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2020-12-21 越來越有趣

戰國初期,「三晉」強大起來,對渭河平原上的秦國形成了巨大威脅。「三晉」中的魏國在魏文侯執政後,率先啟用李悝進行變法,尊賢用能,國家發展更是一日千裡。此後,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將,不斷地向西擴張,在河西強勢的壓迫秦國生存空間,更是讓秦人如坐針氈。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繼位。為了重振秦國,反擊強大的「三晉」,秦孝公在國內發布了招賢令,決心變法圖強。人在魏國的商鞅聽說了秦孝公的招賢令,便來到了秦國,通過寵臣景監引薦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強力支持下,商鞅開啟了長達十餘年的變法歷程。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重農桑、實行法治、獎軍功、統一度量衡、郡縣制改革等等。商鞅變法是戰國列國變法最為徹底的一次,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等等方方面面,其核心目的是為了發展秦國經濟、增加公室集權、增強軍事實力,以應對日趨激烈和殘酷的戰國時代外部競爭。單就這一目的而言,商鞅變法的效果無疑大大超越了秦孝公與商鞅本人的預期:秦國不但實現了變法圖強的基本目標,後世歷代秦人在商鞅變法的堅實基礎上,還逐漸徵服了東周其他列國,最終一統天下。秦統一天下,中國歷史第一次政區與行政兩方面的完全統一,其歷史意義十分巨大。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歷史的一次大進步。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商鞅變法在只顧增強公室集權,卻大大限制了普通人的人身自由,將每位秦人都變成了秦國戰車上的一個零部件,這是一次歷史的重大退步。其實,在談到任何改革舉措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之時,都離不開具體的歷史環境。很多改革,在歷史當時是合適的、是進步的;可在歷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那些改革舉措可能反而阻礙了歷史進一步向前發展,成了歷史的退步。以商鞅變法中的舉措為例,郡縣制改革到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郡縣制,是針對分封制弊端而出現的改革,其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政權的集權。

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下的官長世襲制,改為官長任命制。通過對地方官員的及時任免,中央政權就可對地方政權實現有效管轄,從而增加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分權。郡縣制的原創者應該是楚武王,並非商鞅。可楚國在春秋時期的高速發展,讓列國都看清了郡縣制在發展上的巨大優勢,所以商鞅毫不猶豫地借鑑過來,在秦國推廣、以增強公室的集權。秦國能發展成高度集權的龐大帝國,改革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就是最為重要的基礎性改革。秦朝以後,分封制、郡縣制的優劣在歷朝歷代都存在一定爭議,但郡縣制的主動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已不可動搖。與古人不同,現代人對郡縣制爭議更多的往往是其集權特性。

很多人以為,郡縣制既然增加了集權、削弱了分權,就肯定是不好的——即便改革當時相對分封制是一歷史進步,但後世長期運行肯定大大阻礙了歷史的發展。然而,集權與分權是任何組織得以持續存在的兩面,彼此都無法割裂對方而單獨存在。集權與分權能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這個組織才能穩定地向前發展。否則,任何組織都將陷入混亂。美國建國之初,採取了邦聯制而不是聯邦制。在邦聯體制下,邦聯政府權力極小,根本無法有效管轄加入邦聯的各大洲。因此,建國初期美國各州之間明爭暗鬥不斷,一度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種種內外部危機逼迫之下,美國政界精英達成了高度一致,需要增強中央政府的集權。

最終,美國共和派於1787年推動制憲會議通過了建立聯邦制的議案。邦聯制改聯邦制,其核心就是增強聯邦政府的集權。在聯邦議案通過後,最終在重重的危機邊緣挽救了美國,並讓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發展成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由美國邦聯制改聯邦制的過程可見,增強集權,未必是歷史的退步。郡縣制能在中國運行兩年多年,也未必就是歷史的退步。再來看商鞅所推行的另一項重大改革:廢井田。井田制是一種集體化農業生產模式;雖然學術界目前還存在爭議,但在集體生產這一模式上與藉田制是一樣的。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為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古人農業生產時不得不採取集體生產的方式,以讓更多人贏得生存的機會。

在商代,商人強迫大量的奴隸免費為自己進行勞動生產。在周代,周人創造出了藉田公社的生產模式:農民共耕公田,以付出勞役租為代價,獲得私田。在藉田公社內,農民人人平等,享有人身自由,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共同克服來自內外部的種種困難。在商、周轉換的大時代,藉田制是一次改變歷史的重大變革。可長期實行後,也暴露出內部競爭不足、土地生產效率低下的弊病。因此,從西周晚期到春秋期間,為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從周王室到各諸侯國都推行了土地私有化的改革。但戰國之前的土地私有化,由於當時鐵器技術還未能普及,無法私有化到個體農戶,只能私有化到卿大夫階層。

因此,戰國之前列國農業生產模式還沿襲著舊有的集體生產模式。進入戰國後,鐵器的發展大大提升了個體農戶的生產效率,個體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已成為可能。商鞅的「廢井田」改革,就是在農業生產技術在提高到一定水平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土地私有化」改革——私有化對象中包括了普通的農戶。土地私有化改革後,秦國政府為鼓勵農耕生產,還進一步給出了獎勵措施:生產糧食和布帛足夠多的,可免除本人的勞役和賦稅。此外,土地私有化後,秦國政府還將土地買賣合法化了。商鞅的廢井田改革,一般都認為這是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大變革,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

然而,到了漢代以後,儒士們就發現了土地私有化的嚴重弊端:「(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這是說,土地私有化後,土地能夠自由買賣,以致土地兼併嚴重,讓整個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富貴者田地連片望不到邊,貧困者卻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回顧中國數千年歷史,因為土地分配不均而引發的貧民暴亂,幾乎成了歷朝歷代都難以逃脫的催命符。根源上,這就是商鞅「廢井田」後引發的土地兼併而導致。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土地私有化的這一弊端長期都沒能得到有效解決,這到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從上述兩項改革舉措可知,任何改革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適應範圍,很難用單純的進步或是退步而加以評價。

這一點,從秦國另一變法舉措能得到更直接地說明。秦國獎勵軍功、禁止私鬥;秦國軍法規定,在戰場上以獲得敵人頭顱多少作為獎勵依據。在此激勵之下,秦軍士卒在戰場上奮勇爭先,以斬首敵人為榮。這極大地提高了秦軍戰鬥力,讓秦國軍隊橫行於天下。可到後來,秦軍中就出現了沒追到敵人、不惜砍下戰友頭顱當戰功的現象。廢除世卿世祿、獎勵戰功,原本是一項打破社會階層固化的重大改革,可發展到軍隊士卒自相殘殺以邀功的地步,這又算是進步還是退步?任何改革措施,都必然是有利有弊。改革實施後利大於弊,就是進步的;實施後如果是弊大於利,就是退步的。

歷史上很多的改革舉措,短期實施是利大於弊,可長期不變後卻是弊大於利。因此,簡單地批評商鞅變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恐怕大多是譁眾取寵,難以服眾。

相關焦點

  • 都說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變法,那麼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都不僅僅是治國方針的重新選擇,而是整個社會的資源和利益的重新選擇。改革,必然會觸碰到既得利益,因此,也會有重重的阻力產生,使得變法很難成功。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的一次比較徹底的改革運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使得秦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的評價如此之高,那麼它的歷史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關於商鞅,及商鞅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聲音。讚揚他的,認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締造了一個專制時代,讓中國走向獨裁的帝制社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放在歷史長河的「全時間軸」上評價,才能更清晰地看清商鞅變法的意義,也能準確把握爭議的基本要點。
  • 商鞅是如何變法的?變法到底是對是錯?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正是靠著商鞅變法,秦國的社會發展才會快速進步,它創造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歷史角度來講,它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商鞅所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其實是很殘忍的。
  •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哪些?變法之始李悝變法,經典變法商鞅變法
    說到商鞅變法,相信很多讀者是知道的,不管是從影視劇中了解還是民間口口相傳等原因,作為國人大多都是知道的,這無疑不是在說商鞅變法的影響之大。商鞅變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變法,為之後歷史的走向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以法家思想開啟秦國變法富強之路,官拜大良造!後因收復河西獲封商於(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嬴渠梁與商鞅相識相知一個是急於擺脫國家羸弱的國君一個是夢想著實現抱負的有志之士!變法之路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
  • 中國歷史上強國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為了改變秦國內外交困的局面,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招收賢能,向中原國家學習,進行變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其他諸侯國來的客人,誰能使秦國富強起來,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視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華的人。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商鞅是何許人也? 什麼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史功績有多大? 首先商鞅是何許人也: 根據史書記載,商鞅原名;公孫鞅,是原衛國某位國君的後代。因為是衛國人,也被稱為衛鞅。
  • 商鞅變法:為什麼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徹底的成功變法呢?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要歸功於目標明確得近乎瘋狂的商鞅變法。為了將這兩個措施鞏固下來,又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如廢井田、統一度量衡、建立縣制、編訂戶口、實行連坐,商鞅變法的核心是經濟和軍事,具體措施分別是獎勵耕織、軍功爵制。
  • 為什麼說歷史上商鞅變法被稱為「改革鬥士」?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捕前,本有機會逃往國外,保全性命,但他卻說:「中國歷史上,少有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假如我的犧牲能換來變法的成功,能挽救國勢衰微的命運,我寧願作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於是,慷慨就義。
  • 商鞅—商鞅變法
    商鞅在位執政19年秦國大治,他輔佐秦孝公,在當時積極實行變法,使得秦國在之後有了巨大的一個轉變,讓秦國成為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後世我們稱之為「商鞅變法」再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商鞅都有不朽的功績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誣陷為謀反戰敗生死,屍體被運往鹹陽車裂全家被殺。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 ?我們看看秦國的那些官僚裡面代表人物甘龍。雖然他是極度的不同意變法,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秦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啊。商鞅是個銷售冠軍,如果從歷史正文角度來分析,肯定會說商鞅的法學理念怎樣怎樣好,如何如何適應於當時的秦國,其實以我看來,為什麼能受到秦孝公的賞識,能在秦國順利實施變法,還不是我們這位商推銷員在推銷自己產品時一下子說到人家的心坎裡了。
  • 變法就是與舊勢力做鬥爭,困難重重,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變法,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成功率極低的事件,而變法者本身,無論成功與否,都很難能夠善終。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每當國家陷入低迷的時候,總會有那麼幾個人挺身而出,為國家的重新強大而努力。但是,變法是需要根據當時的國情而制定,無法效仿古代,同時,變法必然會觸碰到原有權力階層的利益,成為變法的阻礙者,使得變法很難成功。中國歷史上,唯有商鞅變法最為成功,最為徹底,那麼,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 百代皆行秦政治:影響之後兩千餘年中國歷史走向的商鞅變法
    不要說自然會有人被秦孝公的《求賢令》所吸引,而在被《求賢令》吸引入秦的士人中就有商鞅。來到秦國的商鞅通過賄賂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而得以覲見秦孝公。此時的秦孝公求賢若渴,加之秦國此時並不強大,其實是以一種仰視的目光在看待這位遠道而來的東方學子,可一番交談下來秦孝公不禁大失所望:商鞅初見秦孝公時首先提出了以堯、舜為代表的帝道治國。帝道治國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治國之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所有治國之道的鼻祖。
  • 高考常考點: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會轉型時期進行的重大改革,兩次改革不囿於傳統,除舊布新,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面對社會轉型,兩次改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各是什麼?舉例說明。
  • 他才是商鞅變法的核心
    按照中國古代繼承王位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應該是長子贏虔繼承王位。但是歷史就是這麼陰差陽錯,我們現在也無法猜測當時的秦獻公是如何做出決斷的,但是他選擇了次子繼承王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秦孝公。但是個人認為,這和秦國骨子裡面勇猛的血液有關,秦國是西北邊陲之地,被中原視為蠻荒,但是秦國人骨子裡面崇尚勇武,蔑視中原所謂的正統文化,選擇了更加優秀的次子嬴渠梁。
  • 時隔多年,你還記得歷史課本上的商鞅變法嗎?
    說起商鞅,必然提到商鞅變法,上學的時候就對此印象深刻了,不是因為他變法的內容,而是因為他變法的重要性和帶來的影響,在歷史課本中,對於商鞅變法的原因,措施,對於秦朝帶來的影響。那麼今天就來重溫一下當年的歷史,看看這麼多年過去了,是不是又對他有了新的理解。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他們的制度和政治並不像這些這麼完善,所以在當時很多的皇帝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後,就會派人去進行改革,讓他們把國家內的制度變得完善,所以就在古代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的變法,商鞅便是其中之一。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第二次變法實施後,僅過了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商鞅開始把矛頭指向了當時最強大的對手一魏國。公元前354年,秦趁魏、趙、衛之間發生戰爭之機,由商鞅親率大軍伐魏,在元裡取得了對魏國的第一次勝利。公元前352年,又包圍了魏的舊都安邑,迫其守將投降。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伐魏,攻佔固陽。在四年的時間裡,商鞅連續三敗魏軍,使秦國的名聲大振。
  • 商鞅及其變法的爭議史:從司馬遷到章太炎
    結果變成對商鞅變法以來秦漢中央集權體制的歷史清算。來自民間的郡國文學從指控鹽鐵專賣危害國計民生,到譴責商鞅是禍首,而代表官商結合體制的桑大夫,則全盤肯定商鞅變法導致國富民強,「功如丘山」。於是,商鞅的變法效應和個人品格,變成是一非二的問題,由此出現的「評價」二元對立,主要體現帝國政權與郡國的利益糾葛。用所謂「儒法鬥爭」作為判斷這二元對立的是非基準,是反歷史的。
  • 盤點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哪些,你知道幾個?
    第一、管仲改革管仲改革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一次改革,雖然不是對當時的齊國進行徹底的變法,但是也是屬於變法的範疇之中。有些人把變法說成是中國第一次變法,但是小編則認為管仲改革才是第一次變法,雖然不徹底但也是變法的開端。
  • 商鞅變法的一條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定下了後來中國的國運
    秦孝公的一生,是勞累的,但也是歷史很燦爛的一角,因為他的賞識和扶持,和衛鞅在那個年代中展開了一次深刻的變法,也是人們熟知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如果問起細節,商鞅變法變了哪些內容,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大部分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看了一部電視劇,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所以有去專門看了一些書籍,更加的敬佩商鞅和秦孝公,商鞅變法其中的一條變法內容,被後世沿用兩千年,甚至不斷加深,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中國的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