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搬了一次家,雖然在上海打工的日子依然是漂泊的狀態,但每過一年、讓自己再多住好一點的小心願,還是可以實現的。
搬家後,就從「住自如跟陌生人合租房子」,變成了「擁有獨屬於自己的小屋」,稍微微富足一些的狀態。
這次選了一個挺智能化的公寓,像個學校院子一樣的感覺,門口有保安,有快遞驛站,有小超市,進出幾道門都是刷臉。回家呢,也是按個密碼鎖就OK,終於是把我從五六十年代老破房子中解救出來了。
各項費用在手機端就可以繳納,每天看著自己的電費、水費、熱水費各花掉多少了,也是蠻刺激的。
認真比對了一下費用,最近天氣冷了開空調,每天電費就從幾毛錢漲到了3元+,熱水費按每噸45元計算,一個月也用了2噸~看到數字內心也會咯噔一下,但算了數字又覺得「還好,還好」。每月水電費也就200元+左右,可以負擔得起。
至少自己在冬天的時候,可以愉快的把空調開到30度穿一件薄睡衣在屋裡走,可以舒暢的衝個熱水澡不用擔心計費器一直在跳表。10年後終於擁有了這樣微小的幸福,這是10年前剛上大學的我,未曾想到的。
【讀大學那年畏手畏腳洗熱水澡的故事】
2010年我離開家鄉,去到陌生的城市上大學。住在沒有電梯的8樓、上下鋪10人間擁擠的宿舍。只有一個衛生間,每次起床高峰期都得排隊去洗漱。各種不方便,但當時還是學生的自己,也沒有那麼多的挑剔。
比較慘兮兮的是洗澡,需要到舍管阿姨那兒去充值熱水卡,才能使用。正常每次洗澡的成本在0.5~1元,這已經是比較省著的用法。
基本上就是先往身上一頓衝水,抹上沐浴露,再一陣劃拉一下淋掉身上的泡沫,就差不多要收手了。因為在使用熱水過程中,有個計費器可以看到卡裡的錢一點一點被扣掉,覺得很心疼,就沒捨得繼續再多用一點。
上大學的那些年,洗澡很多時候不是享受,而是為了「完成任務」一樣。雖然這說不上是一塊很大的費用,但當時只有幾百塊生活費的我,還是覺得每一項都得省著花,這樣省錢的思維落實到了樁樁件件小事中。而後自己需要用很長時間,去改變這「事事節儉」的想法。
【第一次旅行住不起開空調的房子】
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策劃的出門遠行,發生在大一的寒假。挑了半天選擇了看起來很有文藝氣息的鳳凰古鎮,但當年的自己根本沒有任何旅行的經驗,甚至沒有自己出過省。
一切經驗來自於豆瓣上的各種攻略。第一次學習了預定火車票,通過豆瓣找到了淘寶、抱著懷疑的心情定了一個民宿(當時連淘寶都不會用),我現在還記得那家店的店主叫做「燕子阿姨」。然後就憑藉年輕時的一腔勇氣,坐上綠皮火車,在冬天最冷的時節搖搖晃晃出發了。
湖南的冬天,是比我的廣西老家要冷一些的。沒見過世面的我,當然也是凍得不行。住的民宿不大,樓下有木炭生火可以取暖,但房裡還是冷冰冰的。店家介紹說屋裡有空調,可以開,收費是20元/每晚。
我當然想啊,自己的房費也才幾十塊錢呢,又要加20元去開空調?好像不太划算,於是第一夜就洗熱水澡之後,快速縮到被子裡,勉強過了一個晚上。
終於撐過了第一晚,醒來之後發現第二日更冷了。而且經過一夜的掙扎後,雖然有被子+衣服的重量壓在身上,但是沒有暖氣實在是沒法兒好好睡覺。第二天才終於決定咬咬牙,把20元的空調費用交上,舒服的享受了一把。
後面這些年我還去了很多城市旅行,從20元床位的民宿住到500元+的酒店,第一次旅行的冷我一直都還記得,但條件已經越來越好,儘量不再去委屈自己了。
【寫在後面】
從最近的水電費帳單中,突然想到學生時代的兩件小事,就展開聊了聊。說慘其實有些矯情了,畢竟很多人可能經歷過更困窘的狀態。但看著自己一路走來、慢慢變好,還是覺得挺感慨的。
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意識到,其實我們想要的東西,總會慢慢擁有的,只是需要一些時間而已。如果20歲的夢、能夠在30歲實現,其實也不晚。
希望未來的我能擁有,更多的「自由」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