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能統一天下,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卻無疾而終?

2020-12-21 趙帥鍋

春秋初期,天下共有一百四十餘家諸侯國,隨後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中原的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邊楚國,北邊的燕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五十年後,隨著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的完成,這兩個國家一躍成為當時兩個最牛的兩個超級大國,天下的格局也由「戰國七雄」變成為「兩超五強」;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說誰最有機會統一天下,恐怕非楚國和秦國莫屬。

那麼,為何最後偏偏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呢?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受個人英雄史觀的影響,很多人覺得秦國能夠統一天下,主要就是秦國每一代君主都是英明神武,他們都盡心盡力地治理國家,總而言之,親賢臣,遠小人;即便偶爾出現一兩個不靠譜的,也沒有犯太大錯誤,所以秦國越來越強勢。

反觀而楚國呢,雖然拿了一手好牌,也有少部分英明神武的君主,但奈何大多數君主都是昏庸無能,他們只知道吃喝玩樂玩女人,總而言之,親小人,遠賢臣,於是楚國越來越差勁,最終被秦國所滅。

表明上看,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問題是,如果楚國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秦國所滅,那真不得不感嘆,秦國的基因真是好。

因為,在這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歲月中,秦國的十幾位君主,竟然一個接一個的英明神武、一個接一個的將秦國的事業推向顛覆;而楚國則剛好相反,這種概率,恐怕比買彩票中五百萬還難得吧!

事實上,兩個實力相當且體制相同的超級大國相爭,時間跨度又長達一百五十年,最終的輸贏,其實與君主個人的主觀因素已經沒有太多關係。我們通常看到的個人主觀所表現出來的優劣差異,不過是因為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不同而已。

其實,秦國能夠戰勝楚國而奪取天下,主要是由三個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從主觀方面來說,可能最致命的一點,就是楚國經過吳起改革後,其制定的擴張策略是先向東發展,而不是向西發展;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制定的擴張策略卻是先向西南發展,而不是直接向東發展。

可以說,秦國和楚國制定的這兩份不同的擴張策略,給他們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楚國不向西擴張的結果,就是它錯失了吞併巴蜀的機會;同時它向東擴張,又惹得齊國、魏國、趙國和韓國聯手群毆它,最終楚國被打得元氣大傷!

反觀秦國呢,它暫時不向東發展,於是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它與魏國、趙國和韓國之間的矛盾,讓秦國得以有充足的時間來發展國力;同時它向西南擴張,結果一舉吞併了巴蜀,得到了富饒的四川盆地,由此奠定了統一六國的經濟基礎。

當然,很多人肯定很好奇,楚國為什麼要制定先向東擴張的策略,而秦國為什麼又能制定定向南擴張的策略呢?表明上看,自然是秦國國君英明神武,而楚國的君主沒有遠見,但其實呢,歸根結底還是客觀原因所導致的。

所以接下來,就是秦國戰勝楚國的客觀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兩個所處的地理位置導致了秦楚兩國不同的擴張戰略!

當時的楚國,與秦國、齊國、韓國、魏國都接壤,而且邊境線都還很長;關鍵是,這漫長的邊境線上,並沒有什麼重要的關隘拒守,也沒有什麼必經之地的險關可以防守。換句話說,這一片廣闊地區,都可謂是一馬平川,這也就導致其他國家可以很容易、可以從很多位置直接攻入楚國境內。

另一方面,楚國的東部,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越國存在。

越國對於楚國,不僅是心腹之患,而且還是最危險的敵人。因為這兩個國家同時位於長江流域,所以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北上爭對天下,都必須先把對方幹掉,否則就會時刻擔心後方被人捅刀子。

在這種背景下,楚國根本沒法制定向西擴張的戰略目標。因為,以當時的交通媒介發展,楚國想去奪取巴蜀,必須要越過秭歸、恩施、重慶這段恐怕的山路,這條路有多難走,我們只需要知道,直到2010年,這條線路才修建了鐵路,號稱是中國最難的鐵路(宜萬鐵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交通媒介發展水平,楚國想奪取並控制巴蜀這個地方,就意味著楚國的軍事重心必須要大舉西移,否則很難實現這個目標。

當然,如果楚國不用擔心其他國家來攻打它的話,自然可以去安心地奪取巴蜀;問題是,前面說了,楚國面臨的敵人太多,尤其是越國就在一旁虎視眈眈,而且他們可以從很多地方直接殺入楚國境內。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楚國的軍事重心大舉西移,這個時候其他國家趁機殺過來,尤其是越國殺過來,那楚國怎麼辦?到時楚國的都城還有安全感嗎?總不能楚國把都城也遷到巴蜀去吧?如果這樣,那楚國豈不是偏安一隅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既然楚國不能向西將長江上遊的巴蜀給吞併掉,那自然就只能先向東把長江下遊的越國給吞併掉。從這層意義上說,楚國制定的擴張策略,並沒有任何問題,它是當時楚國最實際且最可行的擴張策略!

事實上,後來楚國在楚懷王的領導下,終於一舉吞併了越國,而吞併越國之後的楚國,整體實力又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幾乎可以追上吞併巴蜀後的秦國。

當時的楚國,依然是唯一能和秦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

單從上面這個結果來看,楚國的君主們其實絲毫不遜於秦國的君主;問題是,吞併越國後的楚國,一下子讓齊國、趙國、魏國和韓國都感受到了危機,尤其是齊國和趙國這兩個強國。

因為,楚國滅掉越國之後,就直接威脅到了齊國和趙國這兩個強國,因為楚國想要統一天下,必然要先幹掉趙國和齊國,然後再奪取四戰之地的中原(魏國和韓國),最後西進和秦國單挑!現在,滅掉越國後的楚國實力大增,接下來不用說,它肯定要拿齊國和趙國開刀。

在這種背景下,在齊國的牽引之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和燕國很快實現了聯合,他們決定先聯手打垮楚國,解決掉這個眼前之患,否則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至於秦國呢,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這六國國家聯合起來,直接把楚國給打得元氣大傷,楚懷王都因此成為秦國得俘虜。自此,楚國也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反觀秦國呢,它地處關中地區,這是中國地勢的第二階梯,東方六國想要攻打它,屬於是從低處往高處打,在沒有汽車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的條件下,其困難可想而知!

更主要是,以當時的交通媒介發展水平,東方六國想要攻打秦國,所能選擇的路線主要就是函谷關一線,恰好函谷關又是一個非常易守難攻的險隘。在這種背景下,秦國通常只需要把函谷關給守好,就不用擔心後方有危險,所以它可以很放心地先去奪取巴蜀!

第二個客觀原因,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以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整個天下所能夠開發成為耕地的地方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經濟和產糧大區,恐怕就只有西北的關中平原、西南的成都平原、長江中下遊的江漢平原、中原的華北平原這四個地區;至於其他地區,諸如東北平原、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區,暫時都還沒有開發出來。

在戰國之初,秦國佔據整個關中平原,楚國佔據著江漢平原,而齊國、趙國、魏國、韓國和燕國共同佔據華北平原;正所謂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楚國和秦國因為都獨自佔據一個平原,自然成為兩個最強大的超級強國。

再後來,秦國一舉奪取了巴蜀,又得到了不弱於關中平原的成都平原,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佔據兩大平原的秦國,其經濟實力自然會大範圍的超過楚國,成為當時第一的經濟強國。

反觀楚國呢,它向北無法奪取華北平原,向南則因為生產力有限,導致湖南、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這一大片地區都無法開發,於是它始終只能守著一個江漢平原,其整體經濟實力自然越來越無法與秦國抗衡,所以半個世紀之後,楚國敗給秦國是必然的。

事實上,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南方地區大面積的被開發,南方的經濟才能夠與北方相提並論,但南方也必須把巴蜀佔據後,才有資格與北方抗衡。現在的楚國,一則沒有佔據巴蜀,二則南方大部分地區都還沒有開發,它拿什麼和佔據關中、巴蜀的秦國持久的抗衡呢!

相關焦點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接著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以及齊國的鄒忌變法,但是在所有的變法中,只有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好,維持的時間也最長,與此同時,商鞅的變法又使秦國迅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變得強大,特別是在軍事爵位和獎勵耕作這兩個方面,使秦國成為了一臺戰機,源源不斷地為秦國輸送戰時所需的兵糧。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是根本原因。
  • 吳起變法失敗被殺,專家:難怪只有商鞅變法能成功!
    於是各國相繼開始變法,以圖強國。最先變法而強大的當屬地處中原的魏國。例如著名的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幫助魏國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也使得魏國成為進入戰國後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吳起變法並非只在魏國開展過,由於吳起在魏國受到猜忌,不得已逃往楚國,受到楚悼王的重要,同時著手開始在楚國的變法。
  • 都是改革先驅,為何楚國吳起人亡政息,商鞅促成大秦統一天下?
    而大秦的一統天下,始自商鞅變法,也是《大秦帝國》第一部所描述的內容。商鞅變法歷史課上大家都學習過,也都知道商鞅最後被車裂而死。那為什麼商鞅的變法沒有人亡政息?最後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呢?戰國初期,秦、楚共同的敵人——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史稱「三家分晉」。不久之後魏國率先進行變法,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此時的秦國和楚國正深陷內憂外患之中。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後面被秦孝公封王商君,後又被稱為商鞅。 這裡我們簡稱商鞅 公叔座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魏惠王聽後卻只是搪塞過去了。公叔座便向魏惠王進言,若不重用商鞅,那麼就殺了商鞅。後來,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座的建議。 後秦孝公頒布「求賢令」,商鞅進去秦國開始變法之旅。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魏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自商鞅變法後走向強盛。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而就趙國來說,則趙武靈王時期推行了「胡服騎射」。
  • 吳起變法:文武偏科的短暫改革
    這麼一位有變法經驗的熟練工來到楚國,楚悼王是大喜過望,先是任命吳起宛城太守,負責楚國北方邊境的整體防禦。過了一年,就將吳起提升為令尹,負責整個變法工作。吳起擔任令尹之後,也不含糊,立即著手開始籌備變法。第一步要做的規定動作,就是取信於民。吳起採用「倚車轅」的方法,即搬得動車轅的人,就能夠得到獎賞。後來商鞅的「徙木立信」,就是從吳起這兒學過去的。
  • 戰國秦國—商鞅變法
    商鞅從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到魏國李悝,吳起的影響很深,畢竟他們是哪個時代的英雄!後來商鞅受到魏國國相公叔座的賞識,於是商鞅便暫時投靠到了公叔座的顧下任中庶子。後來公叔座病重,在最後時刻他向魏國國君魏惠王君公叔座建議,商鞅有大才可以繼承我的位置,希望魏惠王重用商鞅。
  • 同樣是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與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有何差別
    最後,在極其窘迫的形勢下,楚國不得不通過重禮來賄賂秦惠公,以求秦國幫助與其他國家講和。也正是因為這次講和,楚國終於取得了暫時的和平。這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悼王,他對吳起的才幹非常賞識,在了解到魏國因為變法而政治清明,國富民強之後,他便一心改革,想要通過改革來改變此時楚國陷入的困境。於是,他便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楚國的變法事宜。因為吳起以前在魏國任職,所以對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深有體會,所以在對楚國的變法上他也是借鑑了李悝的變法。
  • 楚國疆域最廣,為何統一天下的卻是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數百年間,楚國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區強國,在周人控制北方中原的同時,楚人以鯨吞萬裡的速度兼併長江流域的大小諸侯。在秦國開始統一天下的戰爭之前,楚國已然成為「南霸天」一樣的存在,甚至在秦人試圖通過武力掃清南方障礙時,對楚用兵幾乎傾盡了全國的兵力。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等到吳起被公叔座陷害跑到楚國的時候,這位戰國狠人就搞出了爵位廢除制,並提出王族子孫的爵位只能沿襲三代,到重孫子的時候就是平民了,不再是什麼貴族啦,這能不招惹貴族的仇恨麼,所以在楚悼王死後被幹掉了。到商鞅的時候就不同了,人家背後有靠山秦孝公,年輕力壯,一言九鼎,軍爵改革就開始了。
  •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商鞅變法
    到了戰國時期,新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在很多國家都發起了大改革,比較出名的就有齊國鄒忌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變法、魏國李悝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不是最早的一個,其變法的理論在其他國家也用到過,為什麼偏偏是秦國最後統一了六國呢?這裡面有歷史的必然,也有諸多的機遇問題。
  • 商鞅是如何變法的?變法到底是對是錯?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正是靠著商鞅變法,秦國的社會發展才會快速進步,它創造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歷史角度來講,它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商鞅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其實是很殘忍的。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 「李悝變法、胡服騎射、申不害術治、商鞅變法」為何都不能持續?
    其中以魏國的「李悝變法」、趙國的「胡服騎騎」、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比較有知名度。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影響最大,也使秦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了超級大國,稱雄於戰國,最終掃滅六國。但各國的變法,都很快無疾而終,「商鞅變法」雖使秦國統一中原,卻不得不「二世」而亡,這是為什麼呢?各國的變法背景基本上都是國家處於內憂外患,或者是國力衰敗之機。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他才是商鞅變法的核心
    這個年輕人很有才華,是衛國的沒落公子,從小學習法律知識,在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下學習了好幾年,對天下大事瞭然於心。於是衛鞅來到了秦國,先在秦國遊歷三年,然後和秦孝公見面了。見面之後兩個人相見恨晚、一拍即合,決定要在秦國大搞一場。歷史上著名的變法「商鞅變法」拉開了序幕。
  • 商鞅變法的最大副產品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
    不是秦國選擇了商鞅變法,而是商鞅變法選擇了秦國當時的戰國群雄都追求變法強國,但商鞅之法卻只可能在秦國得到的良好實行,秦國民風淳樸是其一,更難得則是沒有宗室世卿勢力和儒家、墨家等思想來幹擾阻礙變法。簡單對比一下魏國和楚國變法就可以看出,吳起是兩國變法的主要主持者和參與者,但吳起先是在魏國受到儒家勢力的排擠,不能存身,跑到楚國主持變法,又受到楚國舊貴族的激烈反對,甚至不惜和吳起同歸於盡,兩次變法都不夠徹底或中途夭折了。而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這固然是商鞅的功勞,但也是秦國本身給變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 屈原被貴族排擠入手,分析效仿商鞅變法為何失敗?制度與秦國不同
    導語:屈原是楚國貴族,為何會受到貴族排擠,屈原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在楚國變法成功?那個時候,屈原看到了楚國發展歷史當中的一些弊端,同時又借鑑了秦國商鞅變法的成功因素,想要在楚國也進行一次那樣的變法,想讓已經沒落楚國重新在亂世當中崛起,他的變法形式也是基本上都是類比於秦國的變法形式進行的。
  • 秦始皇的軍隊為何強大?源於商鞅變法,變法之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唐代詩人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的這段詩句,表現出了秦始皇一掃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偉霸氣。秦孝公繼位秦王之時,秦國因地處偏僻的西北地區,被其它諸侯國疏遠,秦孝公就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讓大臣們進獻富國強兵之策,並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之後衛國人商鞅聽聞《求賢令》後,便前往秦國,商鞅和秦孝公經過多次交談後,最終以「富國強兵」之術打動了秦孝公,秦孝公開始任用商鞅,任命商鞅為左庶長(秦國非王族最有實權的大臣職務),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推行變法改革的政令在秦國國內開始實行
  • 商鞅變法改變秦朝命運,可為何他的結局卻如此悲慘?
    而這一切的出現,都要歸功於秦國的秦孝公在和楚國的角逐中獲得了勝利。但如果不是商鞅的幫助,孝公稱霸天下、建立封建王朝的夢想可能根本都無法實現。商鞅本命公孫鞅,又稱衛鞅,"商"這個姓氏是秦國的統治者念在商鞅改革有功而賜予他的,無論是這個姓氏還是這種禮遇在當時非常尊貴的,近乎史無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