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天下共有一百四十餘家諸侯國,隨後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中原的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邊楚國,北邊的燕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五十年後,隨著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的完成,這兩個國家一躍成為當時兩個最牛的兩個超級大國,天下的格局也由「戰國七雄」變成為「兩超五強」;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說誰最有機會統一天下,恐怕非楚國和秦國莫屬。
那麼,為何最後偏偏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呢?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受個人英雄史觀的影響,很多人覺得秦國能夠統一天下,主要就是秦國每一代君主都是英明神武,他們都盡心盡力地治理國家,總而言之,親賢臣,遠小人;即便偶爾出現一兩個不靠譜的,也沒有犯太大錯誤,所以秦國越來越強勢。
反觀而楚國呢,雖然拿了一手好牌,也有少部分英明神武的君主,但奈何大多數君主都是昏庸無能,他們只知道吃喝玩樂玩女人,總而言之,親小人,遠賢臣,於是楚國越來越差勁,最終被秦國所滅。
表明上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問題是,如果楚國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秦國所滅,那真不得不感嘆,秦國的基因真是好。
因為,在這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歲月中,秦國的十幾位君主,竟然一個接一個的英明神武、一個接一個的將秦國的事業推向顛覆;而楚國則剛好相反,這種概率,恐怕比買彩票中五百萬還難得吧!
事實上,兩個實力相當且體制相同的超級大國相爭,時間跨度又長達一百五十年,最終的輸贏,其實與君主個人的主觀因素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我們通常看到的個人主觀所表現出來的優劣差異,不過是因為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不同而已。
其實,秦國能夠戰勝楚國而奪取天下,主要是由三個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從主觀方面來說,可能最致命的一點,就是楚國經過吳起改革後,其制定的擴張策略是先向東發展,而不是向西發展;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制定的擴張策略卻是先向西南發展,而不是直接向東發展。
可以說,秦國和楚國制定的這兩份不同的擴張策略,給他們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楚國不向西擴張的結果,就是它錯失了吞併巴蜀的機會;同時它向東擴張,又惹得齊國、魏國、趙國和韓國聯手群毆它,最終楚國被打得元氣大傷!
反觀秦國呢,它暫時不向東發展,於是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它與魏國、趙國和韓國之間的矛盾,讓秦國得以有充足的時間來發展國力;同時它向西南擴張,結果一舉吞併了巴蜀,得到了富饒的四川盆地,由此奠定了統一六國的經濟基礎。
當然,很多人肯定很好奇,楚國為什麼要制定先向東擴張的策略,而秦國為什麼又能制定定向南擴張的策略呢?表明上看,自然是秦國國君英明神武,而楚國的君主沒有遠見,但其實呢,歸根結底還是客觀原因所導致的。
所以接下來,就是秦國戰勝楚國的客觀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兩個所處的地理位置導致了秦楚兩國不同的擴張戰略!
當時的楚國,與秦國、齊國、韓國、魏國都接壤,而且邊境線都還很長;關鍵是,這漫長的邊境線上,並沒有什麼重要的關隘拒守,也沒有什麼必經之地的險關可以防守。換句話說,這一片廣闊地區,都可謂是一馬平川,這也就導致其他國家可以很容易、可以從很多位置直接攻入楚國境內。
另一方面,楚國的東部,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越國存在。
越國對於楚國,不僅是心腹之患,而且還是最危險的敵人。因為這兩個國家同時位於長江流域,所以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北上爭對天下,都必須先把對方幹掉,否則就會時刻擔心後方被人捅刀子。
在這種背景下,楚國根本沒法制定向西擴張的戰略目標。因為,以當時的交通媒介發展,楚國想去奪取巴蜀,必須要越過秭歸、恩施、重慶這段恐怕的山路,這條路有多難走,我們只需要知道,直到2010年,這條線路才修建了鐵路,號稱是中國最難的鐵路(宜萬鐵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交通媒介發展水平,楚國想奪取並控制巴蜀這個地方,就意味著楚國的軍事重心必須要大舉西移,否則很難實現這個目標。
當然,如果楚國不用擔心其他國家來攻打它的話,自然可以去安心地奪取巴蜀;問題是,前面說了,楚國面臨的敵人太多,尤其是越國就在一旁虎視眈眈,而且他們可以從很多地方直接殺入楚國境內。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楚國的軍事重心大舉西移,這個時候其他國家趁機殺過來,尤其是越國殺過來,那楚國怎麼辦?到時楚國的都城還有安全感嗎?總不能楚國把都城也遷到巴蜀去吧?如果這樣,那楚國豈不是偏安一隅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既然楚國不能向西將長江上遊的巴蜀給吞併掉,那自然就只能先向東把長江下遊的越國給吞併掉。從這層意義上說,楚國制定的擴張策略,並沒有任何問題,它是當時楚國最實際且最可行的擴張策略!
事實上,後來楚國在楚懷王的領導下,終於一舉吞併了越國,而吞併越國之後的楚國,整體實力又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幾乎可以追上吞併巴蜀後的秦國。
當時的楚國,依然是唯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
單從上面這個結果來看,楚國的君主們其實絲毫不遜於秦國的君主;問題是,吞併越國後的楚國,一下子讓齊國、趙國、魏國和韓國都感受到了危機,尤其是齊國和趙國這兩個強國。
因為,楚國滅掉越國之後,就直接威脅到了齊國和趙國這兩個強國,因為楚國想要統一天下,必然要先幹掉趙國和齊國,然後再奪取四戰之地的中原(魏國和韓國),最後西進和秦國單挑!現在,滅掉越國後的楚國實力大增,接下來不用說,它肯定要拿齊國和趙國開刀。
在這種背景下,在齊國的牽引之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和燕國很快實現了聯合,他們決定先聯手打垮楚國,解決掉這個眼前之患,否則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至於秦國呢,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這六國國家聯合起來,直接把楚國給打得元氣大傷,楚懷王都因此成為秦國得俘虜。自此,楚國也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反觀秦國呢,它地處關中地區,這是中國地勢的第二階梯,東方六國想要攻打它,屬於是從低處往高處打,在沒有汽車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的條件下,其困難可想而知!
更主要是,以當時的交通媒介發展水平,東方六國想要攻打秦國,所能選擇的路線主要就是函谷關一線,恰好函谷關又是一個非常易守難攻的險隘。在這種背景下,秦國通常只需要把函谷關給守好,就不用擔心後方有危險,所以它可以很放心地先去奪取巴蜀!
第二個客觀原因,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以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整個天下所能夠開發成為耕地的地方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經濟和產糧大區,恐怕就只有西北的關中平原、西南的成都平原、長江中下遊的江漢平原、中原的華北平原這四個地區;至於其他地區,諸如東北平原、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區,暫時都還沒有開發出來。
在戰國之初,秦國佔據整個關中平原,楚國佔據著江漢平原,而齊國、趙國、魏國、韓國和燕國共同佔據華北平原;正所謂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楚國和秦國因為都獨自佔據一個平原,自然成為兩個最強大的超級強國。
再後來,秦國一舉奪取了巴蜀,又得到了不弱於關中平原的成都平原,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佔據兩大平原的秦國,其經濟實力自然會大範圍的超過楚國,成為當時第一的經濟強國。
反觀楚國呢,它向北無法奪取華北平原,向南則因為生產力有限,導致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這一大片地區都無法開發,於是它始終只能守著一個江漢平原,其整體經濟實力自然越來越無法與秦國抗衡,所以半個世紀之後,楚國敗給秦國是必然的。
事實上,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南方地區大面積的被開發,南方的經濟才能夠與北方相提並論,但南方也必須把巴蜀佔據後,才有資格與北方抗衡。現在的楚國,一則沒有佔據巴蜀,二則南方大部分地區都還沒有開發,它拿什麼和佔據關中、巴蜀的秦國持久的抗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