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聽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這一節中,孔子自述學習和修養的經歷。他把自己的一生描寫成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完善的旅程:他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直到七十歲才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狀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打上了各自的印記。
孔子相信人具有通過學習而自我改進的內在動力和無限潛力。因此,自我修養與外在的功利無關,也沒有來世的補償。它是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容不得絲毫的渙散或懈怠。
現在,我已經到了不惑的年齡,所謂不惑,就是指很多事情都能想明白了吧,可是,想和做是兩回事,想明白了,不立馬行動,還是白搭。比如說,我想明白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應該每天鍛鍊一小時,可是,每天十分鐘的鍛鍊時間都不能堅持,不是看手機了,就是蹲在電腦前面。比如說,人生苦短,應該學會尋找幸福。
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我喜歡讀書,這個每天都能讀一會。我喜歡孩子,每天都能觀察自己的大寶二寶。可是,很多時候,卻還是時不時會拿起手機。手機上癮?為什麼呢?靜下心來琢磨一會。拿手機,一是看微信,朋友圈,看看有沒有人聯繫你,而是玩玩小遊戲。前者,是為了尋找存在感吧。孩子對自己的需求,難道不應該是更大的存在感嗎?可是,二寶太小,才幾個月,沒辦法口頭稱讚媽媽啊,媽媽的成就感瞬間就找不到了。大寶,大了,總是自己忙自己的事情了,也沒有什麼存在感了。後者,玩遊戲。現在遊戲的設置都很懂得人們的心思,一關一關的過,排名成績馬上出,總是讓你成就感爆棚啊。
原來,不管怎樣,我都很想要成就感啊,而且是越快越好。那麼,真正的成就是什麼呢?
其實,真正的成就,是自我的成長。自我的成長,不止能帶給自己幸福,更能以平和的心態帶動孩子的成長,帶給家庭幸福。自我成長該如何進行呢?
首先,有個大的規劃。其次,把規劃藍圖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然後,立馬行動。一個個小小的成就帶來最後的大成就,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