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印度口音是我英語聽力最大的阻礙,直到我來了新加坡……

2020-12-14 TestDaily

大家好,我是Jerry,剛才一個在上美國大學網課朋友問我發生什麼事了?我說怎麼回事?然後發給我幾張截圖,我一看,嗷!我們放假了。

一番攀談之後,他開始向我吐槽說他們的印度裔教授口音甚是奇怪,學生們表示不可接受,我一聽啪的一下就站起來了,「那是因為你們沒聽過新加坡的Singlish!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首先我先簡述一下自己的情況,我是一個在新加坡上大學的大一新生。

新加坡也是一個英語為國家官方語言的國家。在8月份來這兒上學之前,我還傻呼呼的以為,只要使用我三年學的託福和SAT所得到的英語水平,能在這裡快速的適應語言環境。

但是,來到這裡後我覺得還是之前的認知還是太淺了。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和別的種類口音是完全兩個概念,因為他已經達到了可以單獨列出為一門新的語言的標準

順便科普一下,一門獨立的語言有哪些明顯的判定標準:

1.有一套獨立的語法體系

2.有獨立的文字

3.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有相大的一部分人在用

4.與其他語言有著明顯的語音發音差異

Singlish完全符合這四個標準。

那麼這篇文章就會告訴你,如何學會說Singlish。

請忘記學過的英語語法

英語裡的一個句子都是分為主語,謂語,賓語,等很多部分,並且在大多時候都需要去嚴格遵守這一規定。就算是在日常的口語化交流過程中,區別可能也僅僅體現在:「動詞s好煩呀咱就不加了吧」或者是「誒我這個介詞說錯了,害!沒事沒事不重要」。

但是在新加坡這個實用主義為上的國家裡,所有的英語語法規則全部變成了累贅,因為他們覺得「蛤?為什麼這些用法規則這麼多,搞這些磨磨唧唧的東西煩不煩?」於是在新加坡,除了在那種嚴肅場合比如presentation裡面,其他地方是無法聽到完全正確的英語句式的。

那麼在新加坡,一個完整的句子會被怎麼對待呢?

謂語動詞永遠保持原形

xxx-ed,xxx-s,xxx-es這種常見類型,或者是一些動詞的過去式過去分詞,在Singlish裡面是沒有的,因為正常說話的時候腦子裡想著一個詞該怎麼變確實是挺浪費腦容量的,還不如不管,反正大家都聽得懂對吧?

介詞能不加就不加

學英語的時候,我們肯定備受in,on,to等介詞所困擾,因為真的很難記住這些介詞在什麼時間什麼情境下該怎麼去用,比如我舉個例子:

..... 算了舉不出來例子,我不會。

那麼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解決一個問題有三種方法:

1.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要怕!....

這明顯不現實,搞懂介詞怎麼用真的很難很難。

2.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這也不現實,因為我們沒法坐個時光機去找莎士比亞。

3.問題?什麼是問題?沒有問題!

對,就是繞開問題。

那麼綜上來看,根據實用主義原則,第三種方法是最好的。問題迎刃而解了!

但是話說回來,把一個文章裡介詞全部去掉,是不是也能看懂?所以大家評說評說這是不是太實用了

一句話裡詞越少越好

大部分新加坡人估計是這麼看美國人和英國人的:敦煌的嗎?壁畫這麼多?因為在英美等國,表達一個意思可能會用到不少詞,而且再加上各種各樣的敬語那是真的神煩。

比如在詢問意見時:English: Could you work together with me to complete this mission?Singlish: together can(強調)?

又或者,在通電話時不知道對方是誰;我們小學的課本裡肯定是這麼教咱們的:English: Hello, this is Mr. Ma Baoguo. Did anyone call for me a few moments ago?Singlish:who call?

再或者,在一場討論中出現了分歧Biden: Err...Trump, I have to stop you there. I understand where you're coming from, but I really have to disagree with what you said about the issue Singaporean: u siao?

實用主義賽高!

Can,Singlish的魂

Can這個詞在一般英語中只是一個情態動詞而已,但是它在Singlish裡面不僅僅是情態動詞,還是形容詞,回應詞,疑問詞,語氣詞。它的作用和「臥槽」在中文中的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獨特且具有韻味的發音

說到發音,很多人不禁就想到印度的口音。因為在TOEFL裡頭已經有印度口音的lecture來考我們了,而且在美國的大學裡也有很多印度裔教授,所以印度英語很早的就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其次呢則是日本口音,因為他活生生的成了段子。

但是這些呢,和Singlish比起來還是太沒有精神了

實用主義梅開二度

再次回到「實用主義」這個話題上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富有智慧的新加坡人在閒暇時間就在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既然我們能簡化語法,那麼我們也可以讓發音更加的簡單

我們可以來數一數,英語裡面那些發音是比較麻煩的:捲舌音,咬舌音(比如th),部分爆破音(tr/t開頭的和t/k結尾的)。

那麼新加坡人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呢?

首先,捲舌音變平舌音(無論怎麼卷的,全部變直,越直越好)。第二,th開頭的全部變為t,比如說,three在新加坡就會讀成tree。最後,tr/t開頭的爆破音全部濁化,t/k結尾一律不讀。那麼這樣如果你還是想像不出來,請你用《500 miles》的旋律哼出以下歌詞:

"Lodam one, Lodam doo, Lodam tree, eeeeee Lodam fo"

(原版: Lord I am one, Lord I am two ....)

有家鄉味兒的後綴

除了實用主義在Singlish裡做的貢獻,也要注意到新加坡的一個史實:大部分人是中國福建,廣東,海南下南洋來的;那麼很多中文發音後綴在Singlish裡十分常見。比如: -lah, -lor, -ah, -hah..... 具體該怎麼用呢?就是一個句子的結尾都能加這些後綴,隨意。

魔幻的語調??

在普通的英語中,一個詞的語調是根據它的發音規則來的,一個句子的語調是根據句子所處情境而決定的。

但是在Singlish中,這兩個原則請不要參考。

新加坡英語中,讀單詞有一條通用的規則:在一個單獨單詞的結尾一定要發出波浪形的聲音(也就是音調忽上忽下),然後這個波浪音持續約0.2秒之後就要瘋狂上揚。整個過程請參考以下可連續函數:

y = sin(x) x <= 0

y = tan(x) x > 0

那麼在一個句子中是這樣體現的:一般情況下在一句話的結尾要執行以上函數,如果句子中有需要強調的點的話,需要放慢好幾倍,用中文的語調說出需要強調的部分並以以上函數的語調形式結尾。

一種新的文字

字母文字與象形文字一樣,在歷史上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象形文字後來引申出了漢藏語系等現代語系,字母文字也演變成了英語,德語,法語等,文字在不斷發展,不斷演變,Singlish有幸成為了其中之一

如果你瀏覽新加坡某公司/學校/政府部門的網站,你可能會問「哎這不就是正常的英語嗎?」

因為Singlish起步的比較晚,還沒有進入國際社會的視野中,但是Singlish文字特殊性已經能在zoom chat和聊天區裡體現了,Singlish的文字遵從這些原則:

能縮寫就不寫全程,實用主義帽子戲法

類似於教育部簡寫為MOE,計算機學院寫成SoC,文科與社科學院寫成FASS,和我們學校門口的地鐵站寫成KR MRT(Kent Ridge)都無比正常了;主要是他們真的是萬物可縮寫。

第一種是非常離譜的簡寫,比如說,在一節zoom課結束之後,按照慣例,都會在聊天區裡打上「Thank you professor」之類的話,但是在新加坡,有80%的人打上的都是「tkp」或者是「tp」(thanks professor) 我當時第一眼看到我完全沒反應過來他們在幹啥。

我根本不知道這是啥

第二種是不那麼離譜的簡寫,主要體現在單詞長度在8個以上絕對要縮:

professor => prof

Gauss-Elimination => Gau E

pre-admission medical examination => pre-adm me

environment models => env mod

一眼看過去可能沒覺得,但是如果在一個句子裡,剛看到是完全反應不過來的。

文字拼寫與其發音完全一致

這個不用多說,但是肯定有人會問「他們的three打到聊天區裡真的是tree嗎?」

一般這種情況都不會打出字母的,直接打數字,實用!實用至上!

何物造就Singlish?

這還要從新加坡的雙語政策說起。

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踢出去之後,一直在尋求在國際上的地位。但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的貿易基本被英語系國家所掌控,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影響力和法國在二戰的貢獻差不多

第二,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說好聽點叫做五洲通衢,說通俗點就是馬六甲海峽服務區裡一個賣茶葉蛋的

所以,在當時那個情況下如果想讓自己的茶葉蛋賣的好,賣的多,範圍大的話,必須以英語來當作國家法定工作語言,這樣子才可以拉近本國和外國商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做到招商引資。

因為以上兩點,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國家。又因為它是一個多語言國家,所以在各種語言俚語,口音互相交雜之下,形成了獨特的singlish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因為我只是一個大一的學生,對於Singlish的研究有限,所以可能這篇文章只能涵蓋到一些表面上的東西,如果以後有什麼新的發現還會另起一篇文章來介紹。

觀眾大老爺們,如果你也經歷過什麼有趣的語言現象,歡迎在在評論區補充!

相關焦點

  • 英語還有這麼多「方言」?讓我聽力怎麼過?
    特邀老師:Madeline Xu英國約克大學英語教育碩士,IBDP English B授課資格,優秀雅思/託福聽力、口語教師;多年任教經驗,課堂氣氛活躍,倍受學生喜愛。大家如果考過雅思或託福等國際英語語言測試,你應該被聽力中不同的口音虐過吧?
  • 如何快速提升聽力
    但是兩年前我開始聽BBC廣播的時候,我整個人是懵逼的:這印度口音說的是什麼鬼 ?臥槽,這口音怎麼比三哥還難懂啊,非洲哪個國家的?臥槽,這純種蘇格蘭人說的是英語麼,為什麼我都跟不上啊….我哭了,媽媽,我學的一定是假英語,考的是假雅思,聽力單科還8分,特麼逗我呢…..後來,出國上課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大神教授,講一口純正英國播音腔,用詞如外交官般優雅。
  • 娜扎講英語開口跪,其實老外更怕的口音是這樣的
    @凍齡十九歲:口音居然跟我差不多,四捨五入我是娜扎不過古力娜扎的心態還是蠻好的,面對當晚自己的表現,她還發微博作了回應:「第一次來MAMA,現場真的太熱烈了,舞臺上什麼都聽不見,原來我嗓門這麼大嗎?」當好友韓火火評價她為開口跪時,她也幽默回應自己是怕獲獎者聽不到,所以只能喊麥了。
  • 考研複試時的英語口語和聽力,我該怎麼練習呢?
    首先大家要明確這一點:英語的口語和聽力不是短期內可以突擊的,所以建議大家在現有詞彙量的情況下,每天堅持聽聽力,確保自己能夠聽懂,然後跟隨自己的聽力內容跟讀,這時候的你獨自在家,就不要覺得害羞了,跟隨別人的語音語調,張開嘴,大聲模仿吧。
  • 說話帶「口音」,用英語怎麼說?
    英語中有很多單詞或詞組長得很相似,但意思卻是大不相同。但這些詞卻讓眾多剛接觸英語或是正在努力學習英語的小夥伴們很是頭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組容易混淆的單詞「accent」和「assent」的不同以及用法~Accent /ksent/Accent/ksent/n.
  • 公司來了一個印度客戶,由我接待,我本來英語就不好
    然後等班主任現身,過了沒多久班主任來了。 我假裝在聽課,然後瞬間轉過頭對著縫隙裡猛吹一口氣。 之後就聽見外面猛打噴嚏,同桌都都快笑岔氣了,過了四五秒鐘外面沒聲了。 我以為班主任走了,就趴在縫隙上往外看,結果,班主任又吹回來了!
  • 英語聽力怎麼提高?自我實踐到每個細節分享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輕鬆的獲取知識,卻少有變成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知識知道和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建立體系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深入思考、應用實踐,沒用過永遠只是感覺會了,很多學習的內容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技能,英語聽說能力是習得的,不是學習的,是一種技能,不是知識。知識是你會不會,技能是你能不能用。
  • 中國人的英語口音在世界上能排倒數第幾?
    ​▼ 要說「中式英語」的最大特徵除了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這類「神翻譯」最神奇的莫過於國人根據自己方言想(胡編)象(亂造)出來的英語發音然而,在這長達一分多鐘的演講中他以標準的大碴子味東北英語發音和一詞一頓的小學生式朗讀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來一起品品/只見少帥一邊看著鏡頭外的講稿一邊陳述自己的抗日心願 讓人不禁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少帥這講稿怕不是以中文標註的吧
  • 聽力聽不懂?逆襲英語聽力滿分的小技巧收好
    學霸聽英語聽力:Conversation 1: 這件襯衫的價格是十五英鎊。Conversation 2: 我的書包放家裡了。大家應該都有聽過這個joke,雖然很搞笑,但是確實很真實。英語,在現在這個社會,早已成為一種硬通貨,你儘管不能讓它成為你的長處,但至少不能使它變成你的短板。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幾個提升自己英語聽力的技巧及建議吧!
  • 學了十幾年英語,我的高光時刻竟是在外企工作的6個月
    文|芳心不許初中開始學英語,直到高一我才搞懂音標是怎麼回事。回想初中學的英語,簡直不能稱之為英語。老師也不教音標,所有的發音都是用類似發音的漢字標記。一句英文下面,跟著一片不成文的漢字。真正喜歡英語是在上大學之後。
  • 口音大起底,謎樣的澳式英語,土嗨土嗨才是真
    大家好我是異國漂泊不斷變胖的的小胖胖,今天給大家帶來英語中的一個奇葩存在---澳式英語。Today is a good day to die~~~~~當一個頭戴兔皮遮陽帽,下面是一頭金色大捲髮。你不喜歡麼,我reckon 可以去beach,先去bottle shop 來點VB, 或者一點別的grog,記得帶上你的bathers和sunnies,maybe一點chokki,throngs就不用說了,喜歡的話可以穿bikki,好了see ya。飛一般的速度講完後,大家都去準備了,只剩下一臉懵逼的你後足無措。
  • 我覺得娜扎說英語很可愛啊
    隨後,古力娜扎回應:第一次來MAMA,現場真的太熱烈了,舞臺上什麼都聽不見,原來我嗓門這麼大嗎?算是回應了拖長嗓,聲音大的問題。 ,我見過的最喜歡摳人家口音正不正宗的,一般都是沒出過國的…… 事實上,口音在溝通中真不是最重要的,這點在文化大熔爐的美國更是尤其明顯。
  • 新加坡華人這麼多,為什麼英語是第一通用語,而馬來語是國語?
    在新加坡華人數量佔比最大,達到了總人口的74.2%,還有馬來人(13.3%)、印度裔(9.1%)。但是即便華人數量比例過高,可《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至於華語,雖然也是官方語言,但從新加坡的規定來看,顯然在新加坡馬來語和英語更加重要,這是為什麼呢?
  • 有一種雞同鴨講,叫做我在「Hello」,你卻在「哈魯」
    ▼還有一次,朕參加了一個倫敦外國人的Meet up活動。▼英語作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是許多印度人的母語,因此印度人說起英語來語速賊快,再加上蜜汁口音,英國人都很難完全hold住,更是分分鐘完爆我天朝人。
  • 雷軍的「are you ok」被群嘲了5年,你以為他英語真的很差?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其魔性的英語口音,就此長留聽眾心間。而雷軍是武大計算機系20多年來拿過《彙編語言程序設計》滿分成績的唯二學生之一。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下雷軍當年的代碼本來以為,英語菜是與大佬之間僅存的共同點,結果人家只是口語差的王者,我們才是真的塑料青銅···你傷害了Word,我Excel過!
  • 世界上有兩種英語,一種是國外講的英語,一種是中國式英語
    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有讓人頭疼的學科,那就是英語,可學生們都會有這樣疑惑,在學校學習了十幾年的英語,到了社會並不能和外國人正常交流,有一種自己沒學過英語的疑惑,我們考試的英語題,就算外國人來做英語聽力,也不一定能夠聽懂。
  • 新加坡華人眾多,李光耀為何將英語定為行政用語?
    我懷著比對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聖和嚴肅,去愛國家的利益—— 莎士比亞 有這樣一個國家,它的人口74%左右都是華人,然而其領導人卻冒著得罪人的風險將英語定為行政用語
  • 英語聽力想提高,10000小時定律來站崗,堅持聽,你一定會聽懂的
    中國人學英語素來是啞巴英語,好在現在很多人意識到了,學英語必須是開得了口才是真正的學會了英語。尤其聽力的提高,更是像一座大山橫在了眾人的面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提高聽力呢?一點都不用懷疑,英語聽力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像人不能一步登天,一口也吃不了一個胖子的道理是一樣的。
  • 我不懂你們所說的英語很難,直到我學了法語
    作為一個從小不怎麼學英語,但是英語經常考第一的人,實話實說,我無法理解很多人所說的「英語太難了!」。本人從小算是有點英語天賦,一直處在英語隨便學學就能考得不錯的狀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高三時有一次模擬考,我由於記錯了時間,英語考試遲到了15分鐘,等我到考場時,聽力已經放完了前11道題了。
  • 學英語口音第一位?戴夫直呼歪比巴卜!
    相信很多學習英語的小夥伴一定遇到過這樣情景,當你為了學習英語朗讀英語文章之時,旁邊的口音怪給你不斷糾口音,當你身處國外第一次和外國人勇敢對話時,一個朋友指出你的口音問題場面一度尷尬,甚至當你讀小學老師教你的達卜紐(w)時,有人用「純正」的英倫腔double u 給你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