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體內的固定棒。通訊員 曾理 攝
待在老李身體裡的兩顆螺絲,因為「身份不明」,找不到能夠取出它們的專用螺絲刀,被迫成了待在老李體內的「釘子戶」。老李希望通過這段手術經歷給做此類手術的醫生和市民提個醒,一定得把植入身體裡的這類螺絲型號記錄清楚了。
14年前 手術植入金屬固定棒
54歲的老李是重慶璧山人。2002年,因為腰部疼痛前往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表示,腰椎出現滑脫病變,需要進行手術。手術聽著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老李出現問題的那兩根腰椎部位分別植入金屬固定棒,並用螺絲將其固定。當年4月,老李做了手術,醫生將兩根固定棒用螺絲固定在老李出現滑脫的腰椎骨上,以將其固定。
不久後,老李出院,這些年做手術的那根腰椎「表現不錯」,直到今年4月,家人覺得用固定棒固定了12年,且腰部沒再出現大問題,打算到大醫院將當年植入的金屬固定棒取出,哪想這趟跑下來,全家才意識到攤上事兒了。
在新橋醫院,骨科醫生表示,當年植入的這兩根固定金屬棒要取出,得先擰開上面的螺絲,而要將螺絲擰開必須使用「一對一」的醫用螺絲刀。可如今,不同醫療器械廠家所生產的這類螺絲大小、型號各有不同,有些外觀一模一樣,但不同廠家生產的大小均有細微差別,根本就沒有能夠通用的螺絲刀。
要取出老李體內的兩根金屬固定棒,首先就得查明其身份,究竟出自哪個廠家,型號多少,而這些「身份信息」,經驗再老道的醫生也無法憑肉眼判斷。由於無法準備到手術用的螺絲刀,老李只得悻悻地回了老家璧山。
14年後 找不到螺絲刀成難事
在當年做手術的醫院,老李查到了當年的病曆本,但遺憾的是,病例上並未記錄手術當天植入的金屬固定棒型號及廠家,且時間間隔太多年,醫院表示已無法查詢到當年的進貨渠道。這樣折騰下來,老李鬱悶了,體內的螺絲被迫成了釘子戶。
「體內植入固定棒這種方式,10%-20%的腰椎手術中都會用到。取出時一般根據首診負責制,在手術地找原醫生取。因為只有原醫院才有相關產品的記錄,其他醫院無法對植入體內的固定棒型號做出精準判斷。」新橋醫院骨科醫生鄭文杰表示,若當年老李植入的固定棒是鈦合金的,不取出則問題都不大,但如果當年用的是不鏽鋼,那麼還是建議儘量做手術取出來。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王珊 實習生 謝欣佚 編輯 饒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