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厚重」兩個字倍受人們推崇。如果一個人說話隨意,舉止輕佻,是很容易被人輕視的。而一個人如果行動處世都能做到厚重,就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
一、說話舉止不可太輕易
曾國藩在《諭紀澤紀鴻·說話舉止不可太輕易》中,就對兒子曾紀澤、曾紀鴻進行了訓誡。
「澤兒看書天分高,而文筆不甚勁挺,又說話太易,舉止太輕,此次在祁門為日過淺,未將一輕字之弊除盡,以後須於說話走路時刻刻留心。鴻兒文筆勁健,可慰可喜。」
曾國藩認為兒子紀澤雖然天分很高,但是文筆不夠勁挺,而且在行事上有兩個毛病,即說話太易、舉止太輕。兒子紀鴻文筆頗有勁健之風,可喜可慰。
「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曾國藩時刻不忘教導兒子要多讀書,不可積攢錢財,不可買賣田地,不能有驕奢淫逸之氣。
這裡的「輕易」與「厚重」正好相反,因此受到了曾國藩的嚴厲批評。
說話太易,指的是說話語速太快、表達不夠妥帖、語氣不夠穩重等等。
舉止太輕,指的是走路速度比較快、小動作太多、眼神不夠篤定等等。
一個人如果本身就老成持重,那麼在行事上自然會較為「厚重」;而一個人如果性格活潑開朗,那麼在行事上就可能有些「輕易」。
這些言行舉止,其實與人的性格有關,有的人天生如此,是不可能強求的。
二、「輕易」和「厚重」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功嗎?
從歷史上來看,行事的「輕易」和「厚重」,其實並不能成為評價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的標準。
例如,漢高祖劉邦出身低微,有著流氓習氣,而曹操生性灑脫隨意,他們在言行舉止方面都算不上「厚重」,但也成就了一番事業。
從不同的人群來看,藝術家、文學家往往情感細膩、思維跳躍性較大,因此大多數人舉止比較輕易,但這也不會阻礙他們取得成功,反而會因為思維跳躍而靈感迸發。
曾國藩對兒子提出這樣的批評,自然有他的良苦用心,更是為了兒子們好。
但是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其實不必太在意孩子這種外在的性格表現。如果孩子活潑好動,不一定非要讓他安靜下來;如果孩子是個急性子,也不必非要讓他慢慢來。
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性格,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習慣。只要孩子品行端正,這種外在的言行舉止還是順其自然地好,否則就會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如果刻意求之,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正確處理與官員的關係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果家裡有一個人有權有勢,其他人可能就會借著他的權勢做一些與自己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
這種現象古時有,現在也有。「我的爸爸是李剛。」「我的爺爺是XX領導。」就是典型的代表。
曾國藩和曾國荃兩兄弟官位越來越高,權勢也越來越大。於是曾氏家族中的一些子弟開始仗著兩人的勢力,四處遊走,往來於省城和縣城的官衙之間,甚至還幹涉政事,曾國藩的四弟澄弟就是其中之一。
當地的官員知道曾家的勢力很大,也十分樂意巴結曾家的子弟。
但弟弟們的這些做法與曾國藩的為官處世哲學似乎不太相符。曾國藩做官最大的希望並不是家中能夠大富大貴,而是全家和順平安,因此他希望家人能夠遠離政事,不幹預地方事務。
當他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十分擔憂,擔心這樣的行為會損害曾家的名望,甚至會給曾家帶來災禍,於是寫信告誡澄弟。
在《致澄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這封家書中,就提到了此事。
「沅弟之才,不特吾族所少,即當世亦實不多見。然為兄者,總宜獎其所長,而兼規其短。若明知其錯,而一概不說,則非特沅一人之錯,而一家之錯也。」
曾國藩在信中對沅弟之才進行了肯定,同時也指出,作為兄長,有監督弟弟們成長的重任,如果明知弟弟們有過錯也不指出,就是一家人的過錯。
對於如何與地方官員相處,曾國藩也提出了他的處世原則。
「吾家於本縣父母官,不必力贊其賢,不可力詆其非,與之相處,宜在若遠若近,不親不疏之間。」
在信中,曾國藩並沒有直接批評澄弟的做法,而是委婉地說明了與地方父母官的相處之道,即「若遠若近,不親不疏」。
四、與官員交往的兩大原則
曾國藩在信中還列舉了一些具體的情況,說明在這些時候應該怎麼做。
「渠有慶弔,吾家必到;渠有公事,須紳士助力者,吾家不出頭,亦不躲避。渠於前後任之交代,上司衙門之請託,則吾家絲毫不可與聞。」
他認為地方官家中的紅白喜事,按情理是應該去的,而所有公務上面的事,則一概不能參與。「弟既如此,並告子侄輩常常如此。子侄若與官相見,總以謙謹二字為主。」
最後,他提出了與官員交往的兩大原則,那就是謙和和謹慎。不僅兄弟們要做到,子侄們更應該做到謙謹二字。
其實,曾國藩所說的這一交往原則,可以更廣泛地應用到我們的日常交往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品行不端、德行不良的人,然而出於種種原因,我們又不得不與他們交往。
對於這些人,我們就可以採用「若遠若近,不親不疏」的方法,既可以維持正常交往,又可以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受到他們的傷害。
這也是我們從曾國藩的家書中,可以學到的與人交往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