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家師父在我剛入佛門的時候就曾經為我開示:她說人這一生啊,能享多大福、要吃多少苦,都是有定數的,是逃不了的,都是自身業力的牽引,人要能享福、能受罪,兩不耽誤。我們看看自己身邊的人,有天生命就好的,也有天生殘疾命苦的,這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相,「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他自身因果的寫照,上天不會虧待誰,也不會偏袒誰,萬般皆是命,萬般皆是自因自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造什麼業,今生得什麼果,「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前世積多少德,今生享對多大福。沒有必要去羨慕或可憐任何人,因為他當下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作而來的。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修來的,就像我們看有些人面容姣好、長相好看,那也是人家修來的福報,當然,如果我們當下開始修行修心,「相由心生」,心存善念,久而久之,也會轉柔美端嚴相。天上不會掉餡餅,人這一生的福報是有定數的,我們能得到什麼,也是全靠福報支撐,一旦沒有了福報,所有好的東西都會離你而去。
所以,人要懂得惜福、培福,不論有多少財物,不要揮霍浪費,人的德行就是人的「風水」,德行不好,風水馬上轉壞。財多的時候多布施,利益他人,就是為自己積大德。福氣來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要懂得珍惜,要有謙卑的心態和感恩之心,心存敬畏、恭敬萬物,才是智者應有的覺悟。
積一分福報要比損十分福報難得多,損福太容易了,被損掉的福報,這個漏洞很難再補上。而人積一分福報,得需要做多少善事才能填補上啊?「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抱怨命運,卻不知「命由己作,福自己求」,當你去求佛菩薩幫助,佛菩薩不幫忙,為何不懺悔反思自己,不改變自己,自己不善良,卻埋怨別人不慈悲,這不是愚痴嗎?
福報求不來,所以不要妄想多燒香磕頭,命運就改變了。福氣在哪裡?在我們的善念裡,在我們的慈悲心裡,在我們的善行裡。其實很簡單,不需要我們搞什麼形式主義,特地跑到窮人家去布施,真正的積德行善就是自己能夠時刻心存歡喜,善待他人,哪怕只是給他人一個微笑、一句善語,這都是行善,不為難自己、也不刻薄他人,這都是慈悲,都是在修福。
如何惜福?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東西,懂得知足,不嗔恨、不抱怨,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珍惜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這一生相聚不容易,下一世難再遇見,不要傷害,惜緣了緣。對於自己要有約束,衣食上莫浪費,衣服不要貪多貪貴,有得穿、得體就好,食物能吃多少吃多少,不要故意浪費損福。
我們如果去過寺院,應該都會發現,寺院裡的出家師父特別惜福,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上。寺院裡的僧人飯前要念「供養偈」,佛家有句話叫「僧人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僧人所食齋飯由四方善信供養而來,出家人應知福惜福、精進修行,「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出家人吃完飯不像我們在家人一樣刷碗,而是在碗中倒入白開水,就著水將碗中的殘餘剩飯涮乾淨,而後全部喝掉,不留一粒米粒,乾淨如洗過一般。在穿衣上,很多出家人在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一般都是撿其他出家人穿過的衣服穿,即使出家很多人,很多僧人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
出家人明白因果,我師父也曾告訴我說,那些嬰兒,出生不久的孩子,不要給他穿太多新衣服,那不是什麼好事,那是在損他的福氣。很多老人一般都會給小孩穿別人穿過的舊衣服,沾沾別人的福氣,也以免損自己的福。人的福報是平衡的,在一方面得到太多,在另一方面就會失去很多。沒有誰總是順風順水,也沒有誰的人生是圓滿的,要懂得知足,莫攀緣、強求。
希望大家多懺悔、行善,廣行布施、孝順父母、恭敬三寶,積德修福,人生順遂。感恩閱讀與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