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面膜背後的暗戰:殺價、封神、微商出道

2021-02-07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銳公司」(ID:shangjiezz),36氪經授權發布。

銳評:這是一個品牌扎堆但品效很難合一的市場。儘管它比美妝的版圖更大、玩法更多,但在缺乏口碑牽引和巨大的營銷費用面前,面膜品牌商能自由發揮的空間實在太有限了。

作者/ 譚亞

編輯/ 周春林

如今,有保養意識且願意真金白銀投入的女性消費者越來越多,「敷面膜」成功搶佔睡前這一方淨土。但比彩妝大得多的面部護膚市場,要殺出一匹叫好又叫座的黑馬卻不容易。

根據《2019天貓面膜年度報告》,進入「第一梯隊」的品牌商大多數都捲入「百元區」的價格纏鬥。據了解,在銷售收入進入TOP20的面膜品牌中,大多都處於該價格地帶。

「面膜的價格被徹底打爛了!」4月26日,國內某護膚品牌創始人回答《商界》記者採訪時稱,公司一直視作主力品類的面膜遭遇極大挑戰,商家們都在大力推新品,但利潤空間被各種費用吞噬的問題始終沒有能更好地解決。

在國內面膜市場,進口小眾、歐美大牌和國產面膜扭打在一起,除定價之外,還通過渠道端和營銷策略展開爭奪,為賽道製造出更濃重的火藥味。

《商界》記者採訪了解到,受疫情影響,近段時間不少大牌企業均暫緩營銷和推新計劃。一位業內人士向《商界》記者透露,公司不僅延後發布新品,還臨時調整價格策略,「超過300元單價的新品全部下了。」

面膜行業流傳著一個「抖音69原則」,意思是超過69元的面膜等護膚產品,在抖音等短視頻電商平臺就很難再有轉化。毋庸置疑,在當下複雜多元的競爭大背景下,面膜品牌的用戶爭奪戰,除了被價格束縛手腳以外,尚充滿著未知的諸多挑戰。

8年前就靠賣面膜起家的李志中,在公司第3代產品研發出來後豁然發現,社交媒體佔據的渠道話語權愈發重要。在面部護膚品行業裡,湧現出的線上對手越來越多,一個比一個猛。

李志中是護膚品牌詩軒的創始人,也是第一批通過朋友圈營銷面膜的嘗鮮者。2012年,通過在線上啟動直銷代理模式,他推出的首款補水面膜迅速為他賺來第一桶金。

面膜的利潤空間大,但吆喝成本也高,傳統模式把更多的錢砸在廣告上,「要讓更多人知道你的東西並花錢買它,直接打廣告並不是最省錢且高效的方式。」李志中開創的「朋友圈賣面膜」,後來成了詩軒品牌策略的重要驅動之一。

沒想到,冒進的做法卻成了今天很多品牌成功卡位的選擇。近幾年,在線上鋪設渠道的護膚產品越來越多,一些品牌在「出道」前重點瞄準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臺。

《商界》記者梳理近幾年國內護膚市場的發展脈絡,在抖音、小紅書等專業的種草平臺誕生前,走微商渠道賣貨已發展成普遍現象。

一部分直接定位「微商」的面膜加速誕生,它們通過直銷模式迅速出圈,品牌推廣、直銷裂變、售後等環節全部在線上。和國產、歐美大牌的傳統模式不同,事實證明,它們從線上直接截走前者很大一部分潛在目標用戶。

「面膜這樣的單品很適合在線上締造銷售神話。」一位曾經的品牌代理張女士接受《商界》採訪時說,近幾年在朋友圈吆喝賣貨的品類多如牛毛,但護膚品一直都是銷售擔當。從本質上說,線上打品牌的佔極少數,多數產品主要是利用渠道優勢。

據了解,線上露出並實現轉化的產品,大都選擇在價格上做文章。「首先定價都不高。」一位不願具名的微商代理告訴《商界》記者,完全按照社交模式來推進的廠商對市場需求把握得比較準,以此來重塑成本結構,為自己爭取價格簡化的空間。

如今,張女士代理的某品牌已經停產消失,但回憶起曾經的輝煌,她忍不住感慨,「團隊在短時間內創下數億元的銷售收入,橫向比較來看,把一些傳統的經銷商秒殺得徹徹底底。」

迅速佔領山頭,又火速變換大王旗。由於擁入的產品太多,打法大同小異,朋友圈很快就被各種品牌充斥,其中尤其以女性身體護理、調理和面部護膚品為主,但能順利挺過「周期考核」的品牌和企業卻極少。

《商界》記者調查發現,受此次疫情影響,不少護膚品廠商不但延緩上新,還進一步鬆動價格。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加重了當下面膜品牌之間本就激烈的殺氣。

「百元區」是面膜競爭最激烈的價格段。

從去年開始,在抖音等社交平臺,越來越多面膜品牌踏上「爆款」走量這條路。據詩軒品牌部負責人莫楊冰介紹,抖音等平臺強大的流量和轉化率正規勸越來越多品牌放低身價,加入競爭。

比如疫情期間,國內彩妝護膚市場意外地崛起一波行情。人人都戴上口罩後,「眼妝」和基礎護膚變成剛需。根據第三方機構的統計數據,「眼霜」和「面膜」的月度成交量環比都出現了上升。

但控制銷售單價仍是廠商之間競爭的主旋律。「從功效和用戶接受程度兩方面來考量,100元以內的面膜可以成規模地活下去。」上述品牌代理商張女士分析說,實際上在女性面部護膚的消費賽道中,擠進銷售榜單第一梯隊的部分品牌已開始通過「重塑成本結構」,在一個全新的領域充當「價格殺手」這一角色。

據《2019天貓面膜年度報告》,在國內面膜消費市場,進口、國產品牌廝殺慘烈,進入「前20」的品牌中,國產佔據大半壁江山。《商界》記者從這份報告中看到,定價50-100元的品牌佔70%,100-150元佔15%,其餘的15%分別分布在150-200元及200元以上。

「50-100元區是主流價位,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區間。」某面膜品牌商結合該報告分析稱。不過,《商界》記者從2018年同期的數據對比發現,實際上各價格段銷售額同比增長最猛的是200元以上的產品,漲幅超過150%。而競爭最激烈的50-100元區反而同比漲幅最小。

綜合來看,掌握渠道話語權和「簡化供應鏈」為面膜品牌商的低價策略奠定了基礎從《2019天貓面膜年度報告》的銷售「TOP20」上榜品牌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品牌主要通過線上銷售為主,「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在很大程度上為面膜的殺價行為遞了一把刀。

上述品牌負責人莫楊冰感慨頗深,越來越多靠社交平臺帶貨的「微商」品牌採取低價策略,極大地擾亂了其他品牌的計劃,尤其在面膜消費淡季——冬季,不少受價格衝擊的品牌,日子很難過。

「去年『雙11』公司緊急推出安瓶,嘗試用安瓶(一種不含防腐劑的無菌真空包裝,引申為有美容功效的「護膚品原液」)去彌補面膜的下滑。」一位護膚品牌商相關負責人告訴《商界》記者,儘管彩妝護膚品毛利大概在60-70%,但銷售費用卻高達35%-40%,加上現在「價格殺手」這麼多,面膜消費這條賽道不斷有人被擠出去。

在愈發可觀的需求市場面前,面膜廠商通過全渠道滲透,加速切入到面部護膚這個崛起中的細分領域,從而製造出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

在價格、渠道戰之外,目標市場中年輕女性最看重的「功效」成了各大品牌商側重的主要入口。從品牌商文案、吆喝重點可以歸納出,主打「保溼」「美白」和「抗衰」這三種功效的面膜最多——也是諸多品牌「封神」之路的關鍵要素。

上述某品牌負責人坦言,相比彩妝,面部護膚品其實很難達到「品效合一」,除非長期堅持,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靠肉眼看到效果。

「尤其是一些初來乍到的新品牌,『功效』是吸引市場關注唯一拿得出手的理由。」該人士強調,根據他的觀察,不管是大品牌還是「後起之秀」,「保溼、補水」的基礎功效都是競爭最激烈的,潛在的目標市場也最可觀。

因此,在愈發擁擠的護膚品消費賽道中,採取「爆款」銷售策略的廠商,都會聚焦某一種功效來集中發力。不過,側重功效的同品類競爭也是各大品牌商之間競爭的痛點——不僅存在於新老品牌之間,還存在於不同品類之間。

《商界》記者從上述面膜報告中梳理看到,進入銷售「前10」的品牌,主打強效補水的面膜就不下5種。此外,在使用方式、社交屬性等衍生方面,也存在品牌撞車、正面拼刺的現象。比如有些品牌推出的泡泡麵膜、臉譜面膜,在短時間內就引起了競爭對手跟風。

不少廠商在採訪中都表示,面膜產品是公司切入面部護膚市場的基礎,一是因為頭部的品牌不夠集中,新老品牌都能從中爭取市場;二是差異化競爭指向的「功效」比較模糊,能為品牌贏取更多時間和空間。

事實上,這些因素同時也在制約著面膜產品快速奠定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倚重社交平臺來實現爆款增長的面膜,若無法在短時間內靠口碑牽引和回購率來為自己真正贏取時間,實際上它能自由發揮的空間就變得非常有限。

「有『一站封神』的,但『沉默的大多數』仍佔多數。」某品牌商這樣來描述面膜的競爭現狀,儘管從成本控制、營銷通路和品牌牽引等方面都具備爆款特質,但要崛起一個獨角獸面膜品牌卻相當不容易。

最新一份針對面膜的市場專研報告顯示,「安瓶」銷量的大增正在成為面膜產品最大的競爭對手。報告指出,在受訪的20歲-24歲消費者中,面膜和安瓶的使用比例幾乎相同。

這無疑為面膜品牌成功「出圈」製造了更大的難度。

相關焦點

  • 揭開「微商」的真面目
    「瘋狂的面膜」亟待法律規範 「朋友圈裡賣的面膜很少是知名品牌的,都是雜牌。以朋友圈裡賣面膜為例,我們不難發現,微商自其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是違法違規的。
  • 韓妝代購 微商總代 微商化妝品 微商貨源 微商賺錢嗎 微商怎麼做
    以前,或許你錯過了淘寶,現在,微時代,看到這篇文章說明你已經踏上了微商這條路,那麼恭喜。但是很多微商朋友不知道去哪裡找貨源,那麼你們要的答案就在這裡。很多代理在一開始做微商的時候,都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要做的產品,和如何控制拿貨的數量,加入實力團隊小C美膚(微信號:Babyfacecll),她會給你正確的指導和合理的建議。
  • 朋友圈面膜微商銷量由熱轉冷 最火時曾月掙5000
    數據顯示,大陸面膜產業在近兩年經歷了「野蠻」生長,目前市場上至少有300多個面膜品牌,並以每年約30%的速度持續增長。面膜行業的高歌猛進背後,是面膜銷售大軍在微信朋友圈裡的急劇膨脹。深圳觸電電子商務創始人龔文祥此前估計,微商已達到千萬規模,據此計算,在微信上賣面膜的賣家已達800萬人。
  • 面膜微商必看!生物纖維面膜與其他面膜對比 !
    VS蠶絲面膜VS生物纖維面膜1.生物纖維面膜:服帖性好,同時透氣不滴水,低敏性,產品中蘊含著類似於人體表皮細胞核狀中空的生物活性體,通過特殊的工藝緊貼肌膚,100%貼合肌膚紋理,不會出現一般面膜脫落的現象。將生物纖維面膜貼於面部或身體任何部位肌膚,揭下面膜,可以看見與肌膚接觸的那一面,肌膚紋理非常明顯地轉印到了生物纖維面膜上。
  • 張庭再陷「爛臉門」,這些娛樂明星扎堆微商背後貓膩知多少?
    自從張庭加入微商大軍之後,關於她的產品的爭議就沒消停過,最近她的微商品牌護膚品最近又出事了!
  • CCTV央視再度曝光"毒面膜"黛萊美、奇蹟面膜、俏十歲等微商一線品牌面膜
    記者假扮微商代理、暗訪面膜代生產廠商。記者假扮微商代理、暗訪面膜代生產廠商。記者假扮微商代理、暗訪面膜代生產廠商。記者假扮微商代理、暗訪面膜代生產廠商。記者假扮微商代理、暗訪面膜代生產廠商。
  • 張庭的微商帝國
    要做微商了嗎?這還真的說對了。因為在張庭的背後,的確有一個「微商帝國」。微商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各種「喜提」,各種炫富。巧合的是,張庭和她的老公林瑞陽,剛好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表現得極為活躍。這個秘籍就是微商。與其說是TST成就了張庭,倒不如說是微商這個模式讓她成為了明星界的微商皇帝,微商界的明星女王。張庭和自己的老公林瑞陽在2014年就開始幹起了微商。想想吧,在那個時候絕大多數微信用戶還在為朋友圈時不時出現的一些賣貨微商帖感到好奇,而不是厭煩或者反感。
  • 揭秘冰城面膜微商賺錢模式:層層代理吃加價 終端零售賺錢難
    高女士也有同樣的顧慮,她覺得朋友圈賣面膜很不靠譜,面膜進貨渠道是否正規無從得知,她甚至將微信朋友圈裡所有賣面膜的都屏蔽了。在微信朋友圈購買面膜的張女士說,她以前都是在實體店裡買,自從她同學在朋友圈裡賣面膜,她就一直在朋友那買,主要是感覺朋友知根知底,不會騙她。10元一片,一次買100元的,已經買10次了。
  • 青島打掉「面膜微商」詐騙團夥
    半島記者 張盛倩 通訊員 楊豔芬 姜琪「想要幹微商,沒有基礎怎麼辦?「」別擔心,我們面膜代理公司有創業導師授課、有顧客主動上門,只要加盟當代理商就能輕輕鬆鬆賺大錢。」繳納298元,他成了面膜微商剛滿18歲的小新一直沒有固定工作。2019年9月10日,他忽然萌生了做微商的想法。通過網上搜索,小新隨便點開了一個招聘微商的廣告,上面有客服連結,在與客服聊了一會後,小新就留下了自己的微信。當天,小新便收到了一條微信好友請求。
  • 微商品牌崛起的背後,這幾點值得學習
    最近芒果臺的女團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火了,和這檔節目一起火起來的還有冠名商——美容護膚品牌梵蜜琳。和「奧利奧」「金典有機奶」「VIVO」等其他贊助商相比,觀眾們對這個 2015 年創立的品牌還不太熟悉,但是在微商界,它的崛起卻可以堪稱經典案例。在節目播出後,幾乎每個周五的熱搜都會被《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霸佔。
  • 【聚焦】你的朋友圈被賣面膜的刷爆了嗎? (微商們也有苦難說)
    微信的朋友圈中,幾乎被賣面膜、日用品、特產、衣服等微商刷屏。有人興奮、有人厭惡,有人嚮往,有人排斥……朋友圈中微商曬出的「發貨圖」、「打米圖」,似乎在向大家昭示著微商的繁榮;可另一方面,「自己進的面膜,含著淚也得敷完」的說法也被瘋狂轉發,這也似乎道出了其中的無奈和辛酸。微商的生存現狀究竟如何,成功的微商都具備了哪些特點呢?連日來,鄭州晚報記者走訪了鄭州的多個微商,為大家展示一個個鮮活的微商故事。
  • 無處不在、質量低劣、暴利驚人:瘋狂的微商誰來管
    如何實現「微商」規範有序而非野蠻生長,避免朋友圈成為三無產品、傳銷的「法外之地」,已成為擺在社會和有關部門面前的重要考題。亂:設計一個包裝就能出一個品牌 「朋友圈已被面膜佔領。」不少網民最近感慨。一名從事面膜生意兩年的微商表示,網民的感覺不假,「微商這麼火,面膜功不可沒,去年的微商就是面膜撐起來的。」
  • 央視:揭秘 微商面膜代工0.3元一張 2個月自創一款"國際大牌"
    已經做了五六年香港公司代辦的馬先生說,兩個月來已成交50多筆,「大部分都是微商,都喜歡叫『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面膜、減肥藥、彩妝、護膚品的都有。」他解釋,註冊香港公司是為了營造大品牌形象,作為宣傳噱頭;另一方面,以香港公司名義和代工廠家籤協議,如有質量問題,可以把責任推給廠家。
  • 歐蒂膚奇蹟面膜創始人吳召國如何建立數萬微商分銷面膜帝國
    我個人應該用怎樣一段話來描述這個微商年代的傳奇「商人」,吳召國正好就出現在上述時間段的網際網路時代商界,自稱「出身屌絲草根」的他,身上或多或少擁有上述「族群」的那種精神特質,所經歷的生活困難是常人無法可以做到的或者內心無法感受到的,所以成功只是時間問題,28歲也實現了他億萬富豪的夢想,那我提出他是怎麼玩面膜三大秘密武器?1、玩分銷,先要學會玩發燒友原始種子用戶社群很重要。
  • 張庭微商什麼時候上市 張庭微商面膜爛臉風波事件回顧
    納稅21億後,張庭夫婦旗下的微商動起了上市的心思。  近日有消息稱,女星張庭及其夫林瑞陽旗下微商企業——上海達爾威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稱「達爾威」)正在籌備在臺灣上市。據接近達爾威的人士透露,目前其已聘請德勤入駐,計劃上市時間是今年9月。
  • 《紫陽花日記》:中年夫妻背後的情慾暗戰
    平淡如水的生活,日復一日的重複著,貌似風平浪靜的生活裡卻充斥著中年夫妻背後的無聲暗戰。「丈夫要像系在岸邊的船,一邊讓他飄蕩,一邊又不時的拉緊纜繩最好。」《紫陽花日記》則是展現了中年夫妻背後的情慾暗戰。本書的主人公省吾是經營著一家私立醫院的醫生,人到中年事業有成。
  • 當年鄙視微商的,2020年都成了微商
    這場疫情對於本不景氣的實體經濟更是雪上加霜,一片哀嚎。但是做為微商的我們卻發現,曾經最鄙視微商的那些人,卻在夢幻般的以微商形式開場。2020全民微商,夢幻開場說幾個代表性的給大家看一看……上海環貿廣場寶格麗店也改微商了迪奧等各大奢侈品牌的櫃哥也行動了,拉起社群,賣起口紅;北京上海很多著名的餐廳,小大董,都開始微信賣貨了,包括直播,微信私域、還有抖音。(其實還有很多,因為佔位置我就不舉例了。
  • 微商化妝品背後:對研發缺乏專業認識,層層代理售價虛高
    爆紅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讓這檔節目的冠名商——梵蜜琳一夜「破圈」,百度搜索指數也達到近半年來的巔峰值。與梵蜜琳一樣,麥吉麗、姬存希、一葉子、TST等微商品牌也紛紛通過冠名綜藝提升知名度。但品牌高曝光量、快速成長背後,也不斷伴隨輿論對於微商美妝品牌高價銷售背後產品質量的質疑。
  • 微商化妝品背後到底有何貓膩 - 西寧晚報·數字報刊
    爆紅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讓這檔節目的冠名商——梵蜜琳一夜「破圈」,麥吉麗、姬存希、一葉子、TST等微商品牌也紛紛通過冠名綜藝提升知名度。但品牌高曝光量、快速成長背後,也不斷伴隨輿論對於微商美妝品牌高價銷售背後產品質量的質疑。 今年疫情以來,因為傳統接觸式線下消費受影響,新型消費有效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促進經濟企穩回升。
  • 微商只有這樣才能走的更久,可惜99%的微商都做不到!
    不少人抱怨說微商越來越難做,業績下滑很厲害。2、有個小朋友問我:以前每個月都能賣幾萬的貨,現在只有五六千了,什麼原因?當然,不止一個人跟我抱怨過。這反映出一個問題:很多小的微商團隊頭頭,在微信人口紅利熱潮過去之後,已經沒辦法帶領團隊轉型和成長了。3、最近這段時間,大部分微商都遇到了業績下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