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特別有趣的自然現象,就是席捲美國東部的十七年蟬。之所以說席捲,是因為數量著實龐大,並且來勢洶洶,可以先看張圖感受一下。
看到好多網友說,味道好極了
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上個月,一個阿姨特意提醒我,今年五月份會看到十七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奇觀,大量的蟬會出現在各個角落,到處都是。當時覺得挺有趣,但後來一直很忙就忘了這事,直到這周四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蟲子在人行道中間爬,一看旁邊的草叢,竟然有好幾隻,再延著它們爬行的方向看過去,瞬間驚呆了,一棵大樹的根部,密密麻麻的有好多隻同樣的蟲子擠在一起,它們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爬行著,正納悶的時候猛然想起來阿姨說的話,才反應過來,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十七年蟬吧!
由於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心情格外激動,抱著一探究竟的想法,找了個空閒的時間去旁邊的公園附近仔細研究了一番這些神奇的物種。一開始發現它們大多在草叢裡三三兩兩的分布,在樹的根部聚集,有趣的是,樹根部的地上,都有零零星星的直徑約5毫米左右的洞。然後在樹葉或者樹枝上,大多只有一副空殼。於是,對這種生物的生命周期一無所知的我開始想一個問題,這些在爬的蟬和蛻了殼的蟬哪個出現的更早呢?
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我查了相關的報導,然後找到了答案。原來之所以被稱為十七年蟬,是因為它們在土裡蟄伏十七年之久,才能破土而出,爬上樹枝,開始蛻殼,再長成成蟲,絢爛一夏,完成生命的繁殖後,悄然逝去。值得一提的是,它們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長壽的蟬。 所以說,它們實際在地上的存活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夏天。
接著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蟬要千辛萬苦的爬到樹上蛻殼呢?據說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因為蟬在蛻殼時需要相對安靜安全的環境,樹上相對地上而言危險因素較少,可以提供較好的安全保障;第二是說蟬剛蛻了殼時翅膀柔軟,會將體液壓入翅膀中,若處於地上爬行時的狀態,翅膀會因為重力的原因變得彎曲,因而影響正常發育和飛行功能。
除了被這些蟬浩浩蕩蕩的陣勢震撼以外,還感嘆於它們對生命的執著,在黑暗的泥土中隱忍十七年,只為一個夏天的綻放,到底是什麼力量驅動著它們完成在我們看來如此艱巨的使命?是延續物種的信念嗎?除此之外也別無解釋了。可是為什麼繁衍的力量如此強大?小到螞蟻,蜘蛛,甚至蟑螂,老鼠這些恨不得被人趕盡殺絕的物種,無論在如何艱苦的生存環境下,都要想盡辦法,克服一切困難生存,保持物種的繁衍。還有很多植物,雖然不能自己主動實現遷徙,卻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將種子灑遍大地,說到底,都是繁衍的力量驅動。這可以認為是一種本能,與生俱來的行為,但是為什麼大自然在最初創造這些物種的時候,要把這種本能作為所有物種都必須具備的要素安插其中?為什麼不能是別的要素,或者別的力量來驅動生命?
這些問題,我都沒有答案,只能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對生命表達敬意! 同時也讓我想到,渺小如蟬,都對生命有著這樣驚人的執著,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的艱難,生命的空洞呢?好多個時候,尤其喪到極點的時候,會產生比較極端的想法,既然生活如此艱辛,有那麼多的不如意,那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體驗一遭人世間的苦澀?是也不是,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不必所有的行為都要賦予意義,不是有意義的事才值得去做,況且意義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不同的群體,相同群體的不同階段,必然大相逕庭。享受生命的自然過程,包括每個階段的不同體驗,或悲或喜,都是自己絕無僅有的獨特體驗,都閃爍著不同的光芒,是真實的人生體驗。
所以,像蟬一樣執著於生命本身的絢麗,不問意義,不較得失,當真是最理想狀態了!順便給自己打氣,希望堅持過這段日子,能開啟一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