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考查正成為當下中考語文轉型的方向。這種考查起初是在個別試題、部分試題中探索,現已發展到在一個完整情境中設計所有試題,2019年浙江嘉興中考卷即是如此。該卷在情境創設、活動設計與典型任務構建方面作了探索,對語文情境化考查具有啟發意義。本文以嘉興卷為例,對中考語文情境化考查作理性審視。
一.情境及其與語文教學、考查的關係
情境是指人、事、物在具體場合呈現狀態的總和。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杜威等一批教育心理學家就主張教育教學應當在情境中開展,「學校即社會」這一著名論斷就是例證。認知科學領域的學者,如柯林斯、布朗、諾曼等人認為:學習就本質而言,是處在複雜的社會情境中,多數意義是從情境中獲得的。文化人類學學者融合杜威的實用主義、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提出學習離不開學習活動發生的情境和社會文化。學習總是處於情境活動中,學習者在其中得到發展。將學習內容安排在真實的、情境性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參與真實問題的解決,才能更加有效地學習。情境學習理論在各學科教學中已得到充分運用。有學者甚至認為:「人的核心素養是在真實、豐富的情境中培育、發展起來的,『情境』已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題,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世界話語。」
近幾年來,語文學科對情境學習理論愈加重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稱「高中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真實的情境是語文課程的載體,語言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具體路徑。「情境」一詞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出現7次,而在2017年版高中課標中出現31次。後者除極少數指文本內容的情境(亦即文本所表現的社會生活情境)外,多指語文學習情境。語文教學應「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評價測試也應堅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在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情境中綜合考查」的理念,「考試、測試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任務為主要內容」。
二.2019年浙江嘉興中考卷介紹
嘉興卷整卷120分,其中寫作50分,卷面書寫3分,其餘67分。分值分布與嘉興以往中考卷幾無區別,與全國多地中考卷也大致相同。2019年嘉興卷最大的變化,就是改變以往「積累一閱讀一作文」的結構板塊,改變以知識點布題的方式,創設了一個完整情境——南湖研學,將知識、能力及素養的考查通過具體內容滲透在情境中,實現了「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考查的轉變。為便於說明,將試卷考查內容的基本情況歸納如下。
第一,在宏觀情境下設計具體情境。嘉興卷設計了南湖研學的完整情境,這個情境是宏觀的,是一個整體。試卷以「研學方案」為脈,有序設置情境,展開研學活動,完成研學任務。「研學方案」在試卷中出現4次,串聯起5個具體情境。一是「嘉興印象」,呈現南湖四季與鑑亭碑石上所刻的描寫當地景色的「嘉禾八景詩」;二是「嘉禾探尋」的情境;三是「煙雨抒懷」,呈現參觀煙雨樓後的讀書情境;四是「紅船共讀」名著的情境;五是「南湖追夢」的情境,設計行程規劃,開展活動。這樣就將南湖研學的宏觀情境作了細緻的分解,形成一個個具體的情境。還需要說明的是,「嘉興」「嘉禾」「煙雨(樓)」「紅船」「南湖」等語詞所蘊含的文化、所具有的隱喻色彩、象徵之意,在情境中也得到巧妙滲透與揭示。
第二,在具體情境中開展具體活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在具體的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中形成與發展,並通過具體、多樣的實踐活動表現、展示出來的。嘉興卷在每一個具體情境中,又設計相對集中具體的活動,如「開展『碑石探美,古詩尋意』活動」「開展讀書活動」「開展以『信仰』為主題的閱讀活動」,等等。
第三,在具體情境與活動中構建典型任務。嘉興卷在具體情境與活動中設計的典型任務多樣、綜合、開放,實現了將視野開闊、類型豐富、形式多樣的材料進行多種方式、多種角度的組合,改變以往試卷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簡單化、碎片化處理,形成了綜合性強的任務,有利於考查學生的複雜思維與綜合素養。如「碑石探美,古詩尋意」活動中整合反映地方文化的「嘉禾八景詩」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文,形成了古詩文理解、比較與鑑賞的綜合性任務。「嘉禾探尋」的情境活動中,整合反映嘉興傳統文化的古代作品與反映現當代革命文化、改革文化、「兩彈一星」精神等優秀文化的人物素材,既探尋嘉興古代的優秀文化,又理解嘉興現當代的進取精神。
語文課程改革要求考查的「測試形式要創新」,「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不應固化」。2019年嘉興卷遵循這一要求,試卷結構、試題形式得以創新,是一種積極探索。
三.2019年浙江嘉興中考卷探索的意義
從上述分析可知,嘉興卷在情境化考查方面作了有意義的探索,對今後語文考查具有啟發性。
第一,在語文考查中,將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與當下學科認知情境三者整合為有機整體,具有可行性。社會生活情境指已經呈現的情境,包括學生已經歷的生活與閱讀積累。在考查中,學科認知情境是指學生在場學習情境(參與考查是一種特殊的學習)。嘉興卷中社會生活情境包括古代的與現當代的,古代有「嘉禾八景詩」、已學的優秀古詩文、《鑑亭之銘並序》文本;現當代如《南湖晚報》網頁介紹嘉興先賢的文字、《嘉興日報》、《南湖晚報》上的標題與語句、嘉興籍作家的作品、嘉興革命文化資源,等等。在場情境指設計的活動情境,如參與「碑石探美,古詩尋意」,古詩文的理解、比較與評價,現代作品理解、剖析、點評,以及煙雨樓讀書、紅船上開展主題閱讀、規劃「南湖半日遊」的行程方案,等等。
社會生活情境與當下學科認知情境通過設計活動與任務,形成了個人體驗情境,將個人參與活動、完成任務有機融合。試卷設計了三位研學者:小舟、小嘉、小禾,讓他們(帶領同學們)共同參與活動、共同完成任務。如小嘉……帶領同學們開展「碑石探美,古詩尋意」活動,小嘉與小舟的賞讀對話,文段(一)(二)的開頭引起了小嘉和小舟的爭論,(小嘉、小舟)為學弟學妹做一個「南湖半日遊」的行程規劃,等等。這樣的描述,構建了小嘉等三人及同學們參與的體驗情境,明確了他們活動參與者、任務完成者的身份,突出了活動學習的在場性。
第二,情境化考查在整體考查與動態考查方面具有可行性。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考查要避免單一知識點和能力點的碎片化、靜態化考查,最好的做法是採用整體考查、動態考查。整體考查是對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綜合化考查。如第8題題料涵蓋該地傳統文化與現當代開拓進取的精神,考查指向傳統文化與現當代文化的理解、逆向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運用;第13題運用比較法,整合試卷中的文本與名著內容,考查同中求異的思維水平……第8題涉及嘉興人在不同時代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以前嘉興粽子是「傳統名點」,現在《嘉興日報》上「堅決破除裹足不前的『嘉興粽子』思維」一句對「嘉興粽子」賦予全新含義,這關乎語境義的理解,更關乎思維的轉變,同時體現不同時代思維的發展變化,屬於動態性考查。第15題「研學活動即將結束」,可是小嘉、小舟還要「做一個『南湖半日遊』的行程規劃」,則是將考查過程與過程考查明示出來。
第三,情境化考查在構建活動、任務方面具有可行性。「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語文學習方式向實踐轉變,語文學習必須活動化、任務化。統編教材「強化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強調學生自主活動、體驗,引導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教材設計的四個「活動·探究」單元即為一種體現。「活動·探究」單元在活動中構建綜合性任務、實踐性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活動、體驗」,提升能力,培養素養。「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構建學習任務群是未來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嘉興卷以具體情境為載體,在5項活動中設計典型任務。活動的主體(中學生的代表)隨著活動的展開,任務逐一呈現,自然而不生硬,比如活動二中幾個任務的銜接、活動三與活動四之間的過渡,以及活動五本身所具有的總結功能,等等。在具體情境中,一道道試題轉化成一個個任務,解答的過程就是一次次言語實踐活動。這既是一次答題,也是一次學習。這種設計實現了活動化、任務化考查。
四.對2020年語文情境化考查的前瞻性思考
情境化考查會成為2020年中考發展的方向,對語文情境化考查的探索還需要作進一步思考。
一是試題如何處理情境、活動的單一與多元之間的關係。這是情境化考查首先要關注的問題。嘉興卷的幾個具體情境在一個宏觀情境下,顯得單一。試卷中的活動也是這樣。語文與語文學習的情境、活動是豐富的、多元的。這就需要思考:語文試卷的情境與活動,是單一、集中具有優勢,還是豐富、多元更能體現語文課程的要求?如何在試卷中設計豐富的、多元的、開放的情境與活動?這些都應是命題者需要研究並解決的問題。
二是試題如何處理情境空間集中與分散的關係。嘉興卷中的實際情境空間只限南湖,這種集中化的空間是不是存在情境窄化的可能性?過於集中的空間,能不能公正、均衡地喚醒不同區域學生的個人體驗情境與社會生活情境的積累?因為不同區域的學生對這一情境空間的熟悉程度並不相同。情境空間的設計,應該集中還是分散?這也是中考命題待研究的一個課題。
三是情境中如何涵蓋更多的優秀文化。語文課程所蘊含的文化是豐富的、多元的,而試卷考查的情境則相對集中,因之存在需要考查的文化多而提供的情境少的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如何在試題有限的容量中創設涵蓋更多元、更豐富的文化考查情境,實現豐富而多元文化的考查,而不是窄化文化視野,這是需要討論的。就一個地區而言,中考試題的內容、風格應具有穩定性、連續性。情境、空間、文化過於集中,就難以延續。從教學與命題、測試來說,這些都需要研究。
作者簡介
劉蔣巍,江蘇如東人,CNKI大成編客推薦主編,《課程教育研究》特約編委,學思堂教育研究院教研員,高級中學教師資格(數學)證書持有者,人社部培訓機構校長證書持有者,國家人力資源管理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註冊國際職業經理人(CIPM),註冊國際高級職業培訓師(CISPL),國際註冊人力資源管理師(ICHRM),註冊國際高級禮儀培訓師(CISET),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CIPC),中國成人教育協會高級企業培訓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高級禮儀培訓師,中商聯商業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高級行政管理師,中商聯商業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高級商務談判,中商聯商業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中商聯商業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高級項目管理師,信息化崗位職業技能教育管理中心、信息化人才培訓教育管理中心高級職業經理人。
在《高等數學研究》、《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等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編著《命題轉換的9種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中學學科學法指導》、《新時代人力資源管理教程》等書籍近20本。擁有《教師四課研訓:備課、授課、觀課、評課》(登記號:國作登字-2018-A-00626823)、《6783教學體系:文言翻譯六字訣、編題七字訣、讀寫結合八步法、三情境反思法》(登記號:國作登字-2019-A-00688022)、《LSMF教學法、EBASV教學法與漸進式提問》(登記號:國作登字-2019-A-00688021)、《LOVE教學原則、ICPR教學法、IPBQLD教學法與五感授課》(登記號:國作登字-2019-A-00744048)等版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