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畢業的同學們每天在朋友圈曬著自己的畢業活動,感慨自己過往的求學生涯,憧憬即將奔赴的遠方世界,所作所為,極具儀式感。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橋段就是穿著學位服和師友、家人、母校合影。
若是旁人看來,黑的、藍的、紅的,還有連頸帽上不同顏色的襯帶,顏色斑斕,仿佛在聲援同月各國舉辦的「驕傲節」活動。甚至有的畢業生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穿上這個款式、顏色的衣服。那麼,學位服是怎樣產生的?不同款式、顏色有什麼寓意?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著裝規定嗎?
首先要承認,學位服與西方大學制度的形成有著深層聯繫。公元11世紀,在宗教極為發達的歐洲社會,學校中的教師多由教堂的教士來擔任,學位服與教士的僧侶服完全相同。實踐過程中,教師漸漸發現自己的社會地位並不穩固,便協同成立了教師行會,實行嚴格的入會標準,以此控制教師隊伍的質量和地位。
當時,只有考試成績優異者方能成為行會的新會員,學習若干年,尚未結束學業的人被稱為學士,文理教師稱為碩士,神學、醫學和法學教師稱為博士。直到13世紀教會頒布法令開始區分僧侶服與學位服,與此同時,大學制度開始成形,在大學教育、世俗服裝與宗教服裝的三重影響下,獨特的學位服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世俗服裝對學位服的影響。今天我們看到的學位服有披肩,它深受古歐洲連頸帽的影響。所謂連頸帽就是指掛在頸上的套頭帽,起初,它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人們可以方便地將連頸帽戴上或摘下,必要時,通過一條長線把連頸帽纏在頸上防寒取暖,或繫於一處防止帽子脫落。有時,它還具備審美裝飾效果。這種來自世俗社會的需求漸漸融貫到學位服的設計中,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披肩。
同時,15世紀的歐洲還十分流行敞露寬鬆的服飾風格,開襟式服裝十分時興,常常會在長袍的前方開一個非常大的尖口,讓襯裡顯露出來,袖口也非常寬大,在袖口的兩處會繡上花紋,這也奠定如今學士服的大體形態
為什麼博士要穿猩紅色?為什麼金色獨屬於校長?學位服的等級區分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誠如黑格爾所言:「象徵……不單是無謂的記號,而是已經在外部形成中包含著所要提示的那種觀念的內容的記號。」學位服的形態,是一個關於象徵的故事。
在學士服形態確立之初,尚未有顏色的差異,以色彩作為一種等級標識,是文藝復興後才普遍出現的情況。據考證,如今博士學位猩紅色襯飾的確立,曾經歷過一番激烈抗爭:18世紀的巴黎大學,猩紅色襯飾是教授們享有的特權,顏色本身代表著聖子鮮血,博士只有在代替教授授課時,方能穿著該色服飾。然而,作為「教授候選人」,博士們對這樣的服裝等級十分不滿,頂著教授的譴責與批評,他們向學校提出抗議,雙方激烈爭執無法妥協,此案訴諸巴黎議會。最終,議會裁決博士可以穿戴猩紅色的學位服,這也成為今天博士服色彩的來源。至於校長的金色,自出現以來,尚未有爭議,它象徵著至上的神和冥冥天國,這一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除去金色與紅色的襯飾,目前在中國的學位服中,披肩上也有不同的顏色。中國目前按照哲學、法學、理學、工學等12個門類分別授予學位,在各個門類下又有十分龐雜的學科專業,為了進行區別,又防止門類過於繁多難以分清,199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訂了中國學位服標準,明確地將學科分為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對應在披肩上以粉、灰、黃、綠、白、紅六色進行修飾。
例如,中國古代的「博士」,是作為一種官名出現,秦漢時期,「博士們」主要職責是保管圖書,通曉古今,以備查問,熟識經典者,才有可能被推舉為「博士」,因此,現代人在翻譯之時,選擇該詞作為Doctor的對應詞彙。對翻譯有所了解的讀者或許知道,博士、碩士、學士這樣的翻譯過程,實際上與「民主」、「共和」的概念相似,都是從英語引介,再從中國古典中尋找意義相近的詞語進行翻譯。
隋唐的科舉制度興盛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中,實際上也存在著類似於博士、碩士、學士的不同等第,這些名頭今人也都十分熟悉:鄉試高中者稱為「秀才」,省試高中者為「舉人」,殿試高中者就是「進士」。
隋唐的科舉制度興盛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中,實際上也存在著類似於博士、碩士、學士的不同等第,這些名頭今人也都十分熟悉:鄉試高中者稱為「秀才」,省試高中者為「舉人」,殿試高中者就是「進士」。
一方水土一方傳統,與西方極為不同,中國古代的這些士人因不同等級也有不同服飾,但這些服飾與官服有著緊密的聯繫。
《舊唐書·輿服志》中即載「國子、太學、四門學生」需要著「黑介幘,簪導,深衣,青襟、領,革帶,烏皮履」。秀才等級需要著「烏紗帽,白裙襦,青領」。到了明清時期,對狀元、舉人、秀才都有更為細緻的規定,以帽子為例,清代時,狀元需要佩「金頂,上銜水晶」,舉人級別要佩戴「頂鏤花銀座,上銜金雀」,等到秀才級別,則是「頂鏤花銀座,上銜銀雀」。
以此來看,著裝等級與學識等級相配套的規定中國古已有之,但隨著社會、政治發展,特別是傳教活動的推廣,今天中國的學位服制度已然深受西方影響,史載當代中國學位服最早出現於1920年代,產生之初還有「美國派」與「歐洲派」之爭,由於當時中國傳教士多來自美國,中國最終歸入「美國派」。到了新中國成立,因為沒有建立實行學位制,中國長期沒有自己的學位服,直至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新中國開始確立學位制度,配套的學位服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直至1994年,國務院正式統一規範學士服,其制沿用至今
來源:東方早報
編輯:浙江大學校研會新聞信息中心
玄曉旭 韓宇瑄 呂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