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南京林業大學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的輔導員李雍為學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寒假作業」,即為父母製作一份過年「紅包」。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令人「暖心」:「紅包」裡包著帶有全家福的日曆、漫畫記錄的父母生活點滴、繪製自己擅長的拿手好菜供父母春節點菜……
「發紅包是過年習俗,長輩給孩子發紅包寄託來年希望,工作後子女給父母發紅包表達感恩。」李雍1月20日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稱,已經成年的大學生雖然暫時沒有經濟來源,但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達感恩。
學生為父母製作的「暖心紅包」本文圖均為受訪者供圖
別出心裁的「紅包」作業
談及布置這道作業的初衷,李雍稱,自己工作後每年春節都會給父母紅包,而在讀大學生沒有經濟收入,卻能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製做一份特別的「紅包」給父母,「裡面不一定要包錢」。
看到輔導員布置的寒假作業後,大二學生李恬的第一反應是,「好像很久都沒有給爸爸媽媽送過禮物了」。另一名學生蔡欣悅也提到,在印象中,「紅包」通常是長輩對晚輩表達關愛的載體,而這次作業能讓年輕人也有機會通過親手製作紅包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1月16日,李雍陸續收到了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不少「別出心裁」,令人暖心。其中有帶有全家福漫畫的日曆、親手縫製的平安香囊、繪製了自己擅長的拿手好菜供父母春節點菜、以父母婚紗照為模板製作的小玩偶。也有學生在紅包裡放了「心願卡」,可在過年期間滿足父母陪同逛街等願望。有學生的「紅包」則較為硬核:放入了一年來獲得的所有獎狀與榮譽。
李雍稱,學生製作的紅包具體內容雖然各種各樣,但都體會到了和父母相處的生活細節,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感恩」。不少學生告訴他,這道作業令自己平時「羞於表達」的情感表達了出來。「更大的意義在於,能夠讓大學生在用心製作紅包的過程中,喚起他們對傳統文化內核的一種深入體會與體驗,通過年輕人喜歡的現代的新形態與傳統的紅包習俗之間實現對話與連接。」李雍說。
李恬認為,這道作業給了大家和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表達感恩和愛,「總是收下爸爸媽媽紅包的我們,也該給他們送上我們裝滿愛和感恩的紅包了。」
父母收到紅包後自稱也要學習表達「愛」
李恬在紅包裡放了一份「假期專屬菜單」,希望為父母獻上自己的拿手好菜。「父母平時辛苦,我來做飯,讓他們趁著假期多休息一下。同時,通過做飯,也能多和父母交流。」李恬說。
為了完成這份點菜任務,李恬一放假回家就開始著手準備,每天跑到外婆家學做菜,一個禮拜學會了六道菜。「外公去世後,外婆不願意麻煩媽媽和舅舅,一人獨居,我可以借著準備這份菜單的機會,讓外婆教我做飯,減少她的孤獨感。」李恬說,雖然「經常被外婆嫌棄」,但看得出來,外婆很高興。
「學成歸來」當天,李恬就畫了菜單,等父母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獻上這個特殊「紅包」。其父親李偉清自稱和女兒是「相愛相殺、互相吐槽的關係」。他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收到紅包的第一反應是,「她又來套路我,拿個空紅包來找騙壓歲錢。」 媽媽邵玉琴則很欣慰地表示:「收到紅包很感動,尤其是考慮到外婆這一點,很值得表揚。」
蔡欣悅則用繪製了一份「全家福漫畫」日曆,名為「陪你走過漫長歲月」,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為主題,一共有四份。「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是最美好的,而全家福是人生最動人時刻的定格。」蔡欣悅說,日曆分為春夏秋冬四個主題,這代表著「願意陪伴他們走過每一個春夏秋冬」。
「我們心中對父母有著深沉的愛,但往往我們羞於表達。其實,說愛並不難,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足夠了。」1月17日早晨,蔡欣悅將「紅包」送給父母,父母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其父蔡飛告訴澎湃新聞,收到這份紅包之後,「非常驚喜感動」,覺得孩子長大了。「親人之間的愛是最純粹的,但同是最習以為常的,有的時候,彼此會忽視情感的表達,因此我們也要學會向孩子表達愛。」蔡飛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