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劉迅 通訊員陳棟 袁滿芳 張晨
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豹澥街道九龍湖社區,是個有著近9000人的大社區。自疫情防控攻堅戰打響以來,社區、區城管局、街道、志願者等組成了一支防疫「生力軍」,一同守護這個「大塊頭」社區。
很多居民不知道,這支隊伍的「領頭雁」、社區黨支部書記範志望,是一位90後。因為他剛滿三十歲、一家三人齊抗疫、他常常一天三餐吃泡麵,大家送他一個「三好書記」的稱號。抗疫期間,他每天早出晚歸連軸轉,整個人瘦了20斤。
90後當好9000人社區的「管家人」
面對疫情來勢洶洶,作為社區書記,範志望從春節前就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戰鬥當中。由於九龍湖社區還建早、面積大、分布廣、人員結構複雜,疫情防控任務比較繁重。人員排查、封控管理、集中隔離、護送病人、物資保供……近9000人的社區,範志望家家都要顧,事事都要管。
大家調侃,他既是社區的「打鳴人」,每天最早抵達社區,接聽電話、統籌調度、布置任務,他又是社區的「挑燈人」,每天都工作到凌晨時分才回家,趕忙的時候顧不上吃飯,常常一日三餐吃泡麵填肚子。
在集中三天拉網式大排查中,範志望帶領工作人員們逐家逐戶敲門,每天排查到深夜11點以後,一定要做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在社區封控管理中,他白天忙於巡邏勸導和查漏補缺,到了晚上就讓同事們先回家休息,自己則親自值守卡口,堅持到最後。
正是這份責任和擔當,他帶領九龍湖社區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截至目前,社區開展「四類人員」排查累計204000餘人次、慰問幫扶特殊困難群體累計4300餘次、代買代送各類物資及藥品累計7800餘次、勸返出行人員累計2100餘人次、消殺清潔累計16300餘單元樓、補漏封堵圍牆累計870餘次、指導居民註冊「健康碼」累計4000餘次,其中還建小區3期、4期已被認定為「無疫情小區」。
九龍湖社區的市管包保幹部、武漢體育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李秋萍稱讚:「小範書記雖然年輕,但工作認真、細緻、紮實,是社區的頂梁柱,也是我們的好戰友!」
父親、妻子一同堅守抗疫一線
為了支持兒子的工作,範志望的父親範明木,主動申請成為九龍湖社區志願者,每天忙碌在卡口值守、社區巡邏、宣傳宣導等崗位上。範志望的妻子、豹澥街桃花源社區工作人員鄧帆也全力支持丈夫,並且同樣堅守在自己的社區一線。
為了沒有後顧之憂、安心作戰,夫妻倆把3歲的女兒送到了母親家照顧。特別掛念孩子時,又擔心疫情風險,他們只能偶爾在晚上抽空回家,甚至不敢靠近臥室,就隔著房門遠遠看幾眼,然後匆匆離開。
一家三人奮鬥在防疫一線,但身處不同的崗位,早出晚歸,聚少離多,甚至沒有吃過一頓團圓飯。但他們表示:「先有大家,才有小家,一家人在防疫戰場上相聚,也是一種別樣的幸福。」
3月13日這天是範志望30周歲的生日。雖然沒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他和社區同事們一起,吃著簡單的手工蛋糕,唱著生日快樂歌。一片歡聲笑語,讓大家連續堅守了56天的疲憊和壓力,瞬間消散了許多。因為年紀剛滿三十歲,一家三人齊抗疫,常常一天三餐吃泡麵,於是社區群眾們也給範志望送上了一個「榮譽稱號」——「三好書記」。
「居民有需要,衝鋒在前不講條件」
在疫情防控前期,突發事件多,防疫風險大。但在群眾緊急求助的時候,範志望總能第一時間出現在他們身邊。
2月23日,社區收到一位居民的求救電話,反映他的父親在家出現發燒、乏力等症狀,請求社區安排送往醫院。範志望迅速聯繫T3志願車隊準備安排送診。不到5分鐘,居民再次致電,反映其父親已經癱瘓倒地、無法動彈。由於病人體重達160餘斤,家人無法挪動,情況尤為緊急。範志望聞訊心裡一緊,來不及多加思考,就穿上防護服趕到居民家中。簡單查看和收拾一番後,他連背帶扛地將這位胡先生送上轉運車輛。
3月14日一大早,社區一名租戶劉女士自報出現發熱症狀,要前往醫院發熱門診就診。範志望二話不說就陪同看診,連早飯都沒來得及吃。連軸轉一整天,他滴水未進。直到晚上7時多,範志望返回社區時已經飢腸轆轆。此時,社區一位老同志中午給他特地下了一碗補清湯麵,再次下鍋加熱之後,成為他一天下來的第一頓飯。
由於連續忙於疫情防控,加之營養跟不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範志望硬是「瘦身」近20斤。當社區志願者勸他不要這麼辛苦時,範志望堅定地回答道:「大家都很辛苦,但我作為『領頭雁』,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挺身而出,越是辛苦的時候越要衝鋒陷陣,讓大家安心,讓居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