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這場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戰爭。在日軍的侵略之下,中國同胞傷亡數千萬人,艱苦奮戰十四年才將日軍趕出中國,所以為了紀念這場戰爭,中國前後拍攝了大量的抗戰題材影視劇。在抗戰劇中,中國軍隊經常出現子彈用盡,然後和日軍進行近戰廝殺的劇情。而日軍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子彈永遠打不完,甚至連炮彈都是源源不斷發射,這和中國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麼在抗日劇中,為什麼日軍的子彈總是怎麼打也打不完呢?這樣的情況是抗日戰場上是真實的嗎?實際上,這樣的情節並不是電視劇為了渲染氛圍而設定的,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看完後真的讓人很心酸。
在抗戰的資料之中,對於日軍的後勤補給有著詳細的描述,通過各種資料就能發現,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很大,並且在彈藥補給上,中國軍隊也遠遠不如日軍,所以才會出現中國軍隊子彈不夠用,而日軍子彈用不完的情況。
在抗戰時期,中國最富有的國軍中央軍部隊,每個士兵每場戰鬥能攜帶的子彈數量一般也只有30發。而其它的地方部隊、比如川軍甚至連人手一桿槍都做不到。八路軍每個士兵能分到的子彈數量也大概只有5發左右,因此想要靠幾發子彈進行一場戰鬥太難了。
但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每場戰鬥都會攜帶大概75-150發子彈,這麼多的子彈足夠支撐日軍進行一場大規模戰鬥了。最關鍵的是,在戰場上日軍能夠隨時補充彈藥,即便是進行幾天幾夜的長時間戰鬥,日軍也能保證彈藥補給充足。
當然在一般的例行巡邏這樣的危險性相對較低,戰鬥激烈程度也比較小的任務中,日軍只會攜帶60發左右的子彈。並且戰鬥過程中,日軍士兵會根據指揮官的指揮進行合理的射擊,以此來節約彈藥。
日軍這樣做為的就是提高子彈的使用效率,降低子彈的浪費,但是即便這樣也比中國軍隊的火力要強很多,因為中國軍隊的子彈數量根本不夠,連日軍一般的火力強度都比不上。
在武器裝備差和彈藥補給不足的情況下,中國軍人依然在戰場上和日軍進行著戰鬥,子彈打完的時候,中國軍隊不會逃跑更不會投降。為了保衛祖國中國軍人即便用大刀和木棍也要戰鬥到底。
在電影《八佰》中有一句臺詞:「國人皆如此,倭寇豈敢」。在後來的抗戰中,中國軍人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中國戰勝了日本,現在我們有著這樣繁榮的生活,就是因為中國軍人有用生命和日軍作戰的血性。
我不知道各位讀者對抗日戰爭有多了解,但讓大多數人回想,那便是一些九一八,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等一些大事記。但要說14年抗戰的很多細節,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支支吾吾講不出來。
這是因為咱們所了解的歷史都太碎片化,不夠系統化;而且很多歷史珍貴的老照片我們並看不到,或者並不能配合當時的事件說明進行理解和記憶。這也導致,雖然我們心中有著憤感之情,但和大夥聊起時卻最多感嘆一句,當年先輩們太不容易了。
而《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這本書,它和其他記錄抗戰的書不一樣。
這本書以編年體的體裁記錄了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這一歷史過程。應該說這種用年份劃分時間節點的方式很好地梳理了這一歷史進程,像給讀者畫出一條跌宕起伏的線一樣,一目了然。
其中書中有大量的歷史珍貴照片,正如作者所說:「本書的真正價值在圖片,而不是文字,因為照片是歷史研究中最原始、最直觀的素材」;書中的大量照片為讀者真實還原了這段歷史。
感興趣的讀者夥伴可以點擊下方橫幅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