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瑞金醫院藥劑科 石浩強
過敏性鼻炎是由於人體接觸過敏原而產生的鼻部異常反應,主要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鼻涕、鼻癢等症狀,噴嚏以清晨與睡眠時較為嚴重,部分病患還伴有眼睛發紅、流淚等過敏性結膜炎的症狀。過敏性鼻炎全球發病率約10%~25%左右,可對人們的正常睡眠、學習、工作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發作尤甚。目前對付過敏性鼻炎主要有遠離過敏原、藥物治療、免疫治療、手術治療等手段。
理論上說找到過敏原、遠離過敏原可以很好的防治過敏性鼻炎,但現實情況談何容易。當過敏原不容易找到時,過敏性鼻炎可以通過減少充血劑、皮質激素類、抗過敏藥物等來緩解與控制症狀。減充血劑可以緩解鼻黏膜充血而引起的鼻塞症狀,如偽麻黃鹼、羥甲唑啉、麻黃素等,但是由於此類藥物可能在用藥的過程中產生反跳性鼻充血,從而加重鼻塞症狀,故一般不宜長期使用。
皮質類激素
目前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一類重要藥物。
主要通過抗炎作用發揮藥效,相對於口服給藥,局部用藥(鼻噴劑)不但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還可以對症狀達到有效的改善與控制,被「過敏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指南推薦為過敏性鼻炎治療的一線藥物,常用的激素有布地奈德(雷諾考特)、丙酸氟替卡松(輔舒良)、糠酸莫米松(內舒拿)等。
輔舒良
適用於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最佳療效會在連續治療的3~4天後出現,一般用藥不超過7天。12歲以下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需長期使用應定期地監測身高。
雷諾考特
適用於成人、6歲及6歲以上兒童。
內舒拿
適用於治療成人、青少年和3至11歲兒童,分泌進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低,生物利用度僅0.42%,對於懷孕的鼻炎患者的短期用藥也相對安全。
激素類藥物發揮藥效的時間各不相同,
數小時、數天甚至2周左右都有可能。
對於花粉過敏的患者,可在花季來臨前2周左右時間開始小劑量的鼻內給藥,在花季結束後2-3周停藥。在使用激素鼻噴霧劑時,用前應輕輕搖動、頭微低並避免用力吸氣。用於過敏性鼻炎治療的抗過敏藥物有抗組胺藥物、肥大細胞穩定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抗組胺藥物可拮抗組胺與H1受體的結合,從而有效的減少噴嚏、鼻癢、流鼻涕症狀,但對於鼻塞症狀無改善作用。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較為明顯,可引起睏倦,常見的藥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第二代藥物相較於第一代,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較弱,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新一代的抗組胺藥物為第二代藥物的活性代謝產物或光學異構體,既保持了鎮靜作用弱的優點,又無心臟的毒副作用,如替卡咪唑、左旋西替利嗪等。肥大細胞穩定劑常用的為色甘酸鈉,安全性較好,一般為預防用藥,用藥頻次較高,患者的順應性會變差。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有孟魯司特、扎魯司特等,可改善鼻充血、噴嚏症狀,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此外,抗膽鹼類藥物有異丙託溴銨,可以通過減少鼻炎時水樣的分泌物,來緩解鼻溢液過多而引起的不適。
綜上所述
目前過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療手段還是以藥物為主,一線的治療藥物為激素類藥物,對於急性發作或持續性症狀療效較好。抗組胺類藥物對鼻塞無效果,肥大細胞穩定劑的效果則較弱,一般僅用於預防。減充血藥物有反跳反應,不宜長期使用,一般用藥不宜超過5天。抗膽鹼類藥物對於鼻溢液為主的症狀療效較好。在治療過敏性鼻炎時,如單獨用藥不理想的話,可考慮聯合用藥,如抗組胺藥物與減充血藥物合用。
鼻子的解剖結構非常複雜,藥物往往難以達到有效作用部位或者即使達到作用部位也難以形成有效的治療濃度,因而當過敏性鼻炎的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時,也可以考慮採用非藥物治療的手段如免疫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免疫治療目前主要為特異性的皮下注射脫敏治療,但是治療時間持續較長,有一定的風險。物理治療手段有雷射治療、微波治療等方式。手術治療可用於過敏性鼻炎伴慢性鼻塞、下鼻甲腺樣增生、肥大時。
過敏性鼻炎病症遷延,症狀反覆發作,十分煩人。其實這種疾病的預防遠勝於治療,因藥物治療副作用較大且效果不會立竿見影,故在日常生活中應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動物皮毛、粉塵蟎等,同時還應謹防感冒及其他誘因。患者平時可用0.9%的生理鹽水洗鼻子,堅持早晚各一次,類似於刷牙,養成習慣,發作期時可以用2%~3%濃度的高滲鹽水洗鼻子,或再加用激素類鼻噴劑來緩解。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