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原產於地中海東部山區,阿拉伯人引入波斯,後傳到中國。
有學者考證,魏晉時期,罌粟種子隨同西域商人傳到中國。
最初,美麗的罌粟花只是用來觀賞的植物。
北宋僧人惠洪撰寫的《冷齋夜話》,引述南北朝時期齊梁年間著名醫學家、道士陶弘景的《仙方注》,其中有一段:
「斷腸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
所謂的「斷腸草」、「芙蓉花」就是罌粟。
唐代中藥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一書中記載:
「罌粟花有四葉,紅白色,上有淺紅暈子,其囊形如箭頭,中有細米。」
唐文宗時期出版的《種樹書》記載了罌粟栽培的季節:「罌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種之,花必大,子必滿。」
《舊唐書》記載:「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國(東羅馬帝國)遣使獻底也伽。」
「底也伽」即含有鴉片成分的藥品,為唐高宗治療頭痛病,被當成貢品傳入大唐的皇宮。說明那個時候,「底也伽」還是非常珍稀的藥品。
而罌粟在民間,依舊是一種欣賞的花卉。
生活在四川成都的晚唐詩人雍陶在《西歸斜谷》中寫道:
「行過險棧出褒斜,
歷盡平川似到家。
萬裡愁容今日散,
馬前初見米囊花。」
詩中提及的「米囊花」就是罌粟花。
此後一直到明朝末年,罌粟一直是被當做珍稀花卉,種植在園林、庭院之中。
明代文學家王世懋編寫的《花疏》記載:「芍藥之後,罌粟花最繁榮,加意灌植,妍好千態。」
《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罌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豔不減丹藥。」
罌粟做為中藥廣泛使用始於宋代,用來治療痢疾、咳嗽、腹痛等疾病。
《本草衍義》中就有記載罌粟的藥性價值:「罌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服食人研此水煮,加密作湯飲,甚宜。」
蘇東坡也曾有一句詩,說到:「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罌粟湯。」
可見在北宋時期,人們早已認識了罌粟的藥用價值,並廣泛用於治療疾病。
「妍好千態」、「食利二便」的天使之花——罌粟,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令人可憎的魔鬼之花呢?
元朝時期,中醫已經認識到,服食過量的罌粟有成癮、中毒等副作用,曾建議患者謹慎食用。
元朝著名醫學家朱震亨曾警告患者:「今人虛勞咳嗽,多用粟殼止勤;溼熱洩瀝者,用之止澀。其止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
蒙古大軍徵服印度,掠奪了大量的戰利品,其中就包括以罌粟熬製的成品鴉片。
明朝時期,國人掌握了鴉片的製作方法,但只是用於治病,並沒有推廣普及。
明朝成化年間,暹羅(泰國)向明廷進貢鴉片三百斤,這是進口數量最多的一次,當時價格非常昂貴,堪比黃金。
隨著進口數量的逐步增加,罌粟花美好的形象也就被徹底顛覆。
清朝末年,做為鴉片的原材料——罌粟徹底墮落成了損害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生命的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