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毒藥、喪,英國國歌完整版,原來這麼不堪?

2020-12-21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據英倫圈報導 這段期間,搖滾又重新在國內火了一把,為大家帶來了一波新的音樂盛宴。

然而遠在8000公裡外的英國,搖滾樂的火確也從未熄過。

圖:google earth

無論是曾經的披頭四,還是後來的滾石,皇后,Muse等等,相信愛上他們的人,這輩子也就真的愛上了。

永遠的披頭四

滾石樂隊

Muse

但是就有這麼一個樂隊,或說有這麼一首歌跟政治沾上了邊。

曾經讓當局者很頭疼,因為他們居然動到了女王頭上,把英國的國歌改的面目全非,還極具挑釁。

英國國歌--天佑女王

英國的國歌叫做--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但它之所以會成為國歌,並沒有任何的官方文件規定,只是一個約定熟成的共識。

剛登基的女王

大家或許會覺得很奇怪,同樣是國歌,為什麼英國的《天佑女王》並不像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一樣,是由憲法所明定的,也是由憲法來賦予它至高無上的地位?

那是因為英國一直是個「習慣法」國家,連她的憲法都是不成文憲法(uncodified constitution)。

什麼意思呢?從古至今,英國的法律都不是由一群專家學者或政府官員一條一條寫下來的。而是根據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案例,由那許許多多的判決所形成。

所以英國的法律也被稱為「習慣法」(有種「承襲」的感覺)或「不成文」法(因為沒有別人寫好的現成法條)。

所以雖然《天佑女王》是英國的國歌,但是事實上從未有一條皇室制誥(Letters Patent from the Crown)或議會法律來明定其為國歌。

皇室制誥的文本形式

另一方面,或許目前大家不會覺得奇怪,畢竟現在英國的名義掌權者是女性,所以稱為女王沒毛病。但是如果是國王的話該怎麼辦?

而且在英國歷史上,女王的比例也遠遠少於國王。那以前的國歌是怎麼解決這個性別問題的?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改國歌。

不過並不是換一首歌,而是改名和改詞。歌名上就把《天佑女王》改為《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吾王》的版本

歌詞裡,就把「女王」改成「國王」,「她」 (She) 改成「他」 (He) 等等。

所以有沒有發現,英國就是這麼狂!就是這麼任性!

不過英國國歌改名改詞兒這件事也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隨意,其實也是一種妥協後的產物。

現代「英國」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成大不列顛開始的。

合併為不列顛王國

在這期間,300多年的時光也才出了三個女王,所以由此可知在英國這個「父系社會」國家裡,女性領導人是多麼的稀罕。

合併後的首任女王--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第二任女王--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所以改國歌這件事情在古代也必定曾遭遇強大的阻力。

英國在2011年修法以前,一直採取的都是「長子」繼承制,一切皆以男性繼承人為主,所以長子為法定繼承人(absolute primogeniture)。

如果在任君王實在沒有男性繼承人,才會以假定繼承人(Heir presumptive)替代。而假定繼承人通常則為女性,若無女性,才會改以其他王公貴族承繼。

然而如果在指定了假定繼承人之後,現任君王又有了男性後代,那假定繼承人的身份便會被取消。

所以當今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當時其實也只是以假定繼承人的身份繼任大統的。

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George VI)

英國直到2011年10月28日修改了1701年制定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7),此後王室成員無論男女都獲得了同等繼承權,不再以「長子」為優先。

1701年《王位繼承法》的原稿

扯遠了,說回國歌。

相傳《天佑女王》是在1619年由音樂家約翰·布爾(John Bull)所作,但它的首次演唱卻是在1740年的一次戰爭勝利後的慶功宴上。

約翰·布爾(John Bull)

而這首從未被確立過地位的《天佑女王》還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它沒有所謂的憲法版本,只有官方與王室默認的「官方」版本,所以無論是詞或曲上都曾有多次微調更動。

直到現在它仍有著不同的演奏版本。在英國的默認版本上,《天佑女王》共有三段,其中第一段的歌詞只有一種版本,較為簡單。

而後兩段由於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版本,所以現代版也根據其選擇老版的不同而有了差異。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幾百年下來,文字的流傳通常都會有許多版本。像咱的古詩律詩等文學精髓,傳承至今也都出現了許多字詞不同的版本。

後兩段的現在版基本上就是在個各個老版的基礎上刪刪減減,重新編排而成的。

而英國官方的默認版本其實就是最古老的版本,這三段歌詞曾刊登在1745年的《紳士雜誌(Gentleman's Magazine)》上,這個版本也一直出現在各種文學讀本與音樂讀物上。

通常來說,每當有需要演奏國歌的場合時,第一段是一定會被演唱的;當有重大盛宴或體育盛事(奧運)時,第一段和第三段都被演唱。

而第二段則往往都會被省略。因為第二段的詞是有關於英國的黑歷史,有其政治不正確的理由。

《天佑女王》歌詞及翻譯

眾多的英國國歌

很多人可能都誤解了英國,以為英國就是一個國家,但是英國其實是由四個「構成國」組成。

或說是由四個國家共同組成的。

其實要了解這件事非常的簡單,從英國的原文國名便可窺知一二。英國的英文簡稱叫做United Kingdom,所以往往縮寫成UK,而字面翻譯則為「聯合王國」。至於是聯合什麼王國呢?看全稱就知道了。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翻譯成中文就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大不列顛剛剛已經提到是由原本的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而成的。

聯合王國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聯合王國是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北愛爾蘭王國所組成。

事實上,聯合王國是由四個王國共同組建的,不過也因為第四個王國的存在感相對不高而往往被忽略,他就是威爾斯王國。

英國的四個王國

現在的萬年王儲--查爾斯王子,他的第一稱謂就是威爾斯親王,字面翻譯就是威爾斯的王。

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

威爾斯的存在感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它早在十六世紀就被曾經的英格蘭王國併吞了。而且它的勢力向來單薄,所以並不能像蘇格蘭那樣可以以「對等」的形式與英格蘭合併。

各位小夥伴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為什麼圈哥要講述這段歷史了吧!

你們想的沒錯,英國就是有四首國歌

因為四個王國是並存的,他們只是上交權利與共享君主,但是名義上還是四個國家,地方自治也由各自王國的執政黨負責,也有各自的貨幣。

蘇格蘭貨幣

因此有四首國歌好像也沒啥毛病

所以在需要播放國歌的場合時(例如以各自王國名義參加的體育比賽的)。

威爾斯使用《父輩的土地》;

蘇格蘭使用《蘇格蘭之花》或《勇敢的蘇格蘭人》;

英格蘭使用《耶路撒冷》或《希望與光榮的土地》;

北愛爾蘭使用《倫敦德裡小調》。

歐洲冠軍聯賽

而參與跟國際「足球」比賽相關的活動時,他們選用的國歌又會改變。

英格蘭和北愛爾蘭使用《天佑女王》;

蘇格蘭使用《蘇格蘭之花》;

威爾斯使用《父輩的土地》。

不過當英格蘭和北愛爾蘭P.K.時,《天佑女王》只會播放一次,如同NBA湖人與快艇同城德比那樣共享主場。

不過如果是以聯合王國的名義時,想當然只能使用《天佑女王》。

大英帝國與大英國協

從前文得知(戳左邊藍字複習從此英國走向開掛之路)英國在十九世紀正式成為日不落帝國,她的殖民地遍布全宇宙,沒事到處欺負地球人。

當時全世界基本上快一半的國家都曾是她的殖民地,直到現在也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家(54個)是仍屬於大英國協(也稱作大英國協)成員,遙奉英女王為名義上的元首或認可英國為老大哥的位子。

大英國協會旗

畢竟當時英國一言不合就統治了他們幾十年上百年的,方方面面都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所以有的國家獨立後仍沿用《天佑女王》作為它們的國歌,或當作他們極為重要的儀式慶典歌。

像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愛爾蘭等國,獨立之初都是沿用《天佑女王》,直到後來才另選國歌作為替代。

而像紐西蘭則是迄今仍使用《天佑女王》。

性手槍樂隊

越南戰爭打了20年,基本上把西方都打傻了。到了戰爭的尾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整個美國與歐洲都瀰漫著一股反戰,頹廢的風潮,許多思想前衛的年輕人都在追求嬉皮士(hippy)的精神。

曾經的廢青--嬉皮士(hippy)

當時的音樂藝術也有了一個極大提升的環境。

朋克搖滾這種音樂流派也首度出現於1960年代末,並在1970年代蓬勃發展。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側的英國,這時候也誕生了一個名震一時的龐克樂隊--Sex Pistols(性手槍)。

性手槍樂隊

這個樂隊在70年代只出現了三年(1975-1978),但是卻令英國政府十分頭疼。

因為他們居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他們在1977年5月27日發行一首與《天佑女王》同名的歌曲,但是它卻是一首攻擊英國女王及王室,以及宣揚無政府主義的歌曲,在當時的確引起了宣揚大波。

在英國以外,他們的內容也有關納粹,墮派,快餐消費文化等主題,也與主流的價值觀相違背。

歌詞中,他們把女王與「 法西斯政權」劃上等號,然後又表達了「英格蘭是沒有未來的」,又用了垃圾,毒藥作為比喻等等,這些內容都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爭議。

部分歌詞節選

同時他們專輯的封面也是用了一張極為挑釁的圖片,圖片裡英女王的眼睛及嘴巴都被遮住。

同時,也因為他們選在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即位25周年紀念的時候發表該首歌,更表明了他們的反英反政府的立場。

甚至在25周年紀念日當天,性手槍樂隊還試圖在英國國會大廈外的泰晤士河河畔演奏這首歌曲。但最後以被英國警察制止並逮捕結束鬧劇。

同時,BBC和獨立廣播管理局均表示拒絕播放該首歌曲。

不過這首歌確實也得到很大的反響,這首歌在英國NME的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同時在BBC使用的英國官方單曲榜上也奪得探花的排名。

性手槍樂隊最後還是敗在其瘋狂的行為與理念上,在成立的第三年(1978)便宣布了解散,後來雖然試圖合體多次,但再也無法恢復其鼎盛的狀態。(原標題:性、毒藥、喪,英國國歌完整版,原來這麼不堪?)

來源: 英倫圈

相關焦點

  • 如果新冠病毒戰勝英國女王:從國歌到鈔票,英國上下都要徹底整改
    在喪鐘聲下,靈柩被送往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大主教念悼文。隨後,靈柩被抬上亮綠色馬車,從倫敦林蔭路(The Mall)再回白金漢宮,全體皇室成員會在那裡,進行最後送別。從1958年,被封為威爾斯親王,開始做儲君的老王子查爾斯(HRH Prince Charles,The Prince of Wales),將在女王離世的第二天上午11點,正式宣布成為英國新國王。為了慶祝新王登基,全英國不會降半旗。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 世界各國國歌,哪款國歌最燃情?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國家,同樣有許多的國歌。國歌,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聲,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奮鬥歷程、不屈意志和壯闊歷史。今天我們來看一下世界各國的國歌。
  • 日本國歌譯為中文僅28個字,聽起來平平無奇,野心卻已經昭然若揭
    ——這是日本國歌《君之代》的中文歌詞.作為一首國歌,這首歌歌詞簡潔,含義萬千,結合日本近代發展來看,真是別有深意。每個國家都有兩個標誌性的代表,經常出現的國際活動場合,一為國歌,一為國旗。在其他國家一樣,日本的國歌同樣同本國的歷史密切相關。1853年的日本面臨著諸多內憂外患,內部幕府統治腐朽不堪,很多中下級武士已經按耐不住反抗的決心。更加糟糕的是,美國人架著數條蒸汽船來者不善地闖進了江戶灣。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 日本的國歌僅有28字,翻譯成中文後,才知道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
    日本國歌雖然僅僅28字,但翻譯成中文後,才明白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所謂國歌,是表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歌曲,代表的是人民的心聲,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鬥志、戰鬥歷程及宏偉目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縮影。
  • 「國歌守護者」中學講國歌 默寫這84個字的歌詞你能全對嗎
    9月21日下午,廣渠門中學的班會課上,國家一級指揮於海走上講臺,為中學生講述國歌的故事。戴著金屬邊眼鏡框,於海拿著話筒,侃侃而談。1999年、2009年,他在天安門廣場擔任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慶祝活動千人聯合軍樂團總指揮;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他指揮解放軍軍樂團圓滿完成禮儀音樂的演奏任務……豐富的經歷,令中學生驚嘆。
  • 日本的國歌只有28字,將其翻譯成中文,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的國歌只有28字,將其翻譯成中文,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國歌的定義是這樣的,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是用來歌頌和鼓勵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國歌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比如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那麼,日本的國歌有何特別之處呢?日本自20世紀以來,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侵略者的形象,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等等給我們帶來了無法挽回、不可忘懷的傷痛。在分析了他們的國歌后才發現,原來日本的國歌裡面竟已展現了日本人的野心。
  • 你知道清朝的國歌、國徽、國花麼?
    那你知道清朝的國歌、國徽、以及國花麼? 回顧歷史,中國在清代以前,閉關鎖國,對外交往不多,也就沒有國歌。大清駐英國公使曾紀澤在出使期間,看到西方國家在公共禮儀場合演奏國歌,甚為感動,覺得清帝國也應有本身的國歌,因此特地上奏並呈了一部「國樂草案」,但未得到批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並在正式國歌「鞏金甌」未出前,暫成為國歌。每當在國際交往中需要演奏國歌時,便使用該首軍歌代替。直至1911年,清帝國正式制訂了國歌「鞏金甌」。
  • 日本國歌僅28個字,翻譯成中文後,才發現我們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
    作為日本傳唱度最高的民謠,《櫻花》一度被認為是日本國歌。事實上,櫻花雖然是日本國花,但《櫻花》這首歌並非日本國歌。真正的日本國歌,其實另有曲譜。 眾所周知,現代國歌基本誕生於19世紀中後期。隨著西方殖民史的不斷加深,各國之間的外交場合也越來越頻繁,世界各國的國旗和國歌也在這會應運而生。
  • 日本國歌只有28個字,把它翻譯成中文,才清楚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
    國歌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特質的縮影。歷史上原本沒有國歌,世界上第一首國歌起源於荷蘭:1569年,不堪西班牙欺凌壓迫的荷蘭起義軍,高唱《威廉頌》打響了反抗之戰,並一鼓作氣打敗了西班牙的統治者。為了紀念這件事,荷蘭人民將《威廉頌》定為自己的國歌,從此以後才有了世界各國爭相效仿,逐漸成為慣例。
  • 日本國歌《君之代》據傳源自唐代雅樂,為何與哀樂極相似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原因,國人對日本的國歌國旗等各種象徵都不太待見。膏藥旗且不用說,那首君之代的國歌,即使拋開歷史成見,聽著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兒,後來聽到哀樂,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這個味兒。很少有人知道,日本國歌原本不是這個版本。
  • 國歌不是背鍋俠!別動不動就學戰狼,矯情的臭毛病得治!
    在科隆進行的一場俄羅斯對德國隊的橄欖球比賽中,主辦方一時疏忽,將俄羅斯國歌錯放成蘇聯時代的國歌《牢不可破的聯盟》,大概俄羅斯運動員唱完這首國歌后,不約而同的想找幾個德國人摁在地上摩擦,於是向身邊的德國隊員投去了和藹仁慈的目光——57:3,絕對的碾壓。而在近日,中國也出現了一次跟國歌有關的事情,不是唱錯了,而是唱對了,但卻遭到了各方的批評。
  • 華夏兒女應該知道國歌的誕生——我看《故事裡的中國國歌》
    文/臨海憑風國歌,是表現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認為能代表該國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樂曲,是用來歌頌與鼓勵一個民族的信心與凝聚力的。一般來說它們都會帶有愛國主義色彩、呼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國家情懷。
  • 三分鐘帶你了解中國人唱過的所有國歌,有首僅35字,暴露一大野心
    我們知道,國歌是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展示國家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一種很重大的形式。現如今,每個國家都有國歌。然而,如果時間再往前撥動120年,還有很多國家都沒有國歌,在那個時代真是誰沒有,誰尷尬。這不,日本就很尷尬。1869年,日本正值明治維新的關鍵時期。
  • 日本國歌:只有28個字,含義卻和秦始皇的願望極為相似
    國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表達,是一個國家靈魂的表述,國歌是神聖的,這幾乎是全世界公認的觀點。聽到一個國家的國歌,就會對這個國家產生好奇,中國的國歌創造於最艱難的時代,包含著全民族救國的吶喊,那其它國家的國歌,又是什麼風格呢?他們的國歌又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情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為了維護國歌的尊嚴,規範國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1978年修改的國歌還有多少人記得?與現在的國歌有什麼不同?
    由此可見,國歌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之重。 很多人都會唱國歌,但是大多數人卻不清楚它的歷史,它並不是憑空而生,甚至在被創作出來以後也曾經過修改。 其實,國歌曾經過幾番修改,1978年時經表決對國歌的歌詞進行修改,後在1982年又被恢復為《義勇軍進行曲》。
  • 日本國歌只有28字,將其翻譯成漢語後,才發現日本隱藏著巨大野心
    幾乎每一個國家在升國旗的時候,都會想起自己國家的國歌,同時,每一個國家的國歌也都有自身的含義,在經過了解之後,就會發現日本的國歌,含義好像有些許的不同,在將其翻譯成漢語之後,就會發現日本的野心原來這麼大!
  • 日本國歌僅28字,翻譯成中文是什麼意思?專家:與秦始皇的話類似
    眾所周知,國歌、國旗、國徽是一個國家對外的門面,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這不僅關乎著這個國家的價值觀,也包含著這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就拿我們中國為例,每次聽到我們的國歌就會讓人有一種振奮感,甚至於在一些特殊的場合聽到前奏就讓人熱了盈眶。因為這是我們的國歌。
  • 英國皇室的穿衣秘訣,原來這麼簡單
    ,到底在皇室穿搭風潮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且聽F君慢慢道來:01 英國皇室的最佳老友連續被三位王妃青睞,Ralph Lauren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英國皇室御用品牌。但在F君看來,Ralph Lauren與英國皇室的關係遠不止於此,Ralph Lauren一直陪伴王室走過無數精彩瞬間,與其說它是英國皇室御用,不如說是彼此成就的最佳老友。
  • 聽到「中國哀樂」,日本強烈抗議:抄襲我國國歌!中國如何回應
    但可惜的是,日本方面還是鬧出了一些糾紛,他們居然提出,中國的哀樂抄襲日本國歌。那麼這又該如何理解呢?一、日本國歌日本國歌名字叫做《君之代》,是在明治時代誕生的產物。當時明治維新如火如荼,日本也在全方面的學習西方文化。不過說來也巧,日本在學習方面不遺餘力,每一個細節都希望做到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