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揭幕

2020-12-15 大洋網

12月12日,「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在廣州增城1978藝術博物館揭開帷幕。此次展出的60餘明清時期人物畫作品,豐富立體地展現了傳統家族的生活場景以及情懷信仰。

對於觀眾,展覽是一次追溯先代歷史、瞻仰先賢文明的精神充電,喚醒人們對家風建設的關注。該展覽由長沙大觀文化、1978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逸點藝術機構承辦。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關山月美術館長陳湘波,廣州大學城管委會主任王鎮,廣州1978電影小鎮董事長李國雙,增城區教育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駱一峰,增城區委宣傳部版權管理和文藝文化科科長楊榮邦,1978藝術博物館館長宋代平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本次展覽的開幕式。

展覽「忠孝傳家」以家為切入點,展示了傳統社會的橫切面,包括了家族成員群像、日常生活面貌等,並進一步延伸到了傳統的祭祀、祈福等「吉祥文化」。廣州所屬的嶺南文化圈自古以來就有著蓬勃的宗祠文化,村落多備有豐富詳細的家族史,並會精心修建祠堂,這裡的古祠村落承載著千百年來的家族記憶。


展覽的作品中,《二十四孝》、《竹林七賢》、《關公》、《穆桂英》等精美人物畫讓觀眾大飽眼福,忠孝雙全、德才兼備,展現出了傳統文化和家國精神。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之中,「家本位」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樞紐,家學正統自古以來都為各文人、士大夫及百姓所看重。本次展覽設置了膳廳、庭院、書房等傳統生活場景,讓進入的觀眾神遊回古代大家庭,在觀展之餘可以於唯美場景中拍照打卡,既能深刻感悟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能擁有輕鬆愉悅的觀展體驗。據悉,本次展覽展出至明年6月3日。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高鶴濤 徐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高鶴濤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徐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景榮

相關焦點

  • 展現國人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60餘件明清人物畫亮相增城
    ——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在廣州增城1978藝術博物館揭開帷幕。此次展出的60餘件明清時期人物畫作品,豐富立體地展現了傳統家族的生活場景以及情懷信仰。對於觀眾們來說,展覽是一次追溯先代歷史、瞻仰先賢文明的精神充電,再一次喚醒了人們對於家風建設的關注。
  • 「齊家」之中,看明清人物畫中的民間生活與信仰
    12月12日起,「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專題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跨年展出。不同於美術史延伸出的繪畫展,此次展覽聚焦明清寫實類人物畫,試圖從明清以來的傳統祖宗畫、行樂雅集圖、風俗人物及道釋神仙圖中,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在歲末之時展出,並將跨春節和元宵節,也通過展覽與傳統節日文化銜接,以此感受中國傳統的家族生活、人文信仰和吉慶文化。
  • 家國情懷:忠孝不能兩全嗎
    忠孝觀念最早產生於先秦時期,是在古代敬天法祖思想倫理化過程中,在世俗社會層面產生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當時的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皆對忠孝作了詮釋。先秦以來的幾千年時間,社會倡導忠孝立本,忠孝建功,忠孝成為了一種傳統美德和社會責任。
  •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江西義門陳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義門陳後世子孫懷揣著象徵家族文明的鍋片,離開了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家園,踏上了走向五湖四海的續夢之路,演繹了家族史上的大遷徙、大分莊。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義門陳氏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有了「天下陳姓出義門」之說。「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 透過明清人物畫,看中國傳統「齊家」觀
    12月12日,龍美術館(西岸館)特別引進的「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專題展將正式對公眾開放。 在中國早期繪畫裡,人物畫因其特殊的敘事性所賦予的教化功能,使其在繪畫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山水畫、花鳥畫成為主流,人物畫逐漸被邊緣化。
  • 散文丨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文/李壽謙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父親早年上過幾年私塾,在村裡算是文化人了。為了生存,我們家開起了豆腐坊。父親負責賣豆腐,母親管磨豆腐,燒大鍋。母親溫柔善良,從不打罵我們。吃的是豆渣和上地瓜面蒸的窩頭,生活雖清苦,畢竟能填飽肚子。在那種情況下,仍未耽誤我四兄弟上學。大隊幹部XXX說父親:「老兄啊,你讓四個孩子都上學,能當飯吃呀?讓兩個大的回來多掙點工分不好嗎?」父親總是一笑了之。那時上學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 這一路,有家國情懷 - 這一路,有家國情懷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
    ●李林峰(梅縣外國語學校高三3班)  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講道:「我不知道將去何方,但我已經在路上。」是的,人生路漫漫,誰不曾迷茫,但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一路,有家,有國,有情懷。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意思是說,在家庭或家族的關係中維持其穩定和睦,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辭婦聽,國家才能安寧。孔子特別看重孝,把它做為其仁學的根本,孔子的學生還進一步說明了倡導孝悌之道的社會 政治 意義。「其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誦讀孝經傳承傳統文化 東莞茶山舉辦南社忠孝文化節
    近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活動之一,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一系列精彩活動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忠孝美德,擦亮茶山文旅品牌,助推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地建設。
  • 中國人喜歡尋根,這是一種情懷,天生的!
    情懷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祖先」這個詞語,不管是在哪個家族,總有著特殊的含義。是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喜歡尋根還是一種情懷,與生俱來的,其實誰都會有。說中國人喜歡尋根是一種「情懷」,那麼「情懷」到底是什麼?其實如果把「情懷」放在尋根上,它卻成為了很難用一句話來準確闡述的感情的東西。
  • 【方志四川•人物】冉進財 ‖ 忠孝御史趙成慶
    趙成慶兄弟姐妹共七人,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四。南宋末年,趙垠曾在軍中擔任一個叫百夫長的小官,後來辭去軍中職務,靠經商發家,「素贏於資」,但他並不看重錢財,而是「輕利好惠」,樂善好施,幫助鄰裡,這給趙成慶等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 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以玉傳家可富十代,揭開傳家玉的真實內幕!
    可以作為傳家寶的東西數不勝數,但在眾多傳家寶中,最出名的,還要屬和田玉。所以古人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傳家之玉」這一說法。說到以玉傳家,很多人認為這是為了傳承財富,因為好玉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歷久彌貴。其實,這種觀點並不全面。如果僅僅是為了傳承財富,那麼黃金、鑽石甚至是人民幣不更簡單直接麼?
  • 百年古村傳承忠孝文化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陳武東  通訊員 陳俊鵬 謝銳堅 茶山宣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
  • 古宅大院中的耕讀文化
    張家大院是太嶽腹地保存較完整的深宅大院,是一個集習武從文、務農經商、出仕為官於一體的官宦富庶家族,百餘年間,從大院走出大學士、舉人、秀才、廩貢十餘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譽。張家大院門側楹聯:泰而不驕,正乎內外厚德載物;勤且尚儉,永自春秋書劍傳家。
  • 小說中那些家國情懷的句子,《殺破狼》、《不死者》必須擁有姓名
    一本小說的價值在於,讀過它的人能從中得到一些東西:有的是讓你哭、讓你笑的魔力、有的是科普的冷門知識、有的是可以用進作文裡的優美句子。這次疫情之後,很多人都要寫此類的作文,這時候,那些小說中描寫家國情懷的句子就有了用武之地。
  • 【小家傳大愛•共築家國夢】都說「忠孝難兩全」 但他卻做到了...
    【小家傳大愛•共築家國夢】都說「忠孝難兩全」 但他卻做到了「忠孝」不缺席——魏震洲家庭事跡 2020-06-18 0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御璽家:以玉傳家,馬先生留給兒子的收藏是一塊和田玉
    只要玉還在,家族的精神、氣度就不會消失。玉石是代表信仰的信物,經久不衰的物理特性,會將父母,乃至整個家族的溫情和信仰代代傳遞下去,做人要像玉一樣的人,溫潤,從容不迫,有氣節,正直善良。玉石也代表美好的祝福,和田玉天然屬性代表了一種永恆不朽的生命文化,把玉傳給後代,也是在把平安吉祥的福氣傳給後代,庇護子孫的避兇、安家、驅邪、如意吉祥、平安順遂。馬未都給孩子一塊玉,王剛也給兒子一塊玉,為什麼傳玉?也說明了玉是家族的靈魂,玉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意和的期望。
  • 學生作品|一抔土的家國情懷
    那是因為我們要想得到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和幸福,聽到遠處傳來的火警聲和一片英語喧譁聲,我們想看到的是在熊熊烈火中被第一個救出來的是說著地道中國話的中國人。我國許許多多的消防隊員曾在大火中喪命了,為的就是保護中國自己的同胞和那些外國友人,中國人的血,中國人的淚首先為中國人自己流,然後才為它國正義者流。這些陌生的語言交雜一片,留下的多數是淡漠。而嚼著濃濃的鄉音問一句:「吃了沒?」卻包含著萬般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