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虹導演:從央視美食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_發現頻道_中國...

2020-12-09 中國青年網

   「哪怕在我們尋常生活中,「吃」也不僅僅滿足口腹之慾,還蘊含了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導演鄔虹

   如果聊到中國的美食類紀錄片,那麼《舌尖上的中國》註定是座繞不開的豐碑。一方面是因為它無論從知名度、觀眾口碑,還是從頻道收視率、網絡播放量來講,幾乎都無出其右;另一方面,跟以往紀錄片宏大敘事、莊嚴厚重的選題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一季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講述那些藏在美食背後的百姓故事和溫暖記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甚至可以說,之後十年間絕大多數美食類紀錄片多少都被烙上了它的風格印記。

   但是,是不是美食紀錄片的形態和邊界都要受限於此呢?身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的鄔虹導演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鄔虹

   跳出體制 探索紀錄片新模式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國爆紅,甚至成為當時人們茶餘飯後必備的社交談資,這讓作為分集導演的鄔虹在欣喜之餘,不禁又多了一份思考。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從事紀錄片工作的她,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催動著紀錄片行業的變革。她從服務多年的傳統媒體辭職,接入市場化的脈搏去探索紀錄片新形式。「我做了二十多年的紀錄片,之前也有不少作品獲得了行業的獎項和受眾的肯定。參與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給我的觸動和啟示很大,紀錄片在中國不是沒有觀眾,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視角去貼近觀眾的審美需求,讓敘事方式更加接地氣。」 鄔虹導演提到。「當時不少身邊的同行朋友都不理解,在他們認知中,紀錄片永遠是小眾的審美表達,一旦脫離了體制的保護,是很難在市場化環境中存活下來。但我很堅信紀錄片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代脈動同步,形成一個新的發展格局,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改革和創新,紀錄片是無法在一個信息空前多元、資訊空前豐富的新媒體時代,與娛樂化、大眾化的文化產品展開競爭的。後來事實也證明我是對的。」

   的確,紀錄片隨著時代前行、契合審美變遷,從小眾破壁到大眾傳播的題材開拓、敘事創新、製作突破與節奏變換。紀錄片因為越發貼近真實、貼近年輕受眾的呈現而日益受到追捧,甚至產生了大量現象級的「網紅」作品,引發收視熱潮。

   去抖音快手拍微紀錄片? 上線僅兩周雙系列故事播放破千萬

   變革同樣發生在美食紀錄片的創作上。創作者們一方面開始從選題差異化入手,無論是放眼全球、探尋精品的《風味人間》,亦或是著眼於市井街巷、富有煙火氣的《人生一串》,這些聚焦在小眾題材的美食類紀錄片都實現了大眾化傳播;

   另一方面,在傳播媒介的選擇上,紀錄片已經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電視臺頻道和播放,更多的開始與網際網路媒體合作,讓紀錄片不再是電視臺專利,而是藉助網絡的便捷性滲透到社會和人群之中。

   「既然要創新,就應該真正關注觀眾的收視心理、習慣、偏好,尤其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的觀看行為下,如何讓觀眾隨時隨地獲取他們想要的影像體驗,這便要顛覆傳統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和營銷模式。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到移動網際網路媒體的最前端去接受挑戰……」「為什麼要去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面去拍微紀錄片」成了鄔虹導演的「必答題」。

   在鄔虹導演眼中,自己創辦的個人IP品牌及短視頻帳號——【鄔小虹】並不只是想做一個能拍點新奇視頻「美食網紅」,她帶領團隊將「高質量的美食微紀錄片」播種在短視頻平臺的沃土,在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中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當你打開抖音下【鄔小虹】主頁後就會對微紀錄片有更直觀、更強烈的感受。

   一.水準如一,向央視紀錄片的拍攝製作水準看齊

   與抖音上其它泛大眾化拍攝不同,有著二十多年紀錄片創作經驗的鄔虹導演認為,微紀錄片儘管採取的是單集時長短、採用全程豎屏拍攝,但骨子裡還是散發著基於真實表達的紀實藝術的獨特魅力。「我對團隊的要求就是,短視頻必須有符合我們定位的鮮明風格,所有的拍攝製作都是紀錄片創作的高水準,在敘事節奏和故事結構上,做一些符合平臺算法的調整。」鄔虹導演說到。

   二.選題出新,著眼民間傳統美食文化傳播與推廣

   很多創作者都會難免抱怨,《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把美食拍到了極致,成為了難以逾越的巔峰,甚至國內一些知名的美食都已經被《舌尖》系列拍光了。作為《舌尖上的中國》開創季的分集導演鄔虹卻持有不同的觀點。

   「實際上在中國,美食題材浩如煙海,《舌尖上的中國》只是取一瓢飲,與其泛泛而談或是沉醉於獵奇,我更希望帶著【鄔小虹】團隊在一條維度下更深入垂直的探究,深度發掘真正來自民間的、帶有深刻中國印記的傳統美食文化。」

   於是【鄔小虹】的微紀錄片團隊,將足跡踏遍了祖國秀麗的山川,用鏡頭展現地理多樣性的中國之美,尋覓這片土地上彌足珍貴的好食材,記錄民間美食高手的傳統技藝,講述美食背後的故事,呈現旖旎的民間文化,描繪動人的人間煙火。

   與鄔虹導演以往創作的美食紀錄片不同的是:【鄔小虹】美食短視頻由鄔虹導演親自出鏡,引導和參與每一道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與主人公深入交流互動,呈現更為生動活潑的視覺形式,詮釋【鄔小虹】美食短視頻「千裡尋至味、洗手作羹湯」的大主題。

   正是堅持著這種創作理念,【鄔小虹】在眾多美食類短視頻當中脫穎而出。抖音平臺上線僅僅兩周,就取得了2支視頻內容播放均超1,000萬的喜人成績,順利在抖音平臺上「出圈」。

   三.新穎敘事,更貼近年輕受眾的帶有的溫度表達

   【鄔小虹】團隊深知,單純靠好選題、高水準的拍攝製作,並不一定能持續留住觀眾和粉絲的心。必須使用當下年輕人更喜歡的表達方式,讓他們隨時隨地都能自有的觀看,並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視頻下方的話題互動。

   「我們微紀錄片單支視頻的時間控制在1-3分鐘之間,方便觀眾午休、上線半路上等場景下觀看。而且每一支都內容相對獨立,比如講述食材溯源、烹飪製作過程等,而一個系列中的各支視頻間又能相互銜接、承上啟下,讓粉絲看到某一支內容後,忍不住要向前翻上一篇內容或者等待後續的更新,很多粉絲都說有追劇的體驗。」 【鄔小虹】品牌總監劉欣談到。「

   另外,我們也非常關注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在保證紀錄片的真實客觀的前提下、也會在故事中特意留下話題和彩蛋,激發觀眾間的評論互動,比如在拍攝荷包紅鯉魚時,我們就選取了一條20歲以上的紅鯉魚,不僅讓很多95後00後驚呼,這個魚的年紀比他們還要大……,同時鄔虹導演和團隊夥伴也會及時回復觀眾們的留言評論,也收穫了大量的忠實粉絲。」

   如今【鄔小虹】上線二月有餘,抖音短視頻累計播放量早已輕鬆破億,短視頻單平臺累計粉絲接近70萬,也給微紀錄片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一條新出路。

   身份跨界 從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

   如果說鄔虹導演在微紀錄片中從幕後走到臺前算作一次轉型,那麼作為新文創IP品牌——【鄔小虹】的主理人則稱得是更大膽的跨界。

鄔虹導演創立新文創品牌——鄔小虹

   在【鄔小虹】創立之初,鄔虹就沒有把它單純的定義成一個美食視頻帳號,或是網紅人設。而是將【鄔小虹】當做文創IP進行打造。雖然還不太習慣被人從「導演」改稱為「主理人」,但是對於文創IP和品牌鄔虹有著獨到理解的她認為,現今的文創IP已經不單是某一個產品或內容,不應該孤立看待,而是應該從四個維度全方位打造,串聯起內容的IP——中國民間傳統美食故事拍攝;形象的IP——鄔小虹(真人)人物形象;產品的IP——【鄔小虹】甄選及品牌產品,並將三者融入為企業的IP,使【鄔小虹】最終成為一個以中國民間傳統美食為基因的、富有影響力的品牌。

   在鄔虹眼裡,「美食是有著豐富內涵的。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幾千年浩瀚的文明史,可以濃縮成一部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發展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不僅僅滿足口腹之慾,還蘊含了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味道」是一種神奇的基因,它藏於你的舌尖,不可思議地影響著你的生活習慣、審美體驗、情感活動,並且一生不變。它就像開啟人生記憶的密碼,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為了挖掘這一串串的記憶密碼,【鄔小虹】IP團隊走訪祖國大江南北的城市與村落,探訪最地道的民間傳統美食,拍攝美食及其背後的故事,與此同時也積極與傳統手藝匠人、非遺傳承者合作,為民間傳統美食賦予新的生機與活力。

鄔小虹品牌主理人——鄔虹導演深入贛南果園拍攝紀錄片

   2020年中秋,【鄔小虹】團隊悄悄上架的廣式古法手作月餅禮盒,僅三天時間就賣出千餘盒直接告罄,也讓團隊和投資人看到了市場的反饋與熱情。

   鄔虹坦言,【鄔小虹】文創IP的核心是記錄中國民間傳統美食,傳承祖先的智慧,推廣深厚的中國文化,留住老手藝的精髓。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鄔小虹】微紀錄片和【鄔小虹】品牌研發的美食產品,將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中國、了解自己的家鄉,品嘗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美好食物,感受人生的多姿多彩。【鄔小虹】「讓舌尖喚醒故鄉記憶」 。

   我們相信,鄔虹導演和她的【鄔小虹】團隊將帶來更多的驚喜和無限的可能。

   鄔虹導演個人履歷

   鄔虹,女,1972年11月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西省贛州市人,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製作人。畢業於南昌大學新聞系,先後擔任江西電視臺紀錄片導演、中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見證》欄目導演、紀錄頻道導演,並執導了中華美食文化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六集。

   現任舌尖記憶(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文創IP品牌【鄔小虹】主理人。

   主要作品:《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偉大的歷程》、《現象1980》、《我到新疆去》、《甲子》、《武功山》、《皇城邊的村落》等。

   主要榮譽:榮獲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紀錄片特等獎、第8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評委大獎、2012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評審團大獎、第18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年度特別獎、第12屆中日韓電視製作者大獎、中央電視臺 2012年度「臺長特別獎」等殊榮。

   文創IP品牌——鄔小虹

   【鄔小虹】是由紀錄片導演鄔虹一手創辦打造的新文創IP。鄔小虹品牌隸屬於舌尖記憶(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鄔虹導演擔任品牌主理人。

   【鄔小虹】品牌旨在傳承和弘揚中國民間傳統美食文化,賦予「傳統」以「新生「,用鏡頭裡的煙火故事傳遞人間真情,將內容、文化、食品、電商、跨界聯名等多個領域串聯打通,讓傳統美食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順應時代的需求,煥發新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鄔虹導演專訪:從央視美食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
    ——導演鄔虹 如果聊到中國的美食類紀錄片,那麼《舌尖上的中國》註定是座繞不開的豐碑。 身份跨界 從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 如果說鄔虹導演在微紀錄片中從幕後走到臺前算作一次轉型,那麼作為新文創IP品牌——【鄔小虹】的主理人則稱得是更大膽的跨界。
  • 豬年春晚總導演已經確定 央視綜藝頻道副總監劉真導演接棒
    豬年春晚總導演已經確定 央視綜藝頻道副總監劉真導演接棒時間:2018-08-30 18:22   來源:花邊星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豬年春晚總導演已經確定 央視綜藝頻道副總監劉真導演接棒 今天距離201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直播還有158天,小編從春晚知情人士處獲悉:央視綜藝頻道副總監劉真導演將接棒總導演一職
  • 紀錄片《中國》開播即火,導演說:我是中國歷史門下走狗
    先說總導演李東坤,2015年火遍全國的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製片人就是他。而這次的《中國》,李東坤親自操刀導演工作,從立項到開播,整整花了五年。他在採訪中說:「這個項目幾乎是我能力的極致,運氣的極致。我只能說,天佑『中國』」。
  • 央視紀錄片《第三極》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第三極》4K版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從《河西走廊》到《神秘的西夏》、《第三極》,央視近一個月來連續播出的三部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令人驚豔。其中,《第三極》已經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直接採購,將在其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網絡上播出。這是極少數中國自主攝製紀錄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 《二十二》導演新作籌資難,紀錄片製作之路在何方?
    《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國產紀錄劇集片迎來一波製作、播出熱潮。「2700多年的古城,600多年前的聽雨樓,不僅聽見雨聲,還聽見平遙人的鍋碗瓢盆,喜怒哀樂。」伴隨著解說詞映入觀眾眼帘的是俯拍視角下,構成古城特色的青磚灰瓦建築群。這是央視紀錄頻道近期播出的《航拍中國第三季》山西篇的部分片段。
  • 瑞士導演為何要拍中國鬼片?
    董特寧對他的中國紀錄片並不滿意:預算有限,他一人身兼導演、劇本、攝影,行程也壓縮到12天內,其中一半時間花在了路上,在每個城市的實際拍攝時間只有1天。想拍鬼故事的董特寧,曾是瑞士的「主旋律」導演,2013年他接受瑞士電視臺的邀請,導演了瑞士電視劇版的《建國大業》——《瑞士》。2014年,他又接受央視的委託,拍了一部分為十集、每集五分鐘的紀錄短片《中國印象》。這部原本是要拍給瑞士人看的紀錄片,幾經壓縮、刪改,最終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 「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紀錄片製作人」推薦詞
    以下為活動現場宣讀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紀錄片製作人」推薦詞:張 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社會現實節目組製片人她是資深的製片人,參與製作《與全世界做生意》《生命之鹽》《手術200年》等紀錄片,賦予製作人發掘題材、發現團隊、發揚紀實的精神。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拓展出更廣闊的...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這些年中國的美食紀錄片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在「舌尖體」之外,美食紀錄片又是否能拓展出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2010年10月底,廣電總局出臺了《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成立,開始探索以更大的投入生產更加商業化、更有影響力乃至能夠出口海外的紀錄片。時任頻道副總監的陳曉卿抓住了這一機遇,從他熟悉的美食領域入手,並大膽地借鑑了BBC更為先進的商業紀錄片生產方式,創作出了《舌尖上的中國》這一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作品。
  • 從紀錄片到直播綜藝,導演趙琦:這都是體會人間情感的方法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12月14日-17日在廣州舉行。12月14日,紀錄片節多項活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其中,知名導演訪談活動中,導演趙琦分享了近期創作的感悟。談到從紀錄片導演到直播綜藝導演的轉變,趙琦認為:「這都是屬於進入生活層面去發現真實,體會人間情感的一種方法。
  • 周浩: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
    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12月14日-17日在廣州舉行。12月14日,紀錄片節多項活動在廣州圖書館舉辦。其中,知名導演訪談活動中,導演周浩透露,拍攝其實是「觀察世界的方法」,「當你學會觀察世界的方法之後你就會覺得人人有故事,這樣你就會尊重你的每一個拍攝對象」。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推薦的四部紀錄片
    在那些可以跨越故事片和紀錄片兩個領域的導演當中,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可以算作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敏銳的目光和閃光的智慧使他成為電影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 紀錄片《逐夢天河》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內容提要:由國防科技大學、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合出品的紀錄片《逐夢天河》將於11月29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晚8點播出。《逐夢天河》海報天津北方網訊:由國防科技大學、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合出品的紀錄片《逐夢天河》將於11月29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晚8點播出。
  • 【視界】從黑戈壁到紅地毯——酒泉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透視
    聚光燈下,紅地毯上,各路影視明星、導演們依次閃亮登場。一位來自甘肅酒泉的紀錄片導演大步流星走了過來,他就是秦川。他執導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榮獲本屆星光獎優秀紀錄片提名作品。  從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從黑戈壁到紅地毯,秦川導演走了整整17年。而酒泉市打造紀錄片優勢品牌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央視春晚紀錄片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去年大年初一,由央視紀錄頻道製作的聚焦春晚30年曆程的5集高清紀錄片《春晚》曾登陸央視螢屏,蕩漾了國人的情感記憶。今天該片國際版《透視春晚:中國最大的慶典》首映式在北京舉行。該片講述了2012年春晚上6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歌手李玉剛、舞蹈家楊麗萍、華裔小夥胡啟志等分飾主角。50分鐘的紀錄片將當下與往昔的春晚影像交織,感人至深。
  • 從黑戈壁到紅地毯——酒泉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透視
    聚光燈下,紅地毯上,各路影視明星、導演們依次閃亮登場。一位來自甘肅酒泉的紀錄片導演大步流星走了過來,他就是秦川。他執導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榮獲本屆星光獎優秀紀錄片提名作品。  從莫高窟前仰望星空,到衡水湖畔摘下「星光」;從黑戈壁到紅地毯,秦川導演走了整整17年。而酒泉市打造紀錄片優勢品牌的文化工程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央視導演的馬模夢
    旭力這支馬模隊伍的創始人叫旭力,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央視的一名導演。「很小的時候,一次在上學路上看到有個人騎著一匹大馬在林蔭道上,特別帥!當時就下決心以後一定要騎馬!愛就愛了沒有原因,有原因就不是愛了。」1998年,中國的馬術運動尚不成體系,一些抵擋不住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愛馬人士通過網際網路聚集起來,相約到戶外野騎。那時候的旭力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始接觸馬,並開始在心裡醞釀做一個民間最專業的馬模儀仗隊的計劃。2008 年奧運會,中國人第一次有機會涉足馬術奧運比賽項目,旭力的馬模隊也在這年開始籌備。
  • 《吶喊與低語》| 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女性導演們閃耀柏林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來自專輯Aotuwomen今天開始,位於德國柏林的德意志歷史博物館將有一次中國女性獨立紀錄片導演的集體亮相。《吶喊與低語》展覽的獨立紀錄片作品由女性導演利用數碼攝影技術,從開始拍攝至後期製作獨自一人完成。
  • 好萊塢公司打造郎平紀錄片 影后陳衝導演
    中國「鐵榔頭」郎平當之無愧,如今由同一家公司製作,郎平的紀錄片《鐵榔頭》將在6月7日正式上線,且導演還是中國著名影后、導演、首位赴好萊塢的華人女星陳衝出任導演,自然是令人期待郎平紀錄片《鐵榔頭》,能夠復刻喬丹紀錄片的成功。
  • 國內首部互動紀錄片是怎麼出現的?策劃人揭秘導演功課
    2020年5月13日,「雲講堂、真力量——疫情期間高校教學與紀實傳播聯合創新計劃」舉辦了壓軸講座,由優酷新上線的我國首部互動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地下驚情》的總策劃、總導演董浩珉作為主講嘉賓,探討創作中從觀念的生發到創作技術的實現等一整套導演功課,揭秘了這一帶有時代創新性的歷史類互動紀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