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我們尋常生活中,「吃」也不僅僅滿足口腹之慾,還蘊含了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導演鄔虹
如果聊到中國的美食類紀錄片,那麼《舌尖上的中國》註定是座繞不開的豐碑。一方面是因為它無論從知名度、觀眾口碑,還是從頻道收視率、網絡播放量來講,幾乎都無出其右;另一方面,跟以往紀錄片宏大敘事、莊嚴厚重的選題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一季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講述那些藏在美食背後的百姓故事和溫暖記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甚至可以說,之後十年間絕大多數美食類紀錄片多少都被烙上了它的風格印記。
但是,是不是美食紀錄片的形態和邊界都要受限於此呢?身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的鄔虹導演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鄔虹
跳出體制 探索紀錄片新模式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國爆紅,甚至成為當時人們茶餘飯後必備的社交談資,這讓作為分集導演的鄔虹在欣喜之餘,不禁又多了一份思考。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從事紀錄片工作的她,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催動著紀錄片行業的變革。她從服務多年的傳統媒體辭職,接入市場化的脈搏去探索紀錄片新形式。「我做了二十多年的紀錄片,之前也有不少作品獲得了行業的獎項和受眾的肯定。參與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給我的觸動和啟示很大,紀錄片在中國不是沒有觀眾,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視角去貼近觀眾的審美需求,讓敘事方式更加接地氣。」 鄔虹導演提到。「當時不少身邊的同行朋友都不理解,在他們認知中,紀錄片永遠是小眾的審美表達,一旦脫離了體制的保護,是很難在市場化環境中存活下來。但我很堅信紀錄片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代脈動同步,形成一個新的發展格局,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改革和創新,紀錄片是無法在一個信息空前多元、資訊空前豐富的新媒體時代,與娛樂化、大眾化的文化產品展開競爭的。後來事實也證明我是對的。」
的確,紀錄片隨著時代前行、契合審美變遷,從小眾破壁到大眾傳播的題材開拓、敘事創新、製作突破與節奏變換。紀錄片因為越發貼近真實、貼近年輕受眾的呈現而日益受到追捧,甚至產生了大量現象級的「網紅」作品,引發收視熱潮。
去抖音快手拍微紀錄片? 上線僅兩周雙系列故事播放破千萬
變革同樣發生在美食紀錄片的創作上。創作者們一方面開始從選題差異化入手,無論是放眼全球、探尋精品的《風味人間》,亦或是著眼於市井街巷、富有煙火氣的《人生一串》,這些聚焦在小眾題材的美食類紀錄片都實現了大眾化傳播;
另一方面,在傳播媒介的選擇上,紀錄片已經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電視臺頻道和播放,更多的開始與網際網路媒體合作,讓紀錄片不再是電視臺專利,而是藉助網絡的便捷性滲透到社會和人群之中。
「既然要創新,就應該真正關注觀眾的收視心理、習慣、偏好,尤其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的觀看行為下,如何讓觀眾隨時隨地獲取他們想要的影像體驗,這便要顛覆傳統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和營銷模式。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到移動網際網路媒體的最前端去接受挑戰……」「為什麼要去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面去拍微紀錄片」成了鄔虹導演的「必答題」。
在鄔虹導演眼中,自己創辦的個人IP品牌及短視頻帳號——【鄔小虹】並不只是想做一個能拍點新奇視頻「美食網紅」,她帶領團隊將「高質量的美食微紀錄片」播種在短視頻平臺的沃土,在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中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當你打開抖音下【鄔小虹】主頁後就會對微紀錄片有更直觀、更強烈的感受。
一.水準如一,向央視紀錄片的拍攝製作水準看齊
與抖音上其它泛大眾化拍攝不同,有著二十多年紀錄片創作經驗的鄔虹導演認為,微紀錄片儘管採取的是單集時長短、採用全程豎屏拍攝,但骨子裡還是散發著基於真實表達的紀實藝術的獨特魅力。「我對團隊的要求就是,短視頻必須有符合我們定位的鮮明風格,所有的拍攝製作都是紀錄片創作的高水準,在敘事節奏和故事結構上,做一些符合平臺算法的調整。」鄔虹導演說到。
二.選題出新,著眼民間傳統美食文化傳播與推廣
很多創作者都會難免抱怨,《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把美食拍到了極致,成為了難以逾越的巔峰,甚至國內一些知名的美食都已經被《舌尖》系列拍光了。作為《舌尖上的中國》開創季的分集導演鄔虹卻持有不同的觀點。
「實際上在中國,美食題材浩如煙海,《舌尖上的中國》只是取一瓢飲,與其泛泛而談或是沉醉於獵奇,我更希望帶著【鄔小虹】團隊在一條維度下更深入垂直的探究,深度發掘真正來自民間的、帶有深刻中國印記的傳統美食文化。」
於是【鄔小虹】的微紀錄片團隊,將足跡踏遍了祖國秀麗的山川,用鏡頭展現地理多樣性的中國之美,尋覓這片土地上彌足珍貴的好食材,記錄民間美食高手的傳統技藝,講述美食背後的故事,呈現旖旎的民間文化,描繪動人的人間煙火。
與鄔虹導演以往創作的美食紀錄片不同的是:【鄔小虹】美食短視頻由鄔虹導演親自出鏡,引導和參與每一道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與主人公深入交流互動,呈現更為生動活潑的視覺形式,詮釋【鄔小虹】美食短視頻「千裡尋至味、洗手作羹湯」的大主題。
正是堅持著這種創作理念,【鄔小虹】在眾多美食類短視頻當中脫穎而出。抖音平臺上線僅僅兩周,就取得了2支視頻內容播放均超1,000萬的喜人成績,順利在抖音平臺上「出圈」。
三.新穎敘事,更貼近年輕受眾的帶有的溫度表達
【鄔小虹】團隊深知,單純靠好選題、高水準的拍攝製作,並不一定能持續留住觀眾和粉絲的心。必須使用當下年輕人更喜歡的表達方式,讓他們隨時隨地都能自有的觀看,並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視頻下方的話題互動。
「我們微紀錄片單支視頻的時間控制在1-3分鐘之間,方便觀眾午休、上線半路上等場景下觀看。而且每一支都內容相對獨立,比如講述食材溯源、烹飪製作過程等,而一個系列中的各支視頻間又能相互銜接、承上啟下,讓粉絲看到某一支內容後,忍不住要向前翻上一篇內容或者等待後續的更新,很多粉絲都說有追劇的體驗。」 【鄔小虹】品牌總監劉欣談到。「
另外,我們也非常關注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在保證紀錄片的真實客觀的前提下、也會在故事中特意留下話題和彩蛋,激發觀眾間的評論互動,比如在拍攝荷包紅鯉魚時,我們就選取了一條20歲以上的紅鯉魚,不僅讓很多95後00後驚呼,這個魚的年紀比他們還要大……,同時鄔虹導演和團隊夥伴也會及時回復觀眾們的留言評論,也收穫了大量的忠實粉絲。」
如今【鄔小虹】上線二月有餘,抖音短視頻累計播放量早已輕鬆破億,短視頻單平臺累計粉絲接近70萬,也給微紀錄片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一條新出路。
身份跨界 從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
如果說鄔虹導演在微紀錄片中從幕後走到臺前算作一次轉型,那麼作為新文創IP品牌——【鄔小虹】的主理人則稱得是更大膽的跨界。
鄔虹導演創立新文創品牌——鄔小虹
在【鄔小虹】創立之初,鄔虹就沒有把它單純的定義成一個美食視頻帳號,或是網紅人設。而是將【鄔小虹】當做文創IP進行打造。雖然還不太習慣被人從「導演」改稱為「主理人」,但是對於文創IP和品牌鄔虹有著獨到理解的她認為,現今的文創IP已經不單是某一個產品或內容,不應該孤立看待,而是應該從四個維度全方位打造,串聯起內容的IP——中國民間傳統美食故事拍攝;形象的IP——鄔小虹(真人)人物形象;產品的IP——【鄔小虹】甄選及品牌產品,並將三者融入為企業的IP,使【鄔小虹】最終成為一個以中國民間傳統美食為基因的、富有影響力的品牌。
在鄔虹眼裡,「美食是有著豐富內涵的。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幾千年浩瀚的文明史,可以濃縮成一部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發展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不僅僅滿足口腹之慾,還蘊含了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味道」是一種神奇的基因,它藏於你的舌尖,不可思議地影響著你的生活習慣、審美體驗、情感活動,並且一生不變。它就像開啟人生記憶的密碼,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為了挖掘這一串串的記憶密碼,【鄔小虹】IP團隊走訪祖國大江南北的城市與村落,探訪最地道的民間傳統美食,拍攝美食及其背後的故事,與此同時也積極與傳統手藝匠人、非遺傳承者合作,為民間傳統美食賦予新的生機與活力。
鄔小虹品牌主理人——鄔虹導演深入贛南果園拍攝紀錄片
2020年中秋,【鄔小虹】團隊悄悄上架的廣式古法手作月餅禮盒,僅三天時間就賣出千餘盒直接告罄,也讓團隊和投資人看到了市場的反饋與熱情。
鄔虹坦言,【鄔小虹】文創IP的核心是記錄中國民間傳統美食,傳承祖先的智慧,推廣深厚的中國文化,留住老手藝的精髓。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鄔小虹】微紀錄片和【鄔小虹】品牌研發的美食產品,將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中國、了解自己的家鄉,品嘗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美好食物,感受人生的多姿多彩。【鄔小虹】「讓舌尖喚醒故鄉記憶」 。
我們相信,鄔虹導演和她的【鄔小虹】團隊將帶來更多的驚喜和無限的可能。
鄔虹導演個人履歷
鄔虹,女,1972年11月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西省贛州市人,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製作人。畢業於南昌大學新聞系,先後擔任江西電視臺紀錄片導演、中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見證》欄目導演、紀錄頻道導演,並執導了中華美食文化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六集。
現任舌尖記憶(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文創IP品牌【鄔小虹】主理人。
主要作品:《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偉大的歷程》、《現象1980》、《我到新疆去》、《甲子》、《武功山》、《皇城邊的村落》等。
主要榮譽:榮獲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紀錄片特等獎、第8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評委大獎、2012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評審團大獎、第18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年度特別獎、第12屆中日韓電視製作者大獎、中央電視臺 2012年度「臺長特別獎」等殊榮。
文創IP品牌——鄔小虹
【鄔小虹】是由紀錄片導演鄔虹一手創辦打造的新文創IP。鄔小虹品牌隸屬於舌尖記憶(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鄔虹導演擔任品牌主理人。
【鄔小虹】品牌旨在傳承和弘揚中國民間傳統美食文化,賦予「傳統」以「新生「,用鏡頭裡的煙火故事傳遞人間真情,將內容、文化、食品、電商、跨界聯名等多個領域串聯打通,讓傳統美食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順應時代的需求,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