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屢次失敗,為何還會有人組織變法?

2020-12-21 小賈聊歷史

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為動蕩的年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動蕩的年代中,卻有許多新生的事物出現,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變法運動,它給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大一統,大崛起的希望。

商鞅變法是很出名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商鞅變法運動在秦孝公死去以後,就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連主張和推動變法的商鞅,也遭受了車裂之刑。還有,吳起為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也開始主張變法運動,但是也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最終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可以看得出來,在這一時期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幾乎沒有一個好下場的,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算有人為了變法運動付出了生命代價,但卻依舊有人前僕後繼,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先帶大家看看商鞅變法,我們都知道在商鞅開展變法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所推行的政治制度以及統治手段,幾乎都是西周時期留下來的,每個國家的統治方法都大同小異,國家實力的強弱只能依靠地理位置優勢和固有經濟基礎決定。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一切都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秦國地理位置不算好,土壤也不算肥沃,自然條件相對來說還有一些惡劣,在最初的戰國七雄之中,實力相對也是較弱的。不過秦孝公授權讓商鞅進行變法運動之後,秦國這個小國的實力大有改觀,在幾年之中,甚至能夠和其他實力較強的國家相提並論,軍事實力更是強大的,讓其他六國害怕。

後來,商鞅雖然因為自己的變法運動得罪了秦國的貴族階層,遭受陷害而被車裂,但是他在變法運動中所提出的發展策略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被新君進一步實行著,秦國的實力也在進一步增長。其他六國看到以後,既然知道這是變法運動帶來的好處,在這個本就是爭霸天下的時代,誰有強大的實力誰就能夠決勝千裡,一統天下,而當時的戰國七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君王不想一統天下。

這就客觀上推動著許多謀士開展變法運動。亂世之下出英雄,很多人低頭奮鬥一輩子可能最終都碌碌無為,但在這個時代就不同,如果能夠憑藉自己的學識和謀略,去推動某個國家的變法運動開展,使得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大增。

那麼,這個變法主導者肯定就會成為帝王身邊的紅人,實現大富大貴的人生的夢想,所以,哪怕是春秋戰國前期主張推動變法的人都沒有好下場,但他們中依舊會有很多人站出來,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

另外,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也得到了發展,各家的主張思想不同,他們也希望自己提出來的思想主張能夠得到帝王的認可,並且付諸統治實踐。

這個時候,諸子百家中的許多代表人物就會靠近帝王,向他們表達自己學派的治國方略,為了讓治國方略得到落實,提升思想學派的政治印象,諸子百家學派為代表的改革派也開始形成,他們紛紛投入到推動變法的運動中來,從而增多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最後,變法運動紛紛開展,是時代的推動。西周時期確立起來的分封制已經不適合時代發現需求,戰國時期的君王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需要一套新的政治統治秩序來維持政治統治穩定。在歷史向前的步伐中,很多國家和帝王被迫融入變法運動中。

綜合以上內容看,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不斷的開展,和失不失敗是沒有多大的關係的,因為這是由時代、變法派,文化傳播和國家發展需要決定的。

相關焦點

  • 吳起變法沒成功,為何屈原變法也失敗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思想互相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但這個時期不僅僅是思想的碰撞,也是國與國之間博弈的關鍵時期,各國試圖通過變法圖強,楚國也不例外,但是歷經吳起、屈原變法失敗之後,楚國終於滅國。吳起平民出身,屈原貴族出身,為何變法都未成功,就讓我們探究一下原因吧。
  •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均有改革,為什麼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了?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主要集中在戰國七雄之中,幾乎每個國家都實行過變法或者改革。比如:魏國變法、齊國鄒忌改革、楚國吳起變法、燕國的樂毅改革、趙國胡服騎射、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等。在這些變法或者改革之中,秦國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最成功的。其它六國的變改都不怎麼成功,原因是什麼呢?在秦穆公時期,秦國滅掉西方戎人國家,稱霸西戎,開闢近千裡國土,囊括大片遊牧區。從民族性格上來說,秦國君民都受到了遊牧民族那種狼性性格的影響,具有剽悍、進取、剛毅、頑強、堅剛勇猛等特點。
  • 為何古代變法多以失敗告終?
    上述所有的變法強國運動,只有商鞅變法取得成功,變法最為徹底,從而使得貧弱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且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而其他變法,有的就是一場鬧劇,如清朝的戊戌變法。有的或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並沒有達成強國目的,如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至於其他的變法,或是改革,或是新政,或是運動,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被廢除了。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結束前夜各國的經濟變法政策
    這句話說出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規律,在國家破碎的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家,經濟家進行變法提高經濟水平,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從而增加本國統一各國的可鞥性。這種方法極大的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甚至在戰爭時期保護了魏國的經濟平穩和人口的數量,為日後的魏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李俚變法的經濟措施也為後期其他國家變法提供了藍本,也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的寶貴資源。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從春秋末年以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也相繼產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開啟變法大潮,為何最終仍不敵秦國|百家故事
    三家分晉結束了春秋時代,戰國的時代正式當上歷史的舞臺。新出現的魏、趙、韓三個國家與老牌強國秦、楚、齊、燕並稱戰國七雄。此時的中華大地禮崩樂壞,原先的禮制徹底瓦解,實力至上,弱肉強食成為這個時代的特點。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各個國家紛紛變法圖強。
  •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哪些?變法之始李悝變法,經典變法商鞅變法
    一個國家到了進行變法的時候而最終沒能進行改革或是改革失敗、改革不徹底、不符合,最終的結局就是被吞併、或是覆滅。相反改革的成功且符合國情可以使國家變強。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使得秦國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到最終秦王政一統六國,建立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朝。
  • 《春秋戰國》——吳起變法
    當時正值魏文侯招攬賢才時期,於是,走投無路的吳起去了魏國。「到了魏國後,魏文侯將他安排在館驛休息,並召見宰相李悝,問他:吳起這個人怎麼樣啊?《史記》記載,李悝評價吳起四個字「貪而好色」,但是如果用此人練兵打仗,孫武子和司馬穰苴也不過如此啊。
  • 王安石變法有皇帝支持,為何還會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但是這些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大多數都最終草草收場,對於那個時代沒有任何的改變,但是我們卻也不可以去說這些變法運動是毫無作用的,最起碼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那一個時代的某些事情。
  • 高一歷史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認識變法圖強的重要性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中國從此進入春秋戰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狀況如何,一起回到那金戈鐵馬的時代,共同學習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有何異同?提示:對照地圖第2.「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性質不同?提示:「春秋五霸"是統治內部的爭權奪利的鬥爭「戰國七雄」是兼併戰爭,統一戰爭第3.
  • 中國第一次法家變法:鑄就戰國第一霸主,還稱雄戰國八十年
    談及變法,最廣為人知的是商鞅變法,商鞅通過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讓秦軍真正成為虎狼之師,在百餘年後一統中國。無論商鞅本人結局如何,從變法實施來看,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鑄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國。鮮為人知的是,商鞅變法之前八十年,中國還有一次改寫戰國歷史的變法,不僅鑄就了戰國第一位霸主,還壓制了秦國八十年。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標解讀思路】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⑴政治變動:從周朝的歷史分期開始,層層剖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形成。⑵經濟變動:通過圖片材料分析生產力水平發展的表現,通過思維導圖勾勒出整個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概況,並引導學生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認識到是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變法運動的到來。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⑴用歷史解釋的方式,說明春秋時期新思想出現的原因。
  • 秦始皇的軍隊為何強大?源於商鞅變法,變法之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準確的說,不是秦始皇時期的秦軍厲害,在秦始皇前面幾代秦王時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已經提升了很多,秦國從秦孝公嬴渠梁時期,秦孝公為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重用商鞅,推行變法改革後,秦軍的戰鬥力就開始不斷加強,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時期,秦軍的戰鬥力就沒有弱的,秦昭襄王嬴稷時期,秦軍大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約45萬的戰績,就是秦軍強大戰鬥力最好的說明。
  • 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進行變法,實際上是封建制度形成的積極作用
    #歷史#魏國,在春秋時代晚期和戰國時代初期成為了中原的大國,和齊、楚、秦、燕、趙、韓這幾個國家被統稱為戰國七雄。只是經歷了春秋時期戰爭及混亂的考驗,各國都對奴隸制度有了很深刻的了解,都明白奴隸制度已經不適合當前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受到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學說的影響,各國有形成了特有的統治模式,而下面,筆者就以魏國的變化作為舉例跟大家講講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影響。
  • 大刀闊斧,各有千秋——戰國亂世中的變法改革,誰是贏家?
    引言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周天子大權旁落,諸侯並起。群雄逐鹿,硝煙不斷,中原大地眾多諸侯國相互爭霸的複雜態勢,逐漸發展為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一段最為殘酷同時又精彩紛呈的歷史,旌旗遮日,風雲詭譎。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進行大規模改革,以期在大國競爭中博得先機。
  • 戰國七雄各國變法功臣,最成功的是他?
    戰國時期,七國爭霸,發生了很多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也湧現了一大批賢臣良將。諸侯們敢在戰場上爭霸的底氣來源於自己的國力。而國力的強盛又離不開變法和改革,下面小編來盤點一下戰國七雄主持各個國家變法的「功臣」。
  • 吳起變法失敗被殺,專家:難怪只有商鞅變法能成功!
    戰國時期,各國混戰,要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不至於滅國,就得修煉內功,提高自身實力。於是各國相繼開始變法,以圖強國。最先變法而強大的當屬地處中原的魏國。例如著名的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幫助魏國建立了強大的魏武卒,也使得魏國成為進入戰國後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 魏國李悝變法:真正意義上的法家文明肇始!戰國首強的崛起之路
    魏國是戰國,是春秋戰國過渡期以來第一個強大起來的中原大國強國。同時,魏國的這一場變法也給後世的商鞅變法和很多其他國家的新政改革以借鑑意義。其中系統化的平準法,更是後世兩千多年以來封建王朝效仿的對象,也是農耕文明時代最主要的資源配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