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李白出生在碎葉鎮,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古城,在唐朝碎葉、疏勒、龜茲、焉耆被稱為西域四鎮。長大後到了中原,曾在長安隱居,他性格放蕩不羈,喜歡遊走在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關注邊疆的戰事,他一生寫了不少的邊塞詩,詩句裡流露出戰爭、思鄉、人性、殘酷、悲傷等情感。
《關山月》,這首著名的詩,就是描寫的西域戰事的情景: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這首詩的意思是: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從天山升起,穿行在蒼茫的雲海之間。浩浩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裡,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裡就是歷代徵戰之地,出徵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到遠方的戍邊親人。
有不少也許不知道,這首詩中的「天山」,指的是甘肅境內的祁連山,而不是新疆的天山,不要把祁連山誤認為是新疆的天山。詩中說到的「玉門關」,就是現在的甘肅玉門關。從漢朝時期,當年漢高祖徵戰西域,曾被困於白登山。詩中的「胡」,有的說胡人,還有說是吐蕃,從「青海灣」看來,應該是吐蕃人,也許在唐朝,統稱西域廣大地區的土著人為「胡人」。
這首詩的前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詩描寫的景色及抒情。中間兩句「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是說戰爭的殘酷,描寫的戰場的情景。重點是後兩句「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這是畫龍點睛之筆,突出了全詩的落腳點,此詩就是寫的邊塞將士思歸和閨婦思夫的內容及情感。
古代詩人,寫邊塞詩的不少,後面將為大家一一解釋,談談自己的看法,畢竟本人也曾是現代戍邊的將士之一,雖然不能想古人那樣行軍打仗,死守邊關,但從古詩裡能體會到古代將士戍邊的艱苦,以及戰爭帶給人類的殘酷現實。
生活在和平年代,固然很難從如今的現實生活中,體會冷兵器時代的邊疆及悲慘的境遇。畢竟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責任和要求,唐朝已過去了近兩千年,現代化帶給這個社會的不僅是和平時期,還有內在與外界的矛盾,無論處在什麼時代,「戍邊、思鄉、哀愁與苦難」,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指的是,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只要面臨國家的滅亡,民族覆沒的危險,全民族全國都應該用行動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所以李白的這首詩,透露了一個不變的主題,那就是「愛國,愛國土,守護邊疆的安危,抵抗外來侵略,我們每個人都義不容辭。」
今天,就像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樣,這也是關係到國家與民族的興亡問題,一旦疫情蔓延到各個角落,各族人民也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剛開始,很多人不重視,當犧牲了一些人之後,才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奔赴武漢疫情重災區,伸出真誠的雙手,堅決抗擊這場來自「食客」引起的疫情,這是教訓,2003年的「非典」,同樣也是教訓,我們為什麼不總結教訓呢?當那麼多人的生命離去的時候,我們還不夠重視嗎?
作為古代的詩人,李白都能從現實中看透戰爭的殘酷,更能體會到戍邊將士的艱辛,以及家鄉親人思念邊關的丈夫等等。這是多麼悲壯,也是多麼讓人心酸,很多將士都犧牲在異鄉,犧牲在邊關的熱土……
本人只是有感而發,有不同觀點的朋友可以留言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