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我雖早早地嫁了,心仍舊在生我養我的家。
適婚年齡那陣,也偶有親戚來家裡做媒牽線,張羅相親的事。雖自己長相寒磣,但聽到三大姑八大嬸對男方的介紹,就沒有一個能提起興致的。可能小說讀多了,年輕蕩漾的心期待的是有愛情的婚姻,對相親這種事甚是排斥,
奈何介紹的男孩們不是我喜歡的菜,其貌不揚還心氣挺高的我,頂著父母親人們的一片恨鐵不成鋼的反對之聲,執拗地遠嫁了。
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家人們苦口婆心的教誨:白手起家,沒有公婆幫持至少多奮鬥三十年;嫁如此之遠,十年八年見不了一次面,和被老虎咬了有什麼區別?被欺負怎麼辦?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誰為你撐腰?……
年輕氣盛的我,對這些言語並不在意,天下過日子的方式千萬種,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至於遠嫁回家難,我沒這概念。雖然嫁了,家還是自己的家,回家能有什麼難的?
沒結婚之前,逢年過節挺想念父母,但缺點那種排除萬難回家團聚的力量,姑且想想,打打電話罷了,都錯開高峰期,在平常抽空回家看看。
成家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母親早早不遠千裡來到廣東,和我們蝸居在十幾平米的出租房裡,細心照料待產的我,孩子滿月後一起回到家,在母親的幫助下照顧愛哭愛鬧的兒子。母親心疼我照顧小孩辛苦,姐姐體恤我的經濟壓力,孩子九個月大時,便由母親照顧,我繼續呆在廣東這個小鎮工作。
也許是自己真的長大了,也許是交通條件改善了,也許是身邊遊子們對回家的渴望更濃了,對回家,特別上心。每年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回去看看。自己像一隻飛在天上的風箏,而一天天長大的孩子、日漸蒼老的父母,就是那條連接自己與家的線。
即使嫁了,心還在生我養我的家。每次回家,那山,那水,那田,那房子,那炊煙,那鄉親,那麼熟悉,並沒有因為遠嫁而陌生;父母的音容笑貌,如此親切,並沒有因為遠嫁而產生隔閡;田裡、地裡、家裡進進出出各種活兒,幹起來相當順手,並沒有因為遠嫁而生疏。
心繫家鄉,關注家鄉點點滴滴地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心繫父母,擔心他們的身體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幹的活累不累;心繫生我養我的家,春種秋收,農活做好了嗎?風調雨順嗎?收成好嗎?
逢年過節回家,到親戚家轉轉;平時身在異鄉,常在家鄉有影響力的論壇、微信群、QQ群逛逛;每到星期天呆在家裡,想起親愛的父親,自然地拿起手機,撥出那一串熟悉的號碼嘮嗑嘮嗑。
或許攢點錢,回到家鄉常居也不錯。時代不同了,嫁出去的女兒,潑不出去的水。
作者:賀娟華(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