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自理習慣至關重要。
幼兒園孩子自理能力培養五部曲,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很多家長會覺得帶孩子太累,吃飯穿衣樣樣都得自己來,追著孩子收拾玩具,每天忙來忙去,孩子變得越來越懶,好像年齡越來越小了……
其實只要家長學著「懶惰」一點,很多事情讓孩子自己學著來做,放手讓他們試試,情況就會立馬得到改善。
在保障安全的範圍內,給孩子動手嘗試的機會,成功帶來的快樂也可以是雙倍哦~別催孩子時間長、速度慢,耐心指導一定好過全部包辦!這樣孩子成長了,家長也可以省心省力很多。
在假期裡,家長最好幫助孩子製作一份假期計劃表或每日作息表,充分利用每天的時間讓這段時間過得更有意義。
幼兒每天從起床開始,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有:穿衣服、洗漱、入廁、吃飯、整理圖書和玩具等,中大班的幼兒除了每天這些基本的自理內容,還可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洗手帕、擺碗筷、洗水果、澆花等,家長將這些「小任務」制定到計劃之中,孩子既有事情做,自理能力又得到了鍛鍊,一舉兩得。
當家長放手讓幼兒嘗試學會每件事時,請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鼓勵。不要認為這些對成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孩子不會做就是笨哦~
我們要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道路上,請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讓孩子可以更有信心和勇氣地去完成這些事哦!
我們都曾聽過一些孩子對媽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媽媽,我來保護你。」孩子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語呢?因為在他們的眼裡,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可以保護媽媽的。所以,當家長表現出「畏難」情緒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會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父母的。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可以適當地表現出「畏難」的樣子,裝做不能完成的樣子,其實這就是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當孩子幫助家長完成了這件事情的時候,孩子是非常自豪的。
例如:當家長收拾好洗乾淨的衣服,可以對孩子說:寶寶,咱們來個比賽,看誰疊的又快又好,在比賽的過程中,家長若故意的「畏難」放慢速度,孩子就有機會「贏」了家長,其實在這種比賽「畏難」的過程中,家長的「不可能」成就了孩子的「可能」。
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幾天就可以完成的事,這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訓練過程。如果家長不能一以貫之堅持自己的教育方法,那麼任何教育都看不到效果。
好的習慣更需要家園的長期配合才能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所以,請家長堅持同步幼兒園中的常規教育,不要因為寵愛孩子或嫌孩子做事慢就事事包辦。
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除了幼兒園,更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在幼兒教育界流傳著一個算式5+2=0,意思是孩子5天在幼兒園養成的好習慣,周末2天時間就足以輕易摧毀,需要重頭再來。就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的5天老師們會正確引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家的2天家長會嫌浪費時間又「奪走」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5+2=0造成的後果固然加重了老師的工作難度,但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會更加深遠!家庭的教育、家長的引導,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讓5+2≥7。
自理能力看似簡單,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卻一點兒也不小。很多孩子年紀小,但是能自己做的事情可不少呢,真正的成長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