被放置在流水線上進入包裝環節
跟大部分的包裝機器一樣,只是包裝材料不同罷了。這裡使用的是熱收縮膜,薄膜包住蚊香後,再經高溫熱風使其收縮而緊緊貼附在上面。
流水線繼續把蚊香送入紙盒包裝機,高速旋轉的機器把紙盒吸下來再張開來,真的超快哦!然後蚊香依次被推入盒內。
蚊香的成分雖然微毒對身體基本無害,但是燃燒時產生的PM2.5煙霧在密閉空間內可能會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所以一定要按照產品說明書來使用哦!
另外,網上有種說法是蚊香不用拆開,點燃其中一個,另外一個第二天早上會完好無損的立在那裡。對於這個說法,我測試了一下,點燃其中一根後另外一根很快就被引燃了,結果是差點沒把我燻死,再試了下其他品牌的蚊香,多一種結果,就是三五分鐘內熄滅。真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網友力挺這種說法。
免責聲明:文中GIF截取自日本 The Science Channel 頻道的 THE MAKING 視頻 EP52《蚊取り線香ができるまで》及Discovey《How it's made》,使用圖片的目的是更好的傳遞信息,如涉及版權內容問題,請及時聯繫做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