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2020-12-21 王建丹dan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各國都有在自己的國國家實行變法,比如齊國的鄒忌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燕國的子之變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些國家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該國強盛一時。

只可惜這些變法只是片面的,或者只是針對國家某個方面的變法,而且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去世之後,這些變法就受到各國封建勢力的阻擾而停滯下來,所以六國的變法相當於都失敗了,這些變法如曇花一現,沒實施幾年就停止了,都沒有使得國家徹底的強大起來。

(商鞅劇照)

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因為各國都有各國的國情,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全面,成功的變法,它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都進行變革,商鞅在支持他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更是被秦國貴族所謀害,最終遭「車裂」而死,因為商鞅的改革實在得罪和侵犯太多人的利益了。

可不過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變法並沒有停止,秦惠文王即位後還是實行商鞅變法,所以秦國國力大增,擁有了統一六國的力量。

而反觀六國的變法,只是片面的變革就因為支持變法國君去世停止,說明六國的封建貴族勢力過於強大,或者國君支持變法的力度過小,導致六國都不能成功實行變法。

六國只是片面的變法都失敗了,又怎麼可能去學習商鞅這種全面的,深入的變法呢?所以變法想法雖好,但要實行起來,還是要實事求是,結合國情,還有國家掌權人的堅定的大力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秦孝公劇照)

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在秦國實施成功呢?

公元前475年,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各國的兼併戰爭越演越烈。在這種背景下,各國只有富國強兵,增強國家實力才能生存下去,不然就會被強國所吞併。

而地處西北的秦國,由於遠離中原,國力發展緩慢,中原的強國都看不上秦國,認為秦國是蠻夷之地,不稀罕跟秦國結交。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時秦國可謂是內憂外患,外有中原六強國環繞,內有蠻夷作亂,秦孝公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秦國落後的現狀,發布《求賢令》,尋求能人異士主持變法。

商鞅因此從魏國來到秦國,他向秦孝公闡明了他的「強秦之術」,更是以自己的超群口才,駁倒了秦國反對變法的保守貴族,從此他深受秦孝公的支持和信任。秦孝公任命他為左庶長,此職位是秦國重要的軍政大臣,商鞅執掌秦國的軍政長達20餘年,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先後進行了兩次變法。

(秦始皇劇照)

這兩次的變法以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推行郡縣為主要內容,由於秦孝公的支持,和長期變法的順利實行,商鞅變法已經深得民心,秦國已經適應和廣泛接受了商鞅變法,而且商鞅變法確實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所以即使商鞅身死,他的變法依然在秦國實行,經過百年的沉澱和發展,秦國的國力空前強大,足以吞併六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在秦始皇手上,秦國一統六國,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相關焦點

  • 一場變法,給了秦國橫掃六國的底氣
    秦國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橫掃六國的最終贏家。在此期間秦國幾經沉浮,通過在秦孝公時期的變法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 這場變法就是對秦國至關重要的商鞅變法。商鞅的變法針對秦國所處的局勢,在經濟、政治、思想上對症下藥,拉開了秦國變法圖強的序幕,使受盡打壓的秦國得以一朝崛起。
  • 秦國實力強大,最終統一六國,諸侯為何仍舊看不起秦國
    不過這使得更多的少數民族進入秦國,秦國受他們的影響更大了。和中原各國比起來,秦國在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確實比較落後,所以孔子西去的時候都不願意入秦。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之後才改變了之前很多落後的風俗文化等。秦國和諸侯之間的差距才慢慢變小。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從春秋戰國到戰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只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如果戰國能夠統一為一個國家,那麼一定是在七國之爭的初期,這七個國家都認識到,國家要強大,要統一天下,就必須進行變革。
  • 戰國秦國—商鞅變法
    商鞅:商鞅也叫衛鞅,戰國時期秦國的著名變法人,商鞅本來是衛國人,也有傳言說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軍事家,法家學說代表人物,被封—"商君"!又說到如果大王不打算重用商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千萬不能讓他投奔別國,將來威脅魏國!但是魏惠王沒有理睬公叔座的建議,對商鞅既沒有用也沒有殺。
  • 一場變法,給了秦國橫掃六國的底氣,名字你肯定聽過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獨霸六國而聞名,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這一時期,秦國幾經沉浮,通過秦孝公的變法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這種變法就是商鞅變法,對秦國至關重要。針對秦國所處的形勢,商鞅變法在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對症下藥,揭開了秦國變法圖強的序幕,並使受盡壓榨的秦國得以一朝崛起。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戰國時代,若合縱連橫成功,能否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答案很意外
    春秋戰國隨著時代發展,原本處在西邊偏僻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直接變強大了,一度成為了諸侯們最大的威脅;而趙、韓、魏多次聯軍伐秦均以失敗告終;到了這個地步,秦國已經成為巨無霸一樣的存在,而六國人心也隨著強秦的崛起和團結到了一起,這就是歷史上第一次諸國對抗一國的合縱連橫。為什麼叫合縱連橫呢?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魏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自商鞅變法後走向強盛。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而就趙國來說,則趙武靈王時期推行了「胡服騎射」。
  • 六國知道秦國要滅了他們,為什麼不能聯合起來一舉把秦滅了?
    合縱攻秦合縱攻秦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很早六國就已經開始實行。當時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當時秦國就一舉擊敗實力相對比較強大的魏國,這也使得列國都大為震驚。其實秦國戰商鞅變法之前,國力是非常脆弱,甚至很有可能會被別人認為是在戰國中第一個被消滅的國家,但秦國的這一次用兵,的確已經顛覆了六國的常識,開始重視秦國。等到秦惠王即位,六國就已經開始合縱攻秦。
  • 戰國時期秦國主動攻擊巴蜀,為什麼楚國遲遲不對巴蜀下手?
    要問戰國時期,誰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那麼很多人無疑說是秦國,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擁有了一套完善的戰時法治制度,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更主要的是當時的秦國可以說明君輩出,從孝公到嬴政六代君王都堪稱是人傑。
  •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開啟變法大潮,為何最終仍不敵秦國|百家故事
    魏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卻率先變法,反超老牌強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魏國的稱霸幾乎出乎所有人意料。那為什麼率先變法圖強的是魏國,而非他國呢?其他六國則對土地的需求並不特別強烈,楚國和秦國地廣,耕地面積足夠,韓、趙、燕雖然地少,但人也少。齊國濱海,商業發達,對農業需求不大。可見魏國的人口土地矛盾是最嚴重的。這也逼迫魏國比其他六國更早的進行變法。在這種情況下,李悝通過變法,允許土地私有,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土地產量。
  • 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能統一天下,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卻無疾而終?
    五十年後,隨著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的完成,這兩個國家一躍成為當時兩個最牛的兩個超級大國,天下的格局也由「戰國七雄」變成為「兩超五強」;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說誰最有機會統一天下,恐怕非楚國和秦國莫屬。那麼,為何最後偏偏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呢?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 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只是小霸
    在戰國初年,秦國只是西方一個弱小且受東方六國欺負的國家,尤其是受到強大的魏國的欺負。秦獻公去世以後,年輕的秦孝公繼位,立志要改變秦國弱小、受人欺負的現狀,立志要進行變法,要讓秦國強大起來。
  • 從六國流失人才度,分析秦國統一原因?商鞅範雎張儀,由魏入秦
    後來公叔痤向魏惠王建議如果不任用商鞅,那麼一定要殺掉他,諷刺他進入其他的國家對魏國的利益造成損害,不過遺憾的是,魏惠王對於商鞅這個人連殺他的興趣都沒有,最終放任其出走。而在商鞅變法之後,這樣的局勢就徹底的扭轉了,並且自此之後,秦國的歷代君主都秉承商鞅的遺志,推行他的變法,讓秦國的發展越來越迅速,最終在秦王嬴政的時候一統六合。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這一系列都是戰爭勝利的基礎保障,為了能夠支撐戰爭的發動或者說抵抗,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努力的尋求多方面的發展,於是,在整個戰國時代,掀起了一場變法的熱潮,各個國家都在進行變法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以及戰場的需要。
  •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各諸侯國之間不以滅國為目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認同,這叫做「義戰」。而到了戰國時期,列國都以吞併他國疆土,消滅有生力量為己任,自然也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電視劇《大秦帝國》前幾年大火,這套劇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由商鞅變法,開始逐漸變強,最後一統天下的過程,再加上孫儷主演的《羋月傳》(雖然名字是「傳」卻有很多虛構內容)爆火,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也為觀眾所熟知。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於是,為了適應戰國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以此增強自己在戰國時期的競爭力。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一場非常成功的變法。在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因此一統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呢?
  • 戰國七雄其餘六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至此,實際上強國只剩下秦國一個。前279年,白起伐楚,將楚王室趕到了安徽境內。前260年,秦兵伐韓,降趙。戰國七雄爭霸之戰,到長平、邯鄲之役,應該算大局已定。前230年起,嬴政發起的橫掃六國之戰,只不過是打掃戰場而已。二,春秋戰國,強盛之國都實行了改革春秋時期,已經產生了諸侯霸主。凡能稱霸者,無不因早早實行了改革。
  • 《大秦賦》:從馬夫到橫掃六國,扒一扒強悍秦國的前世今生
    我們知道,在戰國那個時代,霸氣是要靠實力的。據此,我們對當時秦國的強大, 有了深刻印象。秦國動不動就攻打其他國家。而其他國家也都懼怕秦國,不敢和秦國正面衝突。即使要和秦國較勁,也總是要抱團壯膽,沒有哪個國家敢單挑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