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2021-01-09 騰訊網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後面被秦孝公封王商君,後又被稱為商鞅。

這裡我們簡稱商鞅

《史記》司馬遷說:「鞅少好刑名之學」

意思大概是,商鞅從小就喜歡學習名家的法律、法家思想。

戰國時期,法家紛紛成為了各國變法的主導者,因為各國都想變法圖強,稱霸一方。

史書記載,商鞅曾經做過魏國相國公叔座的門客。商鞅得到公叔座的賞識,但是還沒有得到展露拳腳的機會,公叔座就重病不起。

公叔座病重以後,魏惠王去探望,問:先生現在病重,要是你去了,將來誰接替你。

可能公叔座聽到都得氣個半死,巴不得我早點過去不是。

公叔座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魏惠王聽後卻只是搪塞過去了。公叔座便向魏惠王進言,若不重用商鞅,那麼就殺了商鞅。後來,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座的建議。

後秦孝公頒布「求賢令」,商鞅進去秦國開始變法之旅。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前提條件是取得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在剛開始的秦國是不受諸侯待見的。秦國一隻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之地,秦剛開始也只是給周天子養馬的,甚至諸侯聚會秦都不能上主桌。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孝公立志變法圖強,所以才有了商鞅大展拳腳的平臺。

商鞅在秦國一共進行過兩次變法

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 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

連坐法,利用伍家、什家等相互監督,如有一人犯法不舉報,那麼整體連坐。

發展小農經濟,簡單點就是分家。當一個家庭已經存在兩名男子以上,那麼就要實行分家,如果拒絕分家,那麼就要承擔沉重的賦稅。這樣的目的是讓農業快速發展。

再者就是軍功爵,以斬敵首立功進爵,後面改為割耳朵。極大鼓舞了秦軍的士氣,加強軍隊戰鬥力。

第二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推行縣制、初為賦 、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 、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其主要的內容是:遷都鹹陽,推行縣制。按照實際收入、產量交稅。統一度量衡。

通過商鞅第二次變法以後,秦國的國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諸國也開始讓秦國入群。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曾經給他養馬的家奴,竟然會變得如此強盛,更讓不會想到這看不起眼的秦國會滅了自己。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商鞅變法,採用耕戰策略,讓秦國成為當時強大的國家,也為後代秦王奠定根基,為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此看來,商鞅與商鞅變法的歷史功績還是巨大的。

相關焦點

  • 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能統一天下,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卻無疾而終?
    五十年後,隨著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的完成,這兩個國家一躍成為當時兩個最牛的兩個超級大國,天下的格局也由「戰國七雄」變成為「兩超五強」;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說誰最有機會統一天下,恐怕非楚國和秦國莫屬。那麼,為何最後偏偏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呢?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
  • 幾乎同時期的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為何秦國強大?韓國只是小霸
    在激情的碰撞之下,秦孝公和衛鞅堅定不移的開始實施變法。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這一仗讓山東六國再也不敢小瞧秦國,秦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和山東六國平起平坐。 隨著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不斷的努力,到了秦王嬴政時,僅用十年之功,掃平六合,統一天下,而秦王政也自稱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為了重振秦國,反擊強大的「三晉」,秦孝公在國內發布了招賢令,決心變法圖強。人在魏國的商鞅聽說了秦孝公的招賢令,便來到了秦國,通過寵臣景監引薦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強力支持下,商鞅開啟了長達十餘年的變法歷程。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重農桑、實行法治、獎軍功、統一度量衡、郡縣制改革等等。
  • 都說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變法,那麼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都不僅僅是治國方針的重新選擇,而是整個社會的資源和利益的重新選擇。改革,必然會觸碰到既得利益,因此,也會有重重的阻力產生,使得變法很難成功。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的一次比較徹底的改革運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使得秦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的評價如此之高,那麼它的歷史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 戰國秦國—商鞅變法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發布求賢令,於是商鞅前去投奔,兩人相談數天,一見如故,秦孝公非常欣賞商鞅的才能,所以非常支持商鞅想在秦國力行變法的想法,但是秦孝公又害怕群臣反對,於是在朝會的時候商議此事,因為商鞅的變法觸動了秦國貴族的利益,於是以"甘龍,杜摯"為首的就貴族竭力反對,商鞅在朝堂上舌戰群雄,再加上有秦孝公的支持,於是最終商鞅的想法得到肯定,於是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開始了
  • 商鞅是如何變法的?變法到底是對是錯?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正是靠著商鞅變法,秦國的社會發展才會快速進步,它創造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歷史角度來講,它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商鞅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其實是很殘忍的。
  • 時隔多年,你還記得歷史課本上的商鞅變法嗎?
    說起商鞅,必然提到商鞅變法,上學的時候就對此印象深刻了,不是因為他變法的內容,而是因為他變法的重要性和帶來的影響,在歷史課本中,對於商鞅變法的原因,措施,對於秦朝帶來的影響。那麼今天就來重溫一下當年的歷史,看看這麼多年過去了,是不是又對他有了新的理解。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他們的制度和政治並不像這些這麼完善,所以在當時很多的皇帝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後,就會派人去進行改革,讓他們把國家內的制度變得完善,所以就在古代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的變法,商鞅便是其中之一。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正處於戰國七雄時期時,秦國的實力到底是如何的呢?非常弱,無論是從政治;治國上,還是經濟與文化方面,都不及其他諸侯國,可以這麼說:「各個方面均落後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誠信」二字導致的。
  • 屈原被貴族排擠入手,分析效仿商鞅變法為何失敗?制度與秦國不同
    導語:屈原是楚國貴族,為何會受到貴族排擠,屈原為何沒有像商鞅那樣,在楚國變法成功?從屈原和商鞅變法入手,分析楚國變法失敗原因,楚國制度與秦國不同,屈原性格剛正不阿失去君主和百姓支持屈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中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僅將楚辭這種文學形式推上了巔峰,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他還非常關心國家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的;在屈原前半段的做官生涯當中還是比較順風順水的,他是楚懷王的寵臣,在楚國的政治朝堂之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哪些?變法之始李悝變法,經典變法商鞅變法
    一個國家到了進行變法的時候而最終沒能進行改革或是改革失敗、改革不徹底、不符合,最終的結局就是被吞併、或是覆滅。相反改革的成功且符合國情可以使國家變強。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使得秦國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到最終秦王政一統六國,建立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朝。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然而商鞅的土地改革是中國未來兩千年歷史最重要的變革,土地私有製成為了社會主流,幾乎每朝每代開國初期都享受到了私有制土地帶來的巨大果實,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嚴重的土地兼併也造就了王朝進入末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鮮有三百年王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 商鞅在秦國變法後,落得車裂下場,為何仍有很多人前去秦國做官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之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國進行了第二次的變法。通過這兩次變法,秦國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國力大大提升。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商鞅的功勞,按理說商鞅在秦國應該名垂千古。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關於商鞅,及商鞅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聲音。讚揚他的,認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締造了一個專制時代,讓中國走向獨裁的帝制社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放在歷史長河的「全時間軸」上評價,才能更清晰地看清商鞅變法的意義,也能準確把握爭議的基本要點。
  • 他才是商鞅變法的核心
    2700年以前,華夏大地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時,這就是中國文明正源生成的戰國時代。戰國時代七雄並立,雖然最後是秦國一統天下。但是在戰國初期,天下只有戰國六雄,秦國是西北邊陲一個貧困弱小的國家,被當時的第一強國魏國欺壓。當時的秦國為了生存,連年與魏國徵戰,接連失敗。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再也不敢東進,採納百裡奚、蹇叔的建議,往西部發展,任命由余為上卿,與西部少數民族爭戰,地域不斷擴大,佔據了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以此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地位。到了戰國時期,秦國仍然排除在中原之外,受到三晉(韓、趙、魏)壓制,秦國蟄伏在函谷關之外。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
  • 秦國實力強大,最終統一六國,諸侯為何仍舊看不起秦國
    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歷代國君的奮鬥,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很多人提到秦國就覺得秦國實力強大,認為秦國在當時非常厲害。確實,秦國實力確實很強大,不過在當時並不是很受歡迎,可以說當時諸侯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好感。我們看一下大致原因。
  • 變法就是與舊勢力做鬥爭,困難重重,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但是,變法是需要根據當時的國情而制定,無法效仿古代,同時,變法必然會觸碰到原有權力階層的利益,成為變法的阻礙者,使得變法很難成功。中國歷史上,唯有商鞅變法最為成功,最為徹底,那麼,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 商鞅十九年變法革新使秦國變強大,卻為何落下被車裂的悲慘結局?
    次年,實行「初行為市」、「為戶籍相伍」,還廢除了以人殉葬的惡習,這些政策措施的實行,使秦的經濟和社會面貌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可是這時的秦國還是一個保守的領主貴族處於統治地位的國家,貴族們壟斷政權,幹預君地位繼承,爭權爭利,國君權力較小國力也很弱,在列國競爭中秦國處於不利的地位。公元前362年,秦孝公想進行比較徹底的改革,於是下令招賢。這時的商鞅自魏入秦。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久而久之商鞅變法是逐步完善的,一點一點的改變屬於貴族體系。秦國奮幾世之餘烈,各代君王都將開疆拓土國家強大作為終極目標,秦孝公當然也不例外,求賢若渴,廣納天下才士,以求秦國變得槍法。商鞅作為有才有志之士,為一展平生抱負,應令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