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提到武漢,腦子裡都是灰色的畫面;看過紀錄片,才知道武漢這麼美、這麼大。」今年年初,一部《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爆紅,讓眾多日本網友感嘆「我想去武漢看看。」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2013年他移居南京,創建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先後拍攝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紀錄片。2020年獲金陵友誼獎、「江蘇省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南京、武漢、四川……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竹內亮講述了他的「中國又一年」。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竹內亮的旅遊式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拍攝了近100位各國友人的故事,豆瓣評分9.3,在嗶哩嗶哩、騰訊視頻、Youtube等視頻平臺上的觀看次數已突破6億次。
說到自己住在南京的理由,竹內亮回答:「因為我是南京女婿啊。」 他開玩笑地說,剛來南京時,他還擔心兒子被同學欺負,「但是七年來一次都沒有。」
竹內亮說,實際上,真正吸引他的不僅因為南京是博愛之都,是一個友好開放的城市,更重要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中國給他帶來了創作靈感。「這對一名導演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
《南京抗疫現場》
「一部紀錄片通常要拍攝三個星期,但是這部片子從策劃、剪輯到後期只花了3天,因為我想爭取早一秒播出。」竹內亮說,當時包括他父母在內,絕大多數日本民眾尚未認識到新冠病毒的危險性。「為了讓大家了解中國有效控制疫情的措施,我拍攝了這部紀錄片,也希望為日本提供一個參考。」
這部紀錄片以無音樂背景的方式,真實呈現了疫情防控下南京人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首播後很快就登上日本雅虎首頁,引發網友熱評。
4月3日,竹內亮夫婦將《南京抗疫現場》相關影像資料捐贈給了市檔案館。「這不僅是我的記憶,也是南京記憶。」竹內亮說。
《好久不見,武漢》
在演講中,竹內亮分享了《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他介紹,當時在微博上徵集到了100多個人選,而最終只選擇了10個受訪者作為拍攝對象,其中包括經常到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日料老闆、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醫護人員等國外非常關注的人物。
「外國人要感興趣,這是篩選受訪者的標準。因為這個片子不僅是給中國人看,還要給外國人看,我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普通武漢人的真實故事。」竹內亮說。
「『解封』之後,很多人不再關注武漢。但是我們6月1號去的時候,特別受歡迎。大家特別希望把現在的武漢、正面的武漢傳達出去。」竹內亮說,在10天拍攝過程中,這一點讓他印象最深刻。
拍攝這部紀錄片,當然也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剛開始立項時,他的團隊成員就強烈反對。在短視頻時代,誰願意花1個小時看紀錄片呢?「我估計有1萬人看就不錯了,沒想到有上千萬的播放量。」竹內亮感慨地說,不能小看我們的觀眾,真正有內容、有思想的作品肯定受歡迎。
大涼山
這部即將播出的聚焦中國脫貧故事的紀錄片,拍攝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
竹內亮介紹,2010年他在日本NHK拍攝《長江 天地大紀行》時,曾經去過大涼山。那時候對大涼山的印象只有一個字:窮。「我不敢相信大涼山只用十年時間就全部脫貧,所以我決定自己去看看。」
竹內亮說,如今生活環境變好了,但是他希望在涼山生活的人民不要被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落下。「真正的脫貧離不開教育。」
網紅
談到自己從一個不知名的導演到現在網紅角色的轉換,竹內亮說,他的心路歷程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我還是要拍攝自己想拍的作品。儘管現在是網紅,但是我最想要傳達的是:不要夢想一下子火,要堅持自己的初心。」
竹內亮說,國外媒體對中國還有一些誤解,而紀錄片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可以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我希望站在客觀的角度,用鏡頭記錄中國,向世界講述真正的中國故事。我會一直拍下去。」
交匯點實習生 陳雨
交匯點記者 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