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各位對他的熟知或許均是通過他寫的《解密》、《風聲》、《暗算》,拍成的電視劇的緣故。麥家也被稱作「諜戰小說大神」,同時他的《暗算》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近期,麥家發布了自己的新作《人生海海》,各位一直以來覺得,麥家或許還是發布有關諜戰類的小說,但這一次,他發布了一本關於生活的小說。這本書他歷經了5年時間的打磨,結合了自己的故事,最終完成了創作。
董卿推掉工作,高曉松當晚飛回
董卿讀完《人生海海》之後說:
「我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我覺得早已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
它戳中了她內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因此 這本書發布當天,董卿推了自己的所有工作,為麥家親自助威。
這本書籍在發行前,麥家給高曉松打了個電話,高曉松二話不說,當晚從美國連夜飛了回來。高曉松讀了兩遍這本書,每次都會流淚,於是高曉松評價說:
"這本書是向內心深處的文學攀登下一座高峰的大作,看完後真的忍不住落淚。"
莫言:麥家把家底子都抖擻出來了
讀過麥家的《解密》、《暗算》、《風聲》,大家都知道麥家的寫作風格,也熟知他講述故事的素材和原型。
他的風格不是寫實的,往往是傳奇的。他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他營造的「江湖」環境裡。他的「江湖」與金庸武俠小說的「江湖」是同質的,但更為神秘莫測,更為具有奇幻之美。
但《人生海海》這本書,打破了以往麥家的寫作風格。麥家和過去作別,回到童年、故鄉,那個生他養他的村莊。
小說一開篇,不厭其煩地對村子的地形地貌的描寫,猶如拉開了一部長篇戲劇的序幕:這是古典主義作家們的看家本領,麥家也會。或許正因此,麥家想挑戰一下自己,走出所謂的舒適處,嘗試一種新題材,新寫法。
這是一個作家的美德,不要老待在安樂窩裡,吃老本,要敢跟自己較勁,去闖闖新天地,爭取多扎幾個跟頭。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評價道:
這本書,讓麥家把家底子都抖擻出來了!
和過去一刀兩斷,新的開始
許多大是大非的轉折,需要一些外力和契機。麥家則是經歷了這個人生是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則是父親的去世。
麥家在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和父親關係極其緊張,20年沒回過家,就算是寫信也不會提到父親。20年沒回家的他,決定回家,想陪陪父親,儘儘孝心。讓人意料之外的,父親早已不認識他。
沒過多久,麥家的父親就去世了,麥家如同一部因急剎車而翻掉的車,許多部件壞掉了,並且拒絕去修。從那時起,麥家整整一年沒有打開電腦。完全做好了不寫作的準備。
2014年夏天,麥家在強烈的衝動下坐下來開始寫新作《人生海海》。這也是全新的一次出發,不管是題材、手法或是思想情感,都和過去一刀兩斷了。
麥家說道:我回到了故鄉,回到我的童年,聆聽我最初的心跳。我寫鄉村小世界,寫命運大世界,寫父子情深,寫世道人心,寫在絕望中誕生的幸運,寫在艱苦中卓絕的道德。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也是父親安排我寫的。
麥家花了5年的時間,2019年4月,這部書終於出版了。麥家通過這本書完成了自救,沒有功利心又用心用功地寫了一部作品。
所有人都應該跟自己來一場和解
董卿說:「假如麥家帶著《人生海海》再上《朗讀者》,我希望主題是『告別』,或者理解成『和解』。我們總是和某一個過去做告別,和某一段時間的自己做告別。」
其實人的人生都是一樣的,必然會經歷坎坎坷坷,大起大落,但如果我們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那還怎樣能走完這一生呢?因此 許多 中年人看完這本書,都會熱淚盈眶。
麥家曾說:「自己覺得作為一個作家,最難的,也是最應該做到的一件事情,便是如何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變成大眾的感受,讓特殊性變成一種普遍性。」
在《人生海海》這部作品中,麥家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通過「我」的視角與感受,在撲朔迷離的情節中,看遍人世百態。由此,拉近了讀者與書中人物和生活的距離。
因此 這部小說讀起來,才會那麼的平易近人,就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都稱讚它是一部「迷人」的小說。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是形容人生複雜多變但不止這的意思。它告訴我們生活像大海一樣寬廣,但不論生活多麼艱難,我們都要好好活下去。
在你也陷入原生家庭的關係,無法自拔,建議你也讀一讀。這本書,無論是給正在讀書的孩子,或是已經步入中年的大人,都會深受觸動。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