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國混戰,要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不至於滅國,就得修煉內功,提高自身實力。於是各國相繼開始變法,以圖強國。最先變法而強大的當屬地處中原的魏國。例如著名的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幫助魏國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也使得魏國成為進入戰國後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吳起變法並非只在魏國開展過,由於吳起在魏國受到猜忌,不得已逃往楚國,受到楚悼王的重要,同時著手開始在楚國的變法。然而,由於在變法中觸碰了貴族的利益,最後落得個在楚悼王屍體旁被射殺的結局,這也宣告了吳起在楚國變法的最終失敗。那麼,吳起變法幾十年後的秦國也開展了一場變法,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兩者的差異如此巨大呢?
國家現狀
楚國是南方的大國,不僅沃野千裡,同時人口眾多。在這樣的一個大國裡要想實行變法的難度要相對較大,即使有問題存在,人們也認識不到,更加不會願意去改變,同時改變是需要自己付出利益受損等代價的。而當時的楚悼王,已經十分年邁了,雖然他在政治上給予吳起一定的支持,但是也並不是有多大的信任。
而變法前的秦國則不同,秦國在當時尚屬弱國,且在多年的秦魏戰爭中多次失敗,被佔去大片土地。因此作為當時君王的秦孝公改革的決心十分強烈,一心想著要使秦國變強大。以至於商鞅跟他說「王道」他根本聽不進去,最後商鞅和他說「霸道」他聽得津津有味,選擇讓他來主持秦國的改革,雖然也有很多世族在改革中使絆子,但是由於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並沒有給變法帶來多大阻力,最多也就是「撓撓癢」而已。由於商鞅變法從秦孝公繼位後不久開展,一共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這二十多年裡,秦孝公對於商鞅的支持一點沒有改變,這給了商鞅充足的時間進行改革。
2.變法範圍
在戰國時期的變法,往往很多國家關注的是軍事領域,例如前文提到的吳起變法等,都是從某一塊進行的。即使是當初的魏國變法,也只是改革軍隊,在其他方面比較少。而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改革並不是單一的,改革會影響到國家的方方面面,如經濟、文化、商業等。因此,相比較而言商鞅變法要更加徹底。
商鞅變法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從法治建設、經濟領域、軍事領域等都進行了較為完整的銜接。但是,商鞅變法也抓住了關鍵,那就是「耕」和「戰」。畢竟當時屬於農業社會,農業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能夠養活多少人,人口的數量又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實力。首先就是要解決好農業發展的問題,商業通過「重農抑商」、改革戶口制,大力獎勵農業發展,為國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
而在軍隊建設方面,商鞅通過建立軍功制,簡而言之就是能否升遷,完全看你在戰場的表現,你能夠斬一個敵人就能晉爵一級。從而改變了以往將官世襲,平民無法晉升的現狀,大大地刺激了士兵建功立業之心,充分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能力,也通過這種方式為國家選拔了很多優秀的將才。之後,「虎狼之師」這個名號就在各國廣為流傳。
3.社會環境
一個較為穩定的「國際」環境對於變法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秦國自變法之後,並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秦魏之戰以秦的失敗後,秦國屈辱的籤訂了割地條約,為秦國贏得了較多的變革時間。同時,因為魏國一直「瞧不上」秦國,認為秦國是蠻夷之邦、西陲小國,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去對付他們,同時也懶得管他們,只要他們不鬧事就好。
魏國的戰略是要在中原稱霸,在這期間,發生了兩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也正是由於這兩場戰爭的慘敗,使得魏國走向了衰弱的道路。而對於秦國來說,這對他們更加有利,自己靠著變法逐漸變強,而有「世仇」的魏國逐漸衰弱,一方面為他們繼續變法圖強贏得了更多的時間,也使得魏國沒有多少精力和實力再去挑戰正在變法中的秦國。
商鞅變法是歷史上少有的能夠成功的變法案例,他通過一代人的努力讓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成為戰國不可忽略的力量,並最終推動秦國統一六國,完成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